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一般指本詞條

我軍全面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以聶榮臻為司令員。於1948年5月,由原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和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軍
  • 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
  • 隸屬編制:野戰部隊先歸華北軍區指揮
  • 歷史沿革:我軍全面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
概述,組成,隸屬編制,歷史沿革,晉察冀野戰軍,建制序列,

概述

組成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是在我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於1948年5月,由原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和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成,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與其他“四大野戰軍”不同的是,中央軍委沒有單獨建立“華北野戰軍”建制,只在華北軍區建制下先後組建了三個野戰兵團。
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以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留下的部分部隊組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以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建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隸屬編制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先歸華北軍區指揮,後受中央軍委指揮,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主要擔負太原方向作戰任務,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主要在冀東、平綏方向鉗制華北敵軍,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
東北野戰軍入關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及軍區地方部隊統一歸東野首長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配合東北野戰軍發動“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區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數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1949年4月,中央軍委將第18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配屬第一野戰軍,進行西北戰場作戰。第20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三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擔負海防任務。

歷史沿革

我軍全面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以聶榮臻為司令員,薄一波為政委,徐向前為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為第二副司令員,蕭克為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為參謀長,羅瑞卿為政治部主任,蔡樹藩為副主任。
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華北軍區第一、第二兵團。
5月20日,新成立的華北軍區進行了建制調整:
以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留下的部隊組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由徐向前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調王建安為副司令員及副政委(王建安未到職,由周士第接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轄三個縱隊:第8、第13、第14縱隊。[註:48年7月,14縱調歸軍區直屬;48年8月,由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部隊組成15縱,轄43、44、45旅]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主要擔負太原方向作戰任務。
以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建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楊得志任第二兵團司令員,羅瑞卿兼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轄4個縱隊:第2、第3、第4、第6縱隊。
以原晉冀魯豫和晉察冀軍區炮兵旅分別組成華北軍區炮兵第一、第二旅,由華北軍區領導,分別配屬第一、第二兵團指揮作戰。
另外,第1縱隊仍屬北嶽軍區建制,第7縱隊仍屬冀中軍區建制。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共26個步兵旅和2個炮兵旅,共23.5萬人。
華北軍區的此次建制調整,沒成立“野戰軍”指揮機構,中央軍委也沒有單獨成立“華北野戰軍”建制,只在華北軍區建制下組建轄下的兩個野戰兵團:“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兵團”。(1948年8月新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這與其他“四大野戰軍”完整的建制番號和指揮機構完全不同。
與華北軍區同時成立的“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明確授予“中原野戰軍”番號,並明確任命: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宋任窮為副政委。
早在1947年5月,中央就有了以東北我軍為主(以晉察冀部隊為輔),整體負責東北和華北戰事的部署。7月20日,毛澤東給東北民主聯軍首長林彪羅榮桓布置內戰第二年作戰任務時時就已明確提出:“當戰爭發展到平綏附近時,晉察冀和晉綏我軍統一歸林(彪)羅(榮桓)指揮作戰”。
1948年4月22日,中央軍委明確指示晉察冀野戰軍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你們有配合東北作戰的任務”。
1948年8月,為配合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作戰,中央軍委調整了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建制:以第三、四縱隊和二縱四旅及華北軍區2個獨立旅組建新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以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耿飈任參謀長。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以主力出擊(北)平承(德)線,一部出擊平張線。
以華北軍區第一、六縱及二縱2個旅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以楊成武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委,李天煥任副政委。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向綏遠挺進,拖住傅作義主力,使其不出或少出關增援東北。
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主要任務是在冀東、平綏方向鉗制華北敵軍,在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下,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區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數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入關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軍區地方部隊統一歸東野首長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揮,配合東北野戰軍發動“平津戰役”。
12月22日,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在東野四縱重炮團的支援下,攻克新保全,全殲敵三十五軍1.6萬人。
12月24日,圍攻張家口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在東野四縱的支援下,以傷亡2900人的代價,殲滅張家口逃敵6.5萬人,極大鼓舞了華北我軍的士氣。
1949年2月,華北軍區部隊整編,其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第19、第20兵團,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平津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調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20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三兵團)與四野炮兵第一師西進,與第18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一道會攻太原。
4月,中共中央軍委將第18、第19兵團調赴西北戰場,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 第20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擔負海防任務。
11月,第18兵團歸第二野戰軍建制。

晉察冀野戰軍

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的前身--晉察冀野戰軍
1945年11月,為適應在晉察和熱遼兩個方向同國民黨軍隊作戰需要,晉察冀軍區分別組建了兩隻野戰軍
晉察冀軍區第一野戰軍聶榮臻兼任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耿飈任副參謀長,下轄冀晉(陳正湘)縱隊、冀察(郭天民)縱隊、冀察(劉道生)縱隊、冀中(楊成武)縱隊,共四個縱隊。
晉察冀軍區第二野戰軍:蕭克兼任司令員,羅瑞卿兼政治委員,彭壽生任參謀長,下轄晉冀魯豫第一縱隊(原奉調東北,後留晉察冀建制)、熱遼(黃永勝)縱隊、冀東(詹才芳)縱隊、冀晉(趙爾陸)縱隊、冀中(黃壽發)縱隊,共五個縱隊。
晉察冀軍區兩個野戰軍(含晉冀魯豫第一縱隊)共有9個野戰縱隊,20餘萬人。全晉察冀軍區共有部隊31萬多人。
同年12月15日,晉察冀軍區撤銷第一野戰軍指揮機構,將第二野戰軍指揮機構與冀熱遼軍區機關合併,改稱冀察熱遼軍區。野戰部隊歸晉察冀軍區直轄。
1946年3月1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發出《關於復原工作的決定》。據此,晉察冀軍區分別於3、4月份和5、6月份進行了兩期精簡復員。全軍區共復員、轉業約10萬人,占全軍區部隊的三分之一。
野戰軍由9個野戰縱隊25個旅,縮編為4個縱隊9個旅(每個縱隊由原9團縮編為6團),野戰軍由原來的20餘萬任縮減至共5.1萬人。精簡整編後,晉察冀軍區部隊由31餘萬人減少至20餘萬人。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晉察冀軍區結束精簡復員工作,開始招集部隊,準備應付全面爆發的內戰。
按照中央要求,晉察冀軍區於6月恢復野戰軍指揮機構,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耿飈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四縱隊。
7月31日,晉察冀野戰軍晉綏軍區部分部隊配合下發起大同、集寧戰役。由於事先對於大同城防堅固估計不足,以致久攻不克。敵軍增援時,在集寧又打援失利。9月13日集寧失守,被迫於9月16日撤出戰鬥。
在晉察冀野戰軍久攻大同不克時,敵軍攻擊承德。晉察冀軍區決定放棄承德,承德於8月28日被敵軍攻占。
集寧丟失、承德放棄之後,張家口已經處於被東西夾擊態勢。敵軍於9月29日,分東西兩路進攻張家口,晉察冀軍區首長向中央請示棄守張家口
張家口、承德失守後,冀察熱遼地區與晉察冀的聯繫事實上已被敵人分割。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將冀察熱遼地區劃歸了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10月,晉察冀中央局召開“淶源會議”,總結內戰爆發以來幾個月軍事上的教訓和不足,提出堅決貫徹中央“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殲滅戰”的精神,學習兄弟戰區的勝利經驗,扭轉晉察冀軍區的被動局面。
1946年12月,晉察冀軍區再次撤銷野戰軍指揮機構。第一縱隊歸還晉冀魯豫軍區建制。其餘第二、三、四縱三個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
晉察冀軍區還動員了三四萬翻身農民參軍入伍,同時從地方部隊抽調三個旅,一起補充進三個野戰縱隊。三個野戰縱隊由精簡後的每縱隊轄兩個旅,恢復至每縱隊轄三個旅,野戰部隊總兵力達到7.5萬人。
1947年4月26日,中央工委劉少奇朱德達到西柏坡整頓晉察冀軍區的軍事和土改工作。針對晉察冀軍區軍事上存在的問題,朱德親自指導晉察冀軍區再次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耿飈任參謀長,下轄3個縱隊,還首次組建了1個炮兵旅。
1947年中,各戰略區先後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毛澤東開始部署將華北的軍事與東北軍事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以東北我軍為主力,以晉察冀和晉綏為輔助,攻占東北及華北除平、津、沈三點以外地區的戰略目標,並明確提出“當東北我軍發展到平綏附近時,晉察冀和晉綏我軍統一歸林(彪)羅(榮桓)指揮作戰”。
從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開始,中央賦予晉察冀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東北我軍作戰,牽制華北敵軍,使華北敵軍不出關或少出關。
9月2日,晉察冀野戰軍進攻淶水、出擊大清河北。此役殲敵5278人,我軍傷亡6778人,雖屬主動出擊,但卻打成了得不償失的消耗戰
在東北我軍發起猛烈的秋季攻勢期間,蔣介石急從華北戰場調三個師增援東北,導致敵在華北兵力不足。10月11日,晉察冀野戰軍趁勢進攻徐水,調動了駐守石家莊的敵第3軍出援。晉察冀野戰軍長途奔襲,於清風店一帶全殲敵第3軍1.7萬人,俘虜敵軍長羅歷戎。我軍損失僅9192人。這是華北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關鍵作用。
11月6日,晉察冀野戰軍發起石家莊戰役,歷時6晝夜,攻克華北重鎮石家莊,殲敵24288人。我軍攻克石家莊,拔掉了割斷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釘子,為不久後兩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創造了條件。
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華北軍區第一、第二兵團。
以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留下的部分部隊組建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以原晉察冀野戰軍組建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華北軍區的此次建制調整,只組建了華北軍區轄下的兩個野戰兵團:“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兵團”。(1948年8月新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
中央軍委沒有單獨成立“華北野戰軍”建制,沒有任命“野戰軍”指揮班子成員,也沒建立“野戰軍”指揮機構,這與其他“四大野戰軍”完整的建制番號和指揮機構完全不同。

建制序列

華北軍區第18、19、20兵團~1949年2月
第十八兵團(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一兵團改稱,4月撥歸第一野戰軍指揮)
司令員:徐向前周士第(後,1949年6月)
政治委員:徐向前(兼)、周士第(後,兼1949年6月)
副司令員周士第、王新亭(1949年6月)、陳漫遠(1949年6月)
副政治委員:周士第(兼)、王新亭(兼)
參謀長:陳漫遠
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六十軍(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第八縱隊改稱)
軍長:王新亭、張祖諒(後)
政治委員:王新亭(兼)、袁子欽(後,1949年6月)
副軍長:張祖諒、白天
副政治委員:周仲英桂紹彬
參謀長:張祖諒(兼)、鄧仕俊(後)
政治部主任:桂紹彬(兼)
第一七八師(由原第二十二旅改稱)
師長:胡正平溫先星(後)
政治委員:王煥如劉聚奎(後)
第一七九師(由原第二十三旅改稱)
師長:黃定基
政治委員:蕭新春
第一八○師(由原第二十四旅改稱)
師長:鄧仕俊鄭其貴(後)
政治委員:王觀潮康烈功(後)
第六十一軍(1949年2月由原華北軍區第十三縱隊改稱)
軍長:韋傑(壯族)
政治委員:徐子榮
副軍長魯瑞林
副政治委員:郭林祥
參謀長:白天、胡正平(後)
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兼)
第一八一師(由原第三十七旅改稱)
師長:王誠漢
政治委員:張春森
第一八二師(由原第三十八旅改稱)
師長:王海東
政治委員:楊紹曾王貴德(後)
第一八三師(由原第三十九旅改稱)
師長:鐘發生
政治委員:楊紹曾
第六十二軍(1949年3月由原華北軍區第十五縱隊改稱)
軍長:劉忠
政治委員:袁子欽、魯瑞林(後)
副軍長:方升普
參謀長:熊奎
政治部主任:高德西
副主任:車敏瞧
第一八四師(由原第四十三旅改稱)
師長:林彬
政治委員:梁文英
第一八五師(由原第四十四旅改稱)
師長:塗則生
政治委員:孔俊彪
第一八六師(由原第四十五旅改稱。另轄:補訓師)
師長:蒲大義
政治委員:車敏瞧
第十九兵團(1949年1月由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改稱,4月撥歸第一野戰軍指揮)
司令員:楊得志
政治委員:羅瑞卿李志民(後,1949年5月)
副司令員:葛晏春耿飈
參謀長:耿飈(兼)
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副參謀長:康博纓
政治委員:況開田
第六十三軍(1949年1月由原華北軍區第三縱隊改稱)
軍長:鄭維山
政治委員:王宗槐
副軍長:易耀彩
副政治委員:龍道權
參謀長:易耀彩(兼)
政治部主任:龍道權(兼)
後勤部部長:蕭大荃
第一八七師(由原第七旅改稱)
師長:張英輝
政治委員:劉光裕、張邁君(後)
第一八八師(由原第八旅改稱)
師長:宋玉琳
代理師長:張挺
政治委員:李真
第一八九師(由原第九旅改稱)
師長:杜瑜華
政治委員:蔡長元
第六十四軍(1949年1月由原華北軍區第四縱隊改稱)
軍長:曾思玉
政治委員:王昭
副軍長:唐子安
副政治委員:傅崇碧
參謀長:唐子安(兼)
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兼)、袁佩爵(後)
第一九○師(由原第十旅改稱)
師長:陳信忠
政治委員:邊疆
第一九一師(由原第十一旅改稱)
師長:謝正榮
政治委員:陳宜貴
第一九二師(由原第十二旅改稱)
師長:馬衛華
政治委員:王海廷
第六十五軍(1949年1月由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八縱隊改稱)
軍長:邱蔚
政治委員:王道邦
副軍長:蕭應棠王克斌
副政治委員:蔡順禮
參謀長:蕭應棠(兼)
政治部主任:蔡順禮(兼)
第一九三師(由原第二十二旅改稱)
師長:鄭三生
政治委員:龍道權史進前(後)
第一九四師(由原第二十三旅改稱)
師長:趙文進
政治委員:袁耐冬陳亞夫(後)
第一九五師(由原第二十四旅改稱)
師長:阮平
政治委員:史進前、楊銀聲(後)
(4)獨立騎兵第五師(1949年2月由起義的傅作義部騎兵第四師改編)
師長:劉春芳
政治委員:劉光裕
第二十兵團(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三兵團改稱,屬華北軍區建制)
司令員:楊成武
政治委員:李井泉李天煥(後)
副司令員:唐延傑文年生
副政治委員:李天煥
參謀長:唐延傑(兼)、文年生(後,兼)
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向仲華(後,1949年9月)
副參謀長:趙冠英
政治部副主任:向仲華
後勤部部長:吳樹聲蕭永正(後)
政治委員:張柱國
第六十六軍(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一縱隊改稱)
軍長:蕭新槐
政治委員:王紫峰
副政治委員:張連奎
參謀長:劉蘇
政治部主任:張連奎(兼)
後勤部部長:朱志明王珍堂(後)
第一九六師(由第一旅改稱)
師長:曾美、晨光(後)
政治委員:智生元
第一九七師(由第二旅改稱)
師長:成少甫
政治委員:鐘炳昌
第一九八師(由第三旅改稱)
師長:張開荊黎光(後)
政治委員:黃連秋
獨立第五十五師(傅作義部起義部隊改編)
第六十七軍(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二縱隊改稱)
軍長:韓偉
政治委員:曠伏兆
副軍長:馬龍劉儒林
參謀長:趙冠英、曾美(後)
政治部主任:劉國梁
後勤部部長:曾傳桴
第一九九師(由第五旅改稱)
師長:李水清
政治委員:李布德
第二○○師(由第六旅改稱)
師長:盛治華
政治委員:鐘華農
第二○一師
師長:彭壽生
政治委員:何蘭階
獨立第五十三師(傅作義部起義部隊改編)
第六十八軍(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第六縱隊改稱)
軍長:文年生徐德操(後)
政治委員:向仲華漆遠渥(後)
副軍長:徐德操
參謀長:宋學飛
政治部主任:張遜之
後勤部部長:楊曉昆
第二○二師(由第十六旅改稱)
師長:廖鼎祥
政治委員:李斌
第二○三師(由第十七旅改稱)
師長:楊棟樑
政治委員:李志遠
第二○四師(由第十八旅改稱)
師長:羅文坊
政治委員:嚴慶堤
獨立第二十五師(由傅作義部起義部隊改編)
師長:梁詩傅
政治委員:白正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