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

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

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創建於2000年1月15日,以宋代古香古色的人文歷史風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內有教忠寺山水造型和瑞龍庵西側梅蘭步雲書院其世家閥閱、卷氣浩然、書香門第、獨具一格,花果山和盤托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
  • 建立時間:2000年1月15
  • 文獻記載:《全宋詩》
單位介紹,歷史記載,

單位介紹

一、 紀念館創建時間:中國福建省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創建於2000年1月15日,以宋代古香古色的人文歷史風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內有教忠寺山水造型和梅蘭書院其世家閥閱、卷氣浩然、書香門第、獨具一格,花果山和盤托出。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江夏興化軍城黃氏之始祖,其上可追溯到遠祖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其六世孫伯益、陸終在河南潢川縣定城西20里所建立的黃國。湖北黃州江夏郡始祖春君申黃歇;黃歇六世孫定侯宰相黃霸;十二世孫三代位居相位的孝子黃香、子宰相黃瓊、曾孫太尉黃琬;至晉元帝永嘉中洲板蕩,福建八姓衣冠入閩,東晉初年光州固始黃彥豐(又名元方)為其八姓之一,居福州烏石山黃巷,傳十一世至唐桂州刺史光祿大夫黃岸遷居莆田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黃岡祠。黃巢起兵其五世孫黃獻隱入興化縣游洋廣業里鞏溪宋洋,再六傳至北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諡文正黃中庸軍城黃氏始祖。莆陽比事稱其軍城黃氏素有簪纓世濟“四代聯登八進士和八世十六進士”之美譽。台灣民間贊其世家閥閱“文武三狀元、兩會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書、四宰相”;黃侍中文正公黃中庸宅在興化郡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區龍橋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尚存)其軍城派下繁衍即稱為“軍城衍派”。
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
宋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像宋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像
黃中庸(1030年—1110年)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福建興化軍城驛前街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區龍橋雷山巷110-111號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尚存),出生於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年)中福建鄉試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此後,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入朝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後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與歐陽修包拯、趙拚、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遷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佑黨禁而致仕焉。
黃中庸家族譜圖j黃中庸家族譜圖j

歷史記載

黃中庸為官清廉,黃中庸善詩文,《全宋詩黃中庸(第七三四二頁有載)《宋史》稱其“詞章高風亮節,淳樸雋美”。後告老還鄉興辦學校在永福潼關教忠院收生授徒,在軍城創建步雲書院培養出許多高第名臣。宋徽宗大觀庚寅1110年卒,賜諡號為文正;閩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北觀音疊座穴。所著有《黃侍中集》十卷,《莆風清籟集》、《文正黃中庸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後曾孫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世十六進士,配理學鴻儒周敦頤長女封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子五:長子黃偊特奏紹聖進士襲蔭承事郎、永春令侍御史居游洋龍溪,次子黃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黃修翁源令居仙遊何岩,四子黃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賦里,五子黃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後黃觀(明狀元)、黃鉞(明武狀元)黃振邦(清武狀元)、黃鳳翔(明榜眼)、黃叔琳(清探花)相繼以甲第顯名。
軍城始祖黃中庸家族四代聯登八進士,實為六代十二名進士:即黃中庸皇佑五年進士太常卿侍中諡文正。長子宋紹聖進士侍御史黃偊、兩孫宋宣和兩進士平江令黃徹紹興三十年進士龍溪令黃龍兩曾孫宋隆興元年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宋隆興元年進士平海軍節度判官太師謚清惠黃府;三玄孫即宋進士杭州府教授黃燾、宋進士武崗軍教授黃勛、宋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五世孫袁州知府進士黃邠、特奏進士黃真、翰林院編修黃桂;黃景昉(明文淵閣大學士)、金墩兩相國即清文華殿大學士黃機和清東閣大學士黃錫袞;黃府三尚書即明刑部尚書黃光升、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和明禮部尚書黃汝良;兩狀元即明文狀元黃觀和武狀元黃鉞;榜眼明一甲第二名進士黃鳳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進士黃叔琳。宋狀元宰相許將謹題侍中文正黃中庸像贊:“鞏溪宋洋雷山峻傑,才俊學博理學大儒;浙江提刑寬厚廉平,中奉大夫清德以風;平雪冤獄所活甚眾,太常院卿朝陽鳴鳳;溫公論薦其才卓越,彥博慰留蔡京惡之;元佑黨禁致仕辦學,中庸倡教永福潼關;福興永邑士子云集,步雲書院梅蘭薈萃;五子賢嗣四代聯登,孫曾雀起十二進士;績學多才簪纓世濟,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報國門無私謁;長行中庸年享八一,魂歸教忠觀音疊座。”附“宋教授晚生吳稔謹題其曾孫贈太師謚清惠通奉大夫黃府像贊:“酡然其容愨乎其質彪外文章,繃中敬直受人若虛,持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必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末足以為榮;服文繡亦不為煜赫時,或闖疏窗而容與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色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傳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必為之改容,矧子孫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耶”。
莆田市宋會元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紀念館
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黃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樞密院事、贈侍中、諡文正黃中庸,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於孔孟,論事肯卑於司馬溫公、包拯?入元佑黨籍,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課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侍中文正公於身後。人傳元佑之學,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侍中,賜諡號為文正,余如故”。 (四庫全書元風雅前集卷九)送黃中庸歸吟:“本法樂洞前曾一游,君家聞處洞西頭。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藥曾經虎豹秋。豈意吳城祠下路?共尋揚子岸頭舟。胸中富有天官學,莫為周南久滯留”。 《全宋詩》(第七三四二頁)有黃中庸所著的〈軍城莆風〉詩。
一、附中國古典長篇歷史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黃氏家族(王氏家族):
《紅樓夢》中的“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輕金陵王”的王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四大家族的黃家。書中說王家乃“都太尉統制縣伯王公之後,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這個“縣伯”爵位出身的祖先,也是有出處的。杭州黃氏家族出金墩武林黃氏,據族譜記載,《紅樓夢》中的生活原型——黃氏始祖太常寺卿黃中庸,宋仁宗皇佑癸巳春闈會元,仲秋登狀元鄭獬榜鴻臚進士,歷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善斷奇案,平冤者所活甚眾,與當朝包拯、歐陽修、韓琦等名臣齊名。這就是“都太尉縣伯”爵位的來歷。從宋仁宗起,黃中庸其五子齊登科分“五大房”,到明末清初,繁衍出“十二房”的大家族,也是情理中事。在《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王氏(實為軍城始祖黃中庸派下的金墩武林黃氏)家族是當時惟一尚在顯赫時期的家族,由於王子騰(即其生活原型——太平良相黃機)身居高位,賈府、薛府的好多事情,也要仰仗王家(其生活原型黃家)幫忙。這也是有事實根據的。黃氏家族在清朝初年,出了一個著名的“太平良相”黃機。據《清史稿》,黃機順治四年聯捷二甲廿七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受命典試江南。累遷禮戶刑吏四部尚書。清康熙癸丑歷會試正考官,尋擢光祿大夫、太子太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位至極品。《紅樓夢》中的王子騰的生活原型應當就是首輔黃機,當時可謂位高權重,難怪《紅樓夢》中要寫他升任“九省都檢點,再提內閣大學士”了。正由於高踞相位,所以黃家才能“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紅樓夢》書中還曾通過王熙鳳之口,說她爺爺曾主管過朝廷在東南沿海的“造船”事宜,“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這也有事實根據。黃機的本家兄長潘湖黃錫袞,在清廷收復台灣之前,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黃夫人的長兄,曾被朝廷封為“相公——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的確兵部設有車馬船務司曾主管過東南沿海的靖海造船工作,海上往來的外國商船,當然也由這個“分管兵部事的相公”——潘湖叟黃錫袞統一管理。《紅樓夢》書中王夫人的原型,就是黃機的女兒,洪升的母親。書中王熙鳳的原型,就是黃機的孫女,王夫人的內侄女,洪升的妻子黃蕙。洪黃兩家兩代姻親,與《紅樓夢》的描寫一絲不差。
黃中庸像黃中庸像
二、附《宋太常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諡文正黃中庸年譜》
1、侍中諡文正黃中庸仕途簡表 (歷官仁宗神宗、欽宗、哲宗、徽宗五朝)
二十一歲 參加省中解元,娶閩中道士周敦頤妹周敦穎為妻。
二十四歲 登鄭獬榜會元進士,太常博士。 後任江西安福知縣。
二十七歲 為北海令,周夫人封北海郡君。
三十歲 為南寧通判
三十五歲 為太常院丞、中書舍人兼江西安福縣令。
黃中庸夫婦像黃中庸夫婦像
三十八歲 為黃州知州
四十歲 為江西提刑按察使。
四十五歲 為翰林學士承旨。
五十歲 為知制誥官。
五十三歲 為御史中丞、同知諫院 。
五十五歲 為大理寺卿
五十七歲 為中奉大夫散騎常侍
六十歲 為浙江提刑按察使(正三品為官長達十載)。
七十歲 為京城提刑、樞密院副使。
七十二歲 太常寺卿、侍中兼同知樞密院事。
七十三歲 宋崇寧元年壬午九月為蔡京所惡,被蔡京貶為太常院博士;黃中庸厲拒之,遂致仕焉,由興化縣游洋鄉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徙居福建興化軍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創建步雲書院出任山長。
七十六歲 永福廿五都潼關在教忠院辦學授徙著《侍中文正黃中庸文集》有詩選入《莆風清籟集》及門生《送黃中庸歸吟》(元風雅前集卷九四庫全書本)有載。即“法樂洞前曾一游,君家聞處洞西頭。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藥曾經虎豹秋。豈意吳城祠下路?共尋揚子岸頭舟。胸中富有天官學,莫為周南久滯留”。
八十一歲 蔡京敗,有旨復起太常卿未拜命病卒於興化軍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黃太常卿第。贈侍中諡文正。欽賜祭葬於教忠院北(今永泰梧桐潼關教忠寺北狀元鄭僑墓東側舊有石翁仲石獸石牌坊在焉)狀元宰相年弟許將為銘其墓。
2、《黃中庸年譜》
黃中庸 (1030-1110年),字長行,號軍城居士,福建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人。父黃寵景佑元年甲戌張唐卿榜進士寶龍閣大理評事。中庸乃評事公黃寵獨生子。從小受其父嚴格教育,母宋氏授以書;少敏慧,好讀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務引大體,少有俊聲,二十歲貢太學,二十一歲中解元,二十四歲會試第一,登宋皇佑五年癸巳鄭獬榜傳臚進士。以博學初授太常博士。歷官太常博士、安福知縣、北海令、翰林學士、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光薦其才,除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國公司馬光論薦,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卿,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後為蔡京所惡,名入元佑黨禁而致仕焉。自興化縣游洋鞏溪遷興化軍城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區龍橋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尚存)後孫曾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六代聯登十四進士;名冠興化獲三皇(仁神哲)、五朝(徽英)“興化黃氏,績學多才;簪纓世濟,天下無雙”的御批。配周敦頤妹,封北海郡君夫人。子五黃偊襲蔭承事郎特奏紹聖進士永春令侍御史、次黃仲迪功郎累官工部侍郎、季黃修官翁源令、四黃佃未仕、五黃伸特奏承事郎。及卒,誥贈侍中,諡文正。賜祭葬於永福(今永泰縣)梧桐潼關教忠寺北(今狀元鄭僑太師墓東側)。舊有石翁仲石獸石坊在焉。事載《宋史》、《福建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孫曾科第詳載選舉志。
宋仁宗天聖庚午年(1030) 一歲
是年正月初四日辰時,生於福建莆田新縣鞏溪宋洋中厝梅蘭(今新縣鞏溪宋洋中厝黃提刑府)書香門第家,為黃寵獨生子,其時父親黃寵以《論中庸》博學鴻詞科貢生試獲第一名。母親宋瓊遂為之取名黃中庸;父親黃寵字錫甫號宋洋晚號梅蘭。宋景佑元年(1034)甲戌登狀元張唐卿榜進士,初授長樂令後在京城寶龍閣任大理評事。
宋仁宗景佑元年丙子 (1034) 五歲
是年父黃寵登張唐卿榜進士衣錦還鄉,母親宋瓊授以書,中庸開始讀書能作簡詩,並聞知韓愈、柳宗元文名。
宋仁宗景佑乙亥年 (1035) 六歲
在母親宋瓊的教育下開始讀書,早慧能詩。受知於舅父鄉墊師宋瑜、興化縣博士鄭子莊,始聞知韓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諸名家文名及其著作。
慶曆二年壬午 (1042) 十三歲
是年,參加試興化縣童子科試獲第一名,被鄭子莊喻為“芝英”。
慶曆三年癸未 (1043) 十四歲
太學,師從道士周輔成興化縣博士陳昭素。
慶曆四年甲申 (1043) 十五歲
邀興化縣鄉墊師陳昭素長子陳方到湘溪仙人岩采野橘,其果無時得者瑞之。
慶曆五年乙酉 (1045) 十六歲
母親宋瓊(宋慶曆進士節度使宋瑜妹)在家鄉宋洋中厝講授《四書五經》,少年時代的黃中庸滿懷抱負,立志為杜稷建功立業。是年九月被選為興化軍學優等甲科歲貢生
慶曆五年乙酉 (1045) 十六歲
母宋氏在家鄉講授《四書五經》,滿懷抱負,立志為杜稷奮發有為,入興化軍學優等甲科歲貢生,父黃寵在京城寶龍閣任大理評事。
皇佑庚寅(1050) 二十一歲
到福州參加省試中解元回家省親。父親黃寵在宋洋為子舉婚宴,娶好友周敦頤妹為妻。
皇佑癸巳(1053)二十四歲
赴京城春闈參加禮部會試得會元。金秋參加殿試第四名進士獲鴻臚。在家候職游瑞峰、雲頂、湘溪、龍嶺、潼關教忠院與同榜進士交遊詩藝。
至和二年乙未 (1055) 二十六歲
以博學授太常博士。是年十二月,詔太常博士黃中庸編管亳州,坐恃酒罵黃州麻城縣官及毀文書也。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七歲
與知太常院事溫公司馬光結為良師益友授為北海令。
嘉佑二年丁酉 (1057) 二十八歲
向皇上請奏“用才”與“理財”兩端為國朝當務之急,奏章文才富有大氣名震京師。
嘉佑三年戊戌 (1058) 二十九歲
是年,生平好友宋狀元參知政事王堯臣逝世,司馬光偕黃中庸參加弔唁。
嘉佑四年己亥 (1059) 三十歲
授為南寧通判,其所作詩文為《黃長行詩集》問世。
嘉佑五年庚子 (1060) 三十一歲
至京。是年長子黃偊生。
嘉佑六年辛丑 (1061) 三十二歲
始作《莆風清籟集》。
嘉佑七年壬寅 (1062) 三十三歲
撫恤南寧逃難避災壯民,減決囚犯。一代清天包拯去世,司馬光率黃中庸諸臣參加弔唁。
嘉佑八年癸卯 (1063) 三十四歲
因賑災有功為太常院丞、中書舍人。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 (1064) 三十五歲
在京城,著《黃中庸文集》。其文才聲望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已故)、趙拚、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已故)、韓琦齊名。 治平初,令黃中庸、丞趙師日始浚溪港,築堤閼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其裔析居安福縣南金田鄉寨上村。
治平二年乙巳 (1065) 三十六歲
英宗治平中,以韓琦薦任宋翰林院內閣中書舍人兼江西安福縣令,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
治平三年丙午 (1066) 三十七歲
在京協撰《宋仁宗實錄》(律綱部分)主張改革,但不支持以增加士民負擔為代價,認為應從精簡冗員節省朝廷開支入手,改革才能民富國強,與司馬光觀點不謀而合。
治平四年丁未 (1067) 三十八歲
是年十二月,由江西安福知縣,出任黃州知州幫助當地百姓濟貧解困,促進當地農耕副業的迅速發展,黃州百姓安居樂業。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 (1068) 三十九歲
赴汴京述職,途中在故鄉興化縣拜見長老。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四十歲
在京任御史中丞,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因以議新法忤王安石,改革的觀點與王有所差異,年終被改任江西提刑按察使。
熙寧三年庚戌 (1070) 四十一歲
在江西為官寬惠,清廉以風。正法紀重實據、省佐證、揚善剔奸,能斷奇獄,榮績素著。
熙寧四年辛亥 (1071) 四十二歲
司馬光任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在江西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與司馬光謁歐陽修。作《游蓮花池詩》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其游蓮花池詩中曰“蓮花瓣里可撐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淨,蓮花貯月水傾船”。
熙寧五年壬子 (1072) 四十三歲
在江西提刑府。冬間,作《武夷黃岡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託諷。 後赴江西寧都參加與黃中庸同年登第的同榜狀元鄭獬的治喪祭祀。
熙寧六年癸丑 (1073) 四十四歲
在江西協助南昌府官吏賑饑。
熙寧七年甲寅 (1074) 四十五歲
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黃中庸被詔回京師,任為翰林學士承旨。
熙寧八年乙卯 (1075) 四十六歲
二月王安石復相。 黃中庸恪守職責,不參與朝爭,是年一代宰相韓琦去世,黃中庸請以個人名譽參與弔唁,獲得王安石許準,得以在朝繼續司其職、謀其政。
熙寧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七歲
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出。黃中庸為人忠厚,胸懷坦蕩,不與政爭,賢明處事,博得朝臣讚譽。
熙寧十年丁巳 (1077) 四十八歲
主編《聖旨典集》。
元豐元年戊午 (1078) 四十九歲
在翰林院參與起草朝綱奏章。
元豐二年己未 (1079) 五十歲
三月改知制誥。是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
元豐三年庚申 (1080) 五十一歲
《黃長行詩集》問世。
元豐四年辛酉 (1081) 五十二歲
撰《匡正律刑》成。
元豐五年壬戌 (1082) 五十三歲
被朝廷授為御史中丞、同知諫院事。丁內憂假歸,是年十月十五日辰時父黃寵去世於宋洋中厝葬莆田梧塘山南五虎朝金獅穴,在父評事府守制三載。
元豐六年癸亥 (1083) 五十四歲
黃中庸迎候翰林學士富弼、文彥博、趙拚三位師友來訪慰藉。
元豐七年甲子 (1084) 五十五歲
經文彥博奏薦遷大理寺卿。訪閣老司馬光。作《題教忠院》、《錦屏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 (1085) 五十六歲
得神宗詔旨,主起起草《大宋新刑律》。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 (1086) 五十七歲
在京師。是年初以宰相司馬光論薦入為中奉大夫、散騎常侍,復起居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知制誥。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先後率翰林院吏員慰問王安石家、司馬夫人家,特地親自前往司馬光靈堂垂淚弔唁溫國公。
元佑二年丁卯 (1087) 五十八歲
在京師。因與蔡京政見不合,三奏札乞外任,不許。
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九歲
在京師。再上奏仍不許,太常寺卿黃中庸被宗正寺卿黃經臣、大理寺卿李格非、國子監祭酒司馬康、衛尉寺卿趙陽之外、光祿寺卿曹一潢、鴻臚寺卿熊明可諸卿正三品皆同朝在籍慰留。
元佑四年己已 (1089) 六十歲
連章請奏許,以翰林學士充浙江提刑按察使。到杭州任所時方旱飢,疏浚茅山、鹽橋二河,在不貽誤審理案獄情況下,指揮當地以工代賑。
元佑五年庚午 (1090) 六十一歲
秋,大雨,太湖泛濫,協同浙江團練上疏請求救災。 丁外憂,母親宋瓊喪,以假歸守制三載。
元佑六年辛未 (1091) 六十二歲
獲旨還京述職時,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公日理萬機,平撫積案。
元佑七年壬申 (1092) 六十三歲
為官寬惠,善斷奇獄、昭雪冤案,所活甚眾,浙人德之,被浙人譽為“興化黃青天”。
元佑八年癸酉 (1093) 六十四歲
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經中庸查實罪犯得以嚴懲法辦。
紹聖元年甲戌 (1094) 六十五歲
是年黃中庸長子黃偊特奏進士由承事郎遷侍御史。
紹聖二年乙亥 (1095) 六十六歲
在杭州。作《軍城武林靈鷲遊記》等詩。
紹聖三年丙子 (1096) 六十七歲
是年,在浙江提刑府,旗幟鮮明地反對蔡京以挖掘司馬光墓、廢宣仁太后,來打擊元佑派的過激做法。
紹聖四年丁丑 (1097) 六十八歲
上書進言國用空乏,宜節宜儉,否則民怨國難。 是年,參加文彥博治喪祭奠。
元符元年戊寅 (1098) 六十九歲
在浙江黃中庸對新法中增加農稅傷民之舉多有指責,參加同齡河北永靜東光人鼎州團練副使劉摯(紹聖初哲宗親政,以元佑黨人累貶)喪事;被蔡京指為元佑黨人。
元符二年己卯 (1099) 七十歲
是年底去日,浙人德之,士民乞留。黃中庸一生任內最長的浙江提刑,被浙人立生祠祀焉,依依不捨地謝別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浙民邁上新的征程。
元符三年庚辰 (1100) 七十一歲
旋迴京城得旨任京城提刑。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1101) 七十二歲
年初改任太常卿兼同知樞密院事,作《自題軍城居士畫像》詩。狀元閣臣許將(閩縣人中庸年弟)為黃中庸像題詞。
崇寧元年壬午 (1102) 七十三歲
七月,蔡京執宰當政,檀權植黨,迷朝誤朝,排斥異已。黃中庸為蔡京所惡名入元佑黨籍碑。被貶為太常博士;八月上表請辭,得旨準以太常卿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銜而致仕焉。
崇寧二年癸未(1103)七十四歲
是年九月,以欽賜馳驛致仕俸囊,在興化軍城府西巷(今雷山巷110號建黃太常卿第,在興化縣鞏溪宋洋中厝建黃提刑府)
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七十五歲
在軍城驛前街府西巷與興化縣鞏溪分別建立兩所步雲書院,招生授徒,置學田修宗譜。
崇寧四年乙酉(1105)七十六歲
應邀到永福潼關教忠院講學傳授《四書五經》士子數千名高第雲集。
崇寧五年丙戌(1106)七十七歲
置學田修教忠院建學子齋舍。
徽宗大觀丁亥(1107)七十八歲
欽賜侍中兼樞密院副使,事假歸,在教忠院迎候年弟閩縣狀元宰相許將先生,與許將閣臣譚論杜稷民生大事。
大觀戊子(1108)七十九歲
是年十月還鄉顧老,居興化軍城驛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市城西雷山巷110號太常寺卿黃中庸侍中第尚存)續撰《黃中庸文集》十卷。越年秋成。
大觀已丑年(1109)八十歲
返出生地興化縣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探望步雲書院士子及幼年師墊鄭子莊(已故太常博士)與少年師墊陳昭素(已故三司判官)家人。
大觀庚寅年(1110)八十一歲
是年九月初七日(公曆十月十六日)子時,卒於福建莆田鞏溪宋洋中厝黃太常寺卿侍中府中。奸相蔡京敗,上有旨復起黃中庸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諡文正,賜祭葬於廿五都潼關教忠院北(即今福建省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狀元太師鄭僑墓東側教忠寺後山龍嶺)觀音疊座穴。閣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舊有黃侍中文正公神道之碑,徽宗親筆御篆,教忠院後侍中黃文正墓前舊有翁仲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分列與石牌坊在焉。北宋文學家、政治家黃中庸其《莆風清籟集》詩選被載入《全宋詩》(第七三四二頁)。
(原載軍城黃氏家傳郡志莆陽比事通志宋史)
三、軍城黃氏解元貢元錄:
1、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 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 初 福清
2、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繼周 莆田
3、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士觀 莆田
4、明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年) 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志清 晉江
5、清聖祖康熙庚子年廣東省鄉試解元 黃元鐘 廣東 武解元
6、清聖祖康熙壬子年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錫履 永春 武解元
7、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 福建省鄉試解元 黃元吉 侯官
8、明永樂丙戌年貢元 黃約仲諱守 莆田
9、明洪武癸丑年貢元 黃勝字應孫 莆田
10、明洪武廿三年貢元 黃觀 貴池清溪金墩
地址:中國福建莆田城西太平社區雷山巷110號
四、軍城黃三方遺存碑記:
1、《資聖院碑記》
黃氏其先光州固始人晉元帝渡江遷之福唐今候官黃巷即舊時所居之地唐肅宗時剌史岸復遷莆陽涵頭黃巷及廣業里碧溪之黃皆其分派也黃巷有黃璞黃蟾二當昭宗時同入崇文館為校書郎世世子孫多有仕宦東黃乃倜之子滔為御史里行近代又得公度魁天下自是連登桂籍者每不乏人我碧溪黃氏始祖讞與峰倜峻峰皆昌朝子也由巷分支而來正妙應大師之族讞之子曹按唐忠義傳有黃碣者乃峻之子曹之從兄也董昌之亂碣以忠義諫死詔贈司徙曹以亂隱居不仕有田數頃餘移舍碧院北三子曰俶曰佩早珍珍之後有子曰佑為四門學正佑生達達生三子季曰寵為大理評事寵之子曰中庸為太常院卿遷軍城居由始祖至九世而有徹乃太常院卿適孫也曩吾太常有記因回祿之變歲月浸久恐後世不知所以徹時為宰官進士平江縣知如此於予子孫亦無愧焉
宋知岳州平江縣事十三世孫徹謹識
2、《步雲書院志》
軍城黃氏步雲書院始建於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仲春為吾軍城初祖文正太常公黃中庸所建有梅蘭步雲軒太平塔授業齋仙人居石碑坊興庀材舉賢儒置學田講學授徒於梅蘭公題曰書院菊竹陶人性禮樂詩書啟後賢有心扳丹桂著意步青雲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簪纓繼美四代聯登八進士實乃六世聯登十二進士子曰偊特奏進士孫曰徹曰龍曰鐘曾孫曰豐曰府元孫曰熏曰燾曰安石曰偉玄孫曰真曰邠七世孫曰蓋曰桂吾宗望族也自莆陽始祖抵中庸十有一代其行字伉儷與夫顯晦之跡分徙雜葬之紀俱詳明合前而觀代無外遺喜有所稽克慰素志斯公而上者自獻公居廣業里碧溪其顯者曰龍嶼大魁族定公大壤樞相族國鎮侄祖舜公而六傳至贈侍中諡文正太常寺卿宰相中庸公遷軍城而分五房長曰偊侍御房居城西雷山析居游洋龍溪次曰仲迪功房居漳郡之溪山析居永春之漳溪季曰修翁源房居來蘇之何岩析居後坑四曰佃朝散房居花園馬巷析居田尾五曰伸承事房居南寺西石馬之雙牌自有熊氏黃帝至餘歷一百有十五代前者有所稽後者有所征子孫當以敦本為念念以親族為心則斯譜重修尚有冀於若而人也目書諸首簡而並告之於後
軍城文正太常卿黃中庸玄孫岸十五世孫江西提學竹坡居士宋甯宗慶元庚申年仲春之吉百拜謹書
3、《軍城黃氏祖祠建置碑誌》
軍城黃氏祖祠由平南大壤樞相族祖舜公鳩族倡建於興化軍城西仙小行宮梅蘭雷山巷小山後由長房賜進士潭州知府時宜公諱豐暨進士漳州幕府參軍定齋諱鐘公祭其事明洪武戊寅年秋明廣信知府翰林學士永公復修金墩廟古讀書亭鳩集倡建祠宇以祀始祖宋進士軍城始祖侍中樞密副使諡文正宰相中庸公在天之靈逢年正月初五日軍城雙牌石馬仁山花園馬巷田尾荔浦步雲遊洋龍溪臨漳西林溪山漳溪坑園何岩湘溪諸族子姓詣祠拜謁祖先敬致祭嗣祠於興化軍城城西延陵里雷山巷黃梅蘭步雲書院之東側坐太平山雷山之麓而朝鳳凰山堂文正公廟相望塑清惠黃中庸神像配像贊附周氏敦誼夫人雕像歲時頂禮翌年自宋迄清後圮宋平江宰常明公江西提學竹坡居士維之西風雨罔或間堂構屢次聿新白杜孝子五經博士大器公致祭嗣光祿寺卿桂公合請井濱河南僉事士觀禮部主事獻可理學約仲公捐俸配享置祀田塑長沙縣君陳宜人神像於金墩祖祠歲時頂禮俾奉香火併致族孫陽泰書族長樾文以供祀事是祠也吾清惠府公五房之鼻祖福德隆矣元蒙古教授十四致政公明廣信知府學士長治永公龍游知縣應公鼎元侍中觀公嘉靖已醜裔孫刑部尚書葵峰恭肅公增建步雲書院讀書亭仙小行宮毗鄰萬曆甲午裔孫南京禮部尚書儀庭文簡公重修金墩祖祠明崇禎庚辰裔孫禮部尚書明起毅庵公以逢年正月初五日為忌辰鳩五房子姓金身董其役軍城其源遠荔浦裔孫贖地倡建軍城大宗於雷山巷武鼎元南京兵部尚書鉞公清初翰林志遴公捐貲助修太平行宮桂茂自此門閭高且大訖尊宋洋中厝大治公鼎力修葺厥後兄庠士寅候公續葺康熙庚戌坏於雨草裔孫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錫袞集眾捐俸修葺棟樑藉以不廢壬戌浙江武林里黃氏裔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次辰雪庵公慨然引為已任鳩拓建祀田配享乾隆壬戌大興千頃堂撰修官編虞稷公萬卷樓探花叔琳公繼美重修復拓軍城祖祠曠地增構梅蘭文正小宗以供祀事壬午祖祠告竣是祠建以報先賢宗功祖德而七房子孫修之溯之水源本木以追遠合族者也近遠七房枝繁葉茂長翠焉以蔭七房賢能接踵起世胄蜚聲實維英靈疊振光家邦而耀閭里溯吾中庸公原系宗嫡自鼎建軍城祖祠固守祖居長房雙牌鋪南山豐公裔孫增擴聿新效力尤多循牆傴倭糜第恐風雨剝蝕久復漫漶爰志其概俾軍城黃氏後人謁祖之有所考繼之葺之新之則先祖太常卿贈侍中諡文正清中庸公千秋萬載書香源遠流長今值光緒庚子正月初五日吉時太常卿侍中文正中庸公華辰面軍城五房績學多才人文尉起之無窮永固軍城祖祠告竣族請於餘餘愧才疏而學淺復謹志於此數言爰以為志以告後昆水港竹塹府清賜進士編修軍城太常中庸公廿六世孫金墩黃彥鴻謹識
4、《晉安郡候官黃氏古譜——本始》載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由身而上有小宗,之祖有大宗,又有大宗所從出,之祖追而紀之,以垂於後。猶言,山必本之崑崙,沂河必源之,積石也。爰述本始黃氏出自嬴姓,自軒轅帝裔時東夷部落之首曰伯益,乃帝顓頊之苗裔,因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賜姓嬴氏,伯益之裔十四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曰:嬴姓“十四氏”。其黃氏於商末周初封為子爵又曰黃,子國在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吾黃望出江夏安陸,僖十二年春秋時楚國為霸,僅黃國敢之抗衡,周襄成王鄭初癸酉年黃國為楚所滅,其後黃國子孫遂以國為氏,峻碣環三代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碣公居言路,有直聲;後遷御史中丞兼節度副使,分其子孫散處居他郡,今永福候官、閩縣城東、烏石山麓之道山、邵武,浦城,碧溪、江西上饒、南城、臨川、金溪多其後也。
宋知潮州府事十六世孫鞏溪龍嶼熙叟自求謹錄
五、軍城黃氏祖祠紀念館古代對聯:三山榴花祖築萬卷樓倡閩道學 ,四德兼全裔建千頃堂昭國史書;閩祠屹銅海鞏溪儀彩鳳,台堂立東山軍城起文龍;興化詩書禮樂新縣澤,軍城金堂玉馬舊家聲;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鞏溪分派萬代俎豆肅春秋;山牌時宜三士教授潭州郡守,杜塘大器五經博士孝子家;軍城中庸能誦古芬淵源江夏,金墩黃府勉承先績衣被潁川 ;一門樞相祖舜昭北斗耀景陟,兩狀大魁定朴暉南宋映碧溪;軍城四代聯登繼祖德千秋世澤,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萬載偉業;祖編修孫學士一堂翰苑,唐忠臣宋孝子萬古綱常 。 軍城黃氏謁祖詩:駿馬登程出莆陽,任憑黃巷立綱常;年深異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黃岸公,晨昏當薦軍城香;但願中庸多庇佑,俾我黃府裔熾昌。其軍城黃氏分衍五大房則稱“軍城衍派”北宋分為五大房。
六、附錄〈台灣江夏軍城黃氏世系〉
一世 黃中庸(1030-1110)累官太常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宋仁宗天聖庚午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徽宗大觀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壽八十有一配道州進士桂嶺縣令周公輔成孫女南康知軍敦頤長女封淑人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寺山北側狀元贈太師鄭僑墓東側觀音疊座穴誥勒太常院卿石印石人石馬石虎石羊賜文正侍中坊門人閩縣園墩狀元宰相許將為之銘欽賜竇桂傳芳御匾子五偊仲修佃伸
二世 偊公(1060-1144)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長子字從吉號梅庵行木十八襲父恩補承事郎宋紹聖甲戌年登狀元畢漸榜釋褐進士官至侍御史朝散郎宋仁宗嘉佑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宋高宗紹興甲子年八月十五日卒壽八十有一賜諡參藩配安人安平陂路岱前崔氏合塋吳唐山繼配晉邑十都仁和里邱氏則葬石龜山嶺亭子二長徹安平陂路岱前處士崔唐臣氏出次龍乳名敵字常龍仁和里宋大觀進士邱價女孺人出居游洋龍溪唐涯厝
仲公中庸次子初名挺字從仁又字公操號雷庵晚號漳溪行木十九以父恩賜迪功郎筠州通判由興化軍城西延陵里雷山巷黃太常院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里隱居不仕宋皇佑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蘇氏合葬興化軍城西雷山宮西子二長諱徼居漳州溪山次諱微居永春亭上
修公中庸季子字從善號何岩行木三十官翁源令晉階宣教郎配陳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仙邑鐘山何岩鄉子二長鐘居何岩次錘居坑邊
佃公中庸四子字從德號東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佑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長諱徽居上虞豐惠鎮武里次諱征居黃提刑府花園巷
伸公中庸五子字從舉號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里宋嘉佑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長汝賢居文賦里次汝貴居雷山巷析居福清解元黃初為其裔
三世 徹公(1093-1168)侍御史偊長子字常明號太甲晚號碧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年登狀元沈晦榜進士初授從政郎轉知渤海辰溪麻城縣事嘉魚令尋改岳州平江令以子府貴贈通奉大夫平海軍節度判官有惠政士民德之致仕歸囊無金宅無華閣調育兒孫由是孫曾雀起皆公之德克世澤著碧溪詩話十二卷四庫全書藝文志載之厥後宰相陳俊卿為序宋史藝文志福建通志有載宋哲宗元佑癸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幹道戊子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宋直秘閣學士兼廣東提刑林孝澤妹繼配興化郡人宰相正獻陳俊卿姐俱封安人渤海縣君葬碧溪寺東子四長豐次廓俱林氏安人出季府四廙俱陳氏安人出
龍公(1112-1200)乳名敵侍御史偊公次子御試前帝所忌命改曰龍字常龍號太乙晚號龍溪端叟行元十八宋紹興壬午特奏進士官龍溪令由興化縣游洋龍溪唐涯厝遷居龍溪縣衙後又遷晉邑南關外十都仁和里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慶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宋紹熙進士龍溪縣丞方元震女繼配晉邑十七八都潯海施澤女葬龜嶺古月亭一女適十七八都石龜許氏坦益繼子南橋許光齋子三長諱洲公次諱濤公季諱瀛公
徼公仲長子少名彥字常虎號太丙行水十九弱冠熙甯貢生官浦江知縣以朝奉大夫致仕隱居永春漳溪橋後遷十八都桃源里漳溪之竹坡宋熙寧乙卯年三月十五日生宋紹興庚午年十二月初三日卒葬漳溪南配顏氏子二長楷公分支吳縣黃厝次植公
微公仲次子少名頡字常豹號太丁行水二十貢太學居漳州郡西林城漳溪宋熙寧戊午年九月廿一日生宋慶元庚申年十一月初八日卒配蘇氏長亞甫析居西林城漳溪里次諱名甫嘉定間舉家徙永邑坑園而從兄楷初居永春漳溪橋後遷吳縣曾孫道真玄孫庚素公陽裔孫聯泰聯聰
鐘公修長子字器之號定齋行水廿三從陳昭度遊學居興化縣何岩鄉理學大儒宋幹道已醜進士初授德化尉漳州府錄事參軍平生喜著述有周禮集解杜詩注釋何岩風土記荀揚續注史要諸書祀鄉賢郡志一統志萬姓統譜有傳配盧氏葬仙遊黃家社汾水子二希孔希孟
錘公修次子字固之號何岩山人行水廿四配周氏子二希顏希貢
徽公佃長子字常麒行水廿一配林氏子二長諱澄遷居江山之張村次諱清遷居台灣
征公佃次子字常麟行水廿二配徐氏子二長諱澈徙浦城次諱潔徙居江南貴池青溪之伯瀾
汝賢伸長子字常鳳行水卅九壽九十詔賜冠帶郡耆大賓迪功郎配謝氏陳氏子二啟仁啟儀
汝貴伸次子字常凰行水卅九配洪氏子二啟行啟德
四世 豐公(1125-1200)徹長子字時宜號南寺行火十九特奏進士官監潭州南嶽廟尋擢潭州知軍宋宣和乙巳年八月十一日生宋慶元庚申年二月初五日卒配方氏葬雙牌鋪仁山子二長諱燾德化清泰里承澤鑌公嗣行土卅二宋淳熙丁末登狀元王溶榜進士武崗軍教授配陳氏葬南寺西
廓公徹次子字大器行火二十紹興庚午年鄉薦入太學官四門學正旌表孝子祀忠孝祠事載郡志見傳宋建炎年七月初五日生宋嘉定庚午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陳氏子二喬卿喬石郡志有傳自興化軍城黃宅遷延壽溪旁白杜子諱真特奏進士曾孫諱桂宋光祿寺卿裔孫諱約仲明檢討理學諱獻可明嘉靖壬辰進士禮部主事之派
府公徹季子字大方又字用藏行火廿一號東美晚號廉伯贈太師諡清惠宋隆興元年進士與兄豐同年登第歷官長沙縣令從政郎簽書平江軍節度判官轉知楊州江都縣令通直郎晉階平海軍僉判節度使封典加一品銜至榮祿大夫太師自興化軍城黃太常院卿第徙黃石水南之金墩遂為金墩始祖有傳宋高宗建炎庚戌年正月初四日生宋甯宗嘉定庚午年八月十五日卒配浙江台州臨海塘南今屬溫嶺東海陳良翰侍講長女陳廣誼(1135-1226)封淑人潭州郡君欽賜御葬莆城西北磨雞峰山華岩寺東有公崖書宋石煙靈在焉喝形金鳳煦卵穴敕勒節度判官石印石人石馬石虎石羊欽賜清惠黃府祭葬坊浙江嘉興宋進士秘書郎張淵為之銘郡志有傳子安石宋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學士孫二新州府教授近公居黃石金墩校書郎遠公居清江境下墩
廙公徹四子宋處士字大正號雪庵晚號高會山人行火卅四篤學華嚴經配莆城西太平里雷山李氏宋紹興壬子年正月初九日生嘉定乙亥年十一月廿五日卒與兄府同塋御祭處莆城西北磨華嚴寺東北側名曰仙人獻掌穴子二長昭石居雷山巷黃太常院卿第次昭堤隨父遷安溪桃舟高會山黃宅
仙錫諱洲號厚卿行火十七龍公乳名敵長子分居烏林後坑游洋龍溪方氏孺人出為晉邑後坑之祖卒葬後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東石湖頭鄉黃宅
仙舉諱濤字雲賓號檗卿晚號鶴臯行火十八龍公乳名敵次子居仁和檗谷遂為檗谷之祖潯海施氏出卒葬煙墩山之原子二長諱子文次諱子海
仙逸諱瀛號永卿行火十九龍公乳名敵季子司教於南漳卒於官裔居龍邑觀音山北溪頭黃宅潯海施氏出
楷公 字仙林晚號雷峰行火二十徼長子承父命居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宋崇寧癸末年四月十三日生宋淳熙乙巳年十月廿八日卒配謝氏子三長乾之號漳江居西林城溪塘次兌之號漳濱裔居龍溪沙阪沙洲季巽之號漳溪居軍城分衍吳縣黃厝焉
植公 字仙梅號吾峰徼公次子行火二十一徼次子配蘇氏世居永春亭上宋崇寧乙酉年九月初三日生宋淳熙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卒子三長仉字叔庚分徙古龍縣遂居焉生子二長以安居古龍次以定回莆城居興化軍城舊西門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次諱偉字叔張裔居永邑廿二都之亭上季諱信字叔文裔居永邑一都碧溪山之黃沙
希孟 鐘公子字志仁行廿八以子思禮貴封朝散郎昌化軍知軍配宜人方氏遷莆田井濱明正統甲子第六人撫州府儒學教授諱暉嘉靖庚戌進士禮部郎中河南僉事諱士觀之派子三思禮恩禮聞禮宋嘉定鄉薦
啟仁 字叔義汝賢子郡著錄生配李氏子振甲國子監學錄
五世 淵公字公受行土四十三元會長子配莊氏葬仙邑游洋官浦江主簿又遷仙遊縣東鄉金山里而居焉子二長良次有早卒特立侄樞公承繼
源公 字公泉行土四十二元會次子以子源貴贈文林郎配陳氏葬上院西子二應基應聘
燾公 字公濤號南寺行土三十二豐公長子宋淳熙丁未登狀元王溶榜進士武岡軍教授娶方氏陳氏葬南寺西子二長樞行十八承有公嗣由黃石金墩雪庵徙德化水口清泰寓宅次櫃行十九世居鳳凰山南寺
勛公 字公熏行土三十六豐公次子宋淳熙甲辰登狀元衛涇榜進士杭州府教授遂寓居焉豐次子宋高宗紹興庚午年十月十五日生宋寧宗嘉定戊子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王氏葬南寺東子二長楫公行二十次枵公行廿一
喬卿 字公高行土三十七廓長子官征仕郎由莆田白杜徙莆城南鎮前之東洲試天馬歌第一以曾孫桂貴封翰林院學士光祿寺卿子二真宋淳熙乙未年特奏進士次邠淳熙甲辰進士袁州知府
安石 字公介行土三十九通奉大夫平海軍節度使太師府公子登宋紹熙癸丑狀元陳亮榜進士朝請郎南陽縣令翰林院館閣校勘學士朝奉大夫簪纓世濟績學多才惟公為最時羨四世聯登八進士莆陽比事有載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五月廿五日生宋理宗寶佑乙卯年十一月初二年日卒配林氏封南陽縣君淑人合塋莆城西太平山子二近公遠公
六世 樞公字震極號美山宋武崗杭州府教授燾長子承有公嗣居德化清泰里美山配池氏子三燁公炫公炳公
櫃公 宋武崗軍杭州府教授燾長子配林氏子三長燧次煜季煌仍居黃石興美街
楫公 杭州府教授勳長子字宗櫓行谷廿四宋進士官承事郎世居興化軍城鳳凰山南寺宋孝宗淳熙乙未年正月初四日生宋理宗開慶已未年十一月二十日卒配徐氏子二仁公儀公
枵公 杭州府教授勳次子宗槳行谷廿五官奉禮郎子二長志公封順正王次忠公俱由廣東潮州山牌遷居晉邑洪塘黃宅
真公 字宗實行百十六喬卿長子宋淳熙乙未年特奏進士以子桂貴封翰林院學士官禮部招討司主事配陳氏子二蓋公藎公
邠公 字宗正行百十七喬卿次子配鄭氏恭人二長諱孟公次諱盛公
近公 字士進安石長子行谷四十一守居莆田黃石水南之金墩官廣東新州府教授宋理宗寶慶乙酉年二月十一日生宋元成宗大德乙巳年十二月十四日卒以聖恩蔭長孫鳳公入太學後以承襲薦闢為府學征仕郎旋擢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配孺人吳氏葬陽門山子五松公權公檟公枊公梨公
遠公 字士從安石次子行谷四十二襲父恩補宣教郎尋擢校書郎分居清江境下墩之祖官校書郎宋理宗宋理宗紹定庚寅年正月初五日生元成宗至大庚戌年十一月十四日卒配詹氏葬化龍庵東子二長諱棣公次諱梧公
七世 仁公 楫公長子宋孝宗淳熙甲辰年生宋度宗鹹淳乙丑年卒世居莆田文賦里山牌子翰公
儀公 楫公次子行二十宋孝宗淳熙丙午年三月廿一日生生宋度宗鹹淳丙寅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元季之亂季避居漳郡銅山所之深井黃宅子朝公
志公 枵公長子字杜門行廿一宋孝宗淳熙丙午年九月初五日子時生累官順正王輔國大將軍徙居晉江洪塘宋寧宗嘉定庚辰年正月初四日辰時卒坐化升仙於石鼓廟門外南牆翌年金兵犯入志公助宋軍擊退金寇有功敕封殿前太尉江夏護國將軍誥封靖遠將軍武惠候累封順正大王
蓋公 真長子字謨叟行九十配李氏子權孫尚甫
藎公 真次子字逸叟行九十二配洪氏子一桂宋紹定壬辰年明經第九魁官曆翰林院編修兼右正言大中大夫晉翰林院學士擢光祿寺卿配李氏葬泗洲田螺坑孫皇甫
孟公 邠長子號陽叟行九十三官承事郎配吳氏葬鳳林吾刀麓子德倏
盛公 邠次子號隆叟行九十一官宣義郎配陳氏安人遷涵江尾埔子德修
八世 天麒諱松公宋教授黃近長子少名元字本茂行千一近長子宋度宗鹹淳已巳年四月初五日生元順帝至正辛巳年五月廿六日卒配陳氏方氏由莆陽黃石國清里金墩徙泉郡城熙春鋪仕曹巷黃宅葬三十五都下輦山師姑園穴形八仙圍棋子良輔
天麟諱權公宋教授黃近次子少名亨字本經又字秀卿行千二元處士溫陵陽義鋪仕曹巷黃宅天麒諱松公弟宋末元初元兵屠城由福建莆陽黃石市景德里金墩經仕曹巷徙居泉郡城南三十五都潘湖為潘湖黃氏祖始後因慕唐四門歐陽詹之盛名遂贅居歐厝族長歐陽至家以子鳳貴馳贈征仕郎宋度宗鹹淳辛未年正月初九日生元順帝至正辛卯年九月初二日卒配洪氏歐陽氏葬潘湖山南穴形觀音疊座子三鳳少名洲入承熙春鋪仕曹巷黃宅伯父天麒為嗣莆陽洪氏出仕龍仕虎俱潘湖歐氏出
天德諱檟公宋教授黃近三子少名佛保字本美行千七仍守祖居宋瑞宗祥興已卯年月日正月初五日生元惠宗至正丁酉年八月十六日卒配劉氏葬蘇山子勝公又名應孫
天仰諱枊公宋教授黃近四子少名佛養字本瞻行千九自金墩遷沙堤有傳葬合浦里後元世祖至元壬午年十月初一日辰時生元順帝元統甲戌年七月廿一日申時卒配黃石後坑柄巷山吳孺人子二祿公佑公
天容諱梨公宋教授黃近五子少名洋字本讓行千十三近五子由莆陽黃石國清里金墩徙仙遊興泰里鐘山之黃宅元世祖至元丙戌年正月初三日申時生元惠宗至正庚子年八月十六日戌時卒配謝氏子煌公
天平諱棣公校書郎黃遠長子字本常行千十由黃石水南金墩移居黃石清江境下墩元世祖至元癸未年二月十一日生元順帝至正乙未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鄭氏子璋公
天安諱梧公校書郎黃遠次子字本秀行千十二由黃石清江境下墩移居鄭阪之後墩元世祖至元乙酉年七月初二日生元順帝至正戊戌年九月十二日卒子璜公
清乾隆乙卯年仲秋之吉望月十五日之吉軍城中庸公二十世孫太學生廷蘭拜金墩黃廟頓首拜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