華夷愚智

華夷:華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中國和外國。宋元時指國家的疆域。時稱國家的疆域為華夷,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愚智指1.愚者與智者。2.愚笨與聰明。3.似愚而實智。華夷愚智泛指民族謙和禮讓不露鋒芒、和諧共生的大智慧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夷愚智
  • 出處: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
  • 拼音:huá yí yú zhì
簡介,寓意,

簡介

華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中國和外國。宋元時指國家的疆域。宋元時稱國家的疆域為華夷,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愚智指1.愚者與智者。2.愚笨與聰明。3.似愚而實智。華夷愚智泛指中華民族謙和禮讓、不露鋒芒、和諧共生的大智慧思想。
華夷愚智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論“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避,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華夷“之說是上古時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華夏族。華夏,亦作“諸夏”,是漢族先民或中國的古稱,率先進入農業文明的華夏族,在與周邊處於遊牧乃至狩獵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於文明發達程度高於其他族群而產生了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區是世界的中心,實際上,早期華夏族是部分等民族的融合體,因此所謂的華夷之別,其實並不僅僅是民族和地域的區別,更是一種文化上的高低之分。古代人以“夏”與“蠻夷”,或“華”與“夷”的對稱,即以文化和種族來作為區分尊卑貴賤的標準,從而形成華夏優於夷狄的觀點。而事實上在古代東亞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中,作為唯一的文明中心,華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華夷”解釋:(1).指漢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中國和外國。《晉書·元帝紀》:“天地之際既美,華夷之情允洽。” 唐杜甫 《嚴公廳宴詠蜀道畫圖》:“華夷山不斷, 吳蜀水相通。” 宋蘇軾 《賜太師文彥博生日禮物口宣》:“勛在廟社,名聞華夷。” 清 龔自珍 《大誓答問第二十四》:“又譯字之人,必華夷兩通而後能之。”
(2). 宋元時指國家的疆域。 元關漢卿 《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 王季思 註:“ 宋 元 時稱國家的疆域為華夷,因為它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 元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則俺那仁慈的明聖主,掌一統錦華夷,可則是平安了十萬里。” 明 《殺狗記·看書苦諫》:“再整舊華夷,重江山麗。”
"愚智"出自屈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愚智"亦作“ 愚知 ”。 1.愚者智者。《莊子·在宥》:“愚知相欺,善否相非。”《呂氏春秋·勿躬》:“蒙厚純樸,以事其上。若此,則工、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則各當其任矣。” 北魏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且朱榮 不臣之,暴旁午,謀魏社稷,愚智同見。” 明 胡震亨唐音癸簽·談叢二》:“言國運且衰,旦夕有愚智同盡之禍也。”
2.愚笨與聰明。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並加飲食之物及珍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謂試兒。” 宋 歐陽修《送吳生南歸》詩:“眾人為不善,積微成滅身;君子能自知,改過不逡巡。唯於斯二者,愚智遂以分。”
3.謂似智而實愚。《西遊補》第七回:“ 項羽 道:‘美人,人要辨個智愚、愚智。 始皇的智是個愚智。’”
"愚智"用法:解釋:智:聰慧。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例子:後語:謎語:成語故事:東漢後期,曹操委任荀攸為軍師,曹操東征呂布久征不下,荀攸出謀劃策,活捉了呂布。後來他又用他的計謀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荀攸機智聰明,善於謀劃,表面上不張揚,嚴守機密,從不讓外人知道。曹操評價他是外愚內智。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意思就是人看著愚笨,其實是有大智慧。
”愚智“意義:外形笨拙憨厚,內心機智聰明。表面看起來很愚笨,其實心裡跟明鏡似的,比誰都清楚。
華夷愚智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習易遵守的一種大智若愚中庸處世智慧。是民族傳統品質、高尚的民族習慣。也是兩千多年來處理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實踐之結晶。這個世界想讓人知道自己聰明的實在太多了,但正是這種炫耀,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愚蠢,所以有時做個外愚內智的人,更能觀察時局,把握人生。

寓意

“華夷愚智”寓意:辨是非、明善惡,孔子:“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若智若愚、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智慧之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