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

荔城區

荔城區(古屬興化府莆田縣)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中部,北接涵江區, 西、西南連城廂區,東和北臨興化灣莆田市的中心城區和經濟中心之一。荔城區是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新城區,轄西天尾鎮、黃石、新度、北高4個鎮和鎮海、拱辰2個街道,共有118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轄區總面積269.66平方公里,總人口46.38萬人。

荔城區簡稱荔城,是莆田市下轄的一個區。同時荔城是福建省莆田的別稱。莆田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城。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海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荔城區
  • 外文名稱:Licheng District
  • 別名:荔城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4個鎮、2個街道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1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部莆田市
  • 面積:269.66平方公里
  • 人口:46.38萬人
  • 方言莆仙話莆田腔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莆田二十四景寧海橋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莆田站
  • 車牌代碼:閩B
  • 行政代碼:350304
  • 區長:柯金國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區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行政區劃,交通運輸,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人口,社會事業,教育,文體,基礎設施,科技,風景名勝,歷史名人,名優特產,

建制沿革

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人類已在荔城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和繁衍。荔城區自古隸屬於莆田縣。今莆田市區西郊山上有古人穴居之所的海蝕洞多處,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仙遊縣大濟鄉鐘峰村洋塘發現有中國“東現印紋陶文化”時期的遺址和石斧、石奔、陶片等遺物,距今約有三千年歷史。仙遊縣園莊鄉土樓溪尾以及城廂區華亭、荔城區西天尾鎮等也發掘大量的石奔、印模陶、石戈、陶拍、石斧等新石器時代遺物。
荔城區遠古時期初屬“九州”之一的揚州。《書·禹貢》稱“九州為冀、兗、青、揚、荊、豫、梁、雍諸州”。《爾雅·釋地》云:“江南曰揚州”。西周時期,荔城區為“七閩”地之一。東漢《說文解字》云:“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東南越”的確切範圍,通常系指今浙江東南和福建全境,以及廣東潮州汕頭、梅州一帶。
照此,莆田、仙遊亦屬“閩地”。春秋戰國時代越王勾踐滅亡後,越國(都城設今浙江紹興)勢力開始進入“七閩”地。越國周圍的其他越族,因逃避戰亂,也隨之而入。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其宗室四分五裂,貴族大規模湧入福建各地,與當地的土著居民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新的閩越族部落。至戰國末期,其中入閩的一支越族酋長無諸建立起閩越王國。莆田、仙遊成為越國領地之一。
荔城區荔城區
漢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的揚州,其轄地仍包括今福建全境。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福建劃歸江州。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又劃歸東揚州管轄。至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方獨設“閩州”。
莆田縣古稱“蒲口”,公元568年(陳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縣,因盛產荔枝,別稱“荔城”。仙遊縣原名清源,早在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就劃莆田西部地設定清源縣。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鯉升仙的傳說,後更名“仙遊”,別稱“鯉城”。自宋至清,兩縣曾先後同隸於興化軍、興安州、興化路和興化府,故至今仍俗稱“興化”(南洋一帶則稱“興安”)。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隋開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縣,均不久即廢。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縣,屬豐州(州治今南安豐州)。聖歷二年(699)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清源縣改名仙遊縣,莆田、仙遊2縣均屬清源郡(郡治今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包括莆田、仙遊、福清、永泰縣四地置興化縣,建太平軍(後改興化軍,治所興化縣),統領興化、莆田、仙遊3縣,八年(983)治所遷莆田縣,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興化路。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
清朝前期開始莆田仙遊兩縣屬興泉永道(管轄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廈門)。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仙遊,領仙遊、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縣)。
1949年8月解放後屬第五專區,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1970年屬閩侯專區(駐地遷莆田縣),1971年改為莆田地區,轄莆田、仙遊、福清、平潭、長樂、閩侯、閩清、永泰8縣。1973年劃閩侯縣歸福州市。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遊2縣劃回歸晉江地區(今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遊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2002年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縣,劃原城廂、涵江2區、莆田縣部分地方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縣設荔城區。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縣,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將城廂區荔城街道的文獻、鳳山、長壽、英龍、梅峰5個居委會,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鎮、步雲、埭里、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新浦、南郊、華郊、荔浦、徒門、張鎮、西洙、東陽、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縣巷。
2002年,設立鎮海、拱辰2個街道辦事處。鎮海街道辦事處轄原荔城街道的文獻、鳳山等5個居委會和原城南鄉的鎮海、闊口等6個村,其中鎮海、闊口2個村改為居委會,街道辦事處駐鎮海。拱辰街道辦事處轄原城郊鄉的拱辰、暢林等12個村,其中拱辰、暢林2個村改為居委會,街道辦事處駐拱辰。2002年底轄2個街道、4個鎮:拱辰街道辦事處、鎮海街道辦事處、西天尾鎮、黃石鎮、新度鎮、北高鎮,118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
2003年,荔城區轄2個街道、4個鎮:拱辰街道、鎮海街道、西天尾鎮、黃石鎮、新度鎮、北高鎮。

地理環境

位置區域

荔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莆田市區東南部,北接涵江區,南壤秀嶼區,西連城廂區,東臨興化灣。東經118°49′-119°39′,北緯24°59′-25°46′。總面積269.66平方千米。
荔城區

地質

荔城區出露地層較為簡單,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或更新統的海積層,局部為第四系的沖洪積和殘坡積層,岩性以海積砂、風積砂、淤泥、粘土為主。西天尾鎮西北部、新度鎮西南部零星出露侏羅系南園群的火山凝灰熔岩。
荔城區荔城區
荔城區構造單元地處閩東火山斷拗帶的東部,閩東南濱海斷隆帶上。地質上在西天尾鎮的西北部、新度鎮的西南部以晚侏羅世-白堊紀沉積-火山地層分布。構造處於平潭-東山斷裂帶中段,該斷裂帶規模巨大,主要是由一系列壓性、壓扭性斷裂組成,區內受其構造斷裂帶作用可見岩石破碎帶,沒有明顯構造斷裂帶。

地貌

荔城區地勢塊體由北向南傾斜,閩中大山脈拗穿荔城境內,控制著本區的地質、地貌有成礦特徵。境內山脈縱橫、丘陵起伏、河谷錯綜、地形複雜、海拔多為500~600米,最高峰的壺公山、九華山海拔為700多米;平原、沿海地勢平緩,海拔多為30~50米之間,中部的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興化平原即南北洋平原,海拔僅為8m左右,面積464平方千米。

氣候

荔城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日照充足、溫度適宜是荔城區氣候的一大特徵。平均年太陽輻射量達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95.9小時,年均日照率為45%。日照時間從山區至沿海逐步增多。無霜期年平均達316天至350天之間。平均溫度20攝氏度,常年多為東南風,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溫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山區逐漸降低。全荔城區年平均氣溫在16℃至21℃之間。

水文

荔城區境內水系密布,溪河縱橫交錯。主要河流有木蘭溪、延壽溪、下磨溪、後卓溪、企溪、東郊河、和平河、渠橋河等。木蘭溪流域面積1830km,全長約103km,發源於仙遊縣西北部西苑鄉仙西黃坑頭,自西至東流經仙遊,橫貫荔城區平原地帶,於三江口注入興化灣;以木蘭溪主幹流為界,分為南洋水系和北洋水系,木蘭溪主幹流以南的稱為南洋水系,以北的稱為北洋水系。南北洋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形成四通八達的水網,河溝總長431.175km,水域面積9.27km,總庫容3100萬立方米。
荔城區荔城區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荔城區是南方地區主要的奶牛、蘑菇生產基地,福建省荔枝、枇杷、龍眼三大名果生產基地之一。

礦產資源

荔城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13種。世界少有的矽線石礦藏量超過100萬噸;鉛、鋅、銅、鐵、錳等為主的金屬礦藏總量1500超過萬噸;高品質的花閃長岩輝長岩等建築材料可供長期大量開採。

行政區劃

荔城區共有2個街道,4個鎮,118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

交通運輸

荔城區有福泉高速公路324國道、城笏路、涵黃路等公路貫穿全境。荔城區全區公路總長378.96公里,等級公路220.19公里,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03公里。
荔城區荔城區
莆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名勝古蹟星羅棋布。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莆田的寧海橋、平海天后宮、仙遊文廟、龍華雙塔4處古建築成了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新成員,至此莆田市“國保”單位增至11處。
核心提示:在涵江區白塘鎮鎮前村與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之間,只有一座涵黃公路橋。殊不知,這座公路橋是由莆田最大的濱海橋撐起的。令人欣慰的是,這座背負公路橋的古橋一掃30年來被“欺壓”的屈辱,得到了我國最高保護級別的“待遇”。而令人憂心的是,新“國保”如今想要甩掉背負多年的“負擔”恐怕難。
這種“橋上橋”的模式,在全國都較為罕見,對古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過去古橋拱形幅度很大,聽老人說站在橋的一端都看不到另一端的騎馬人。自從古橋被架了新橋,交通量急劇增加,各種大型車輛通過時產生劇烈震動,使古橋橋墩不堪重負,尤其是中間橋面出現嚴重下沉,整個橋面還有不同程度斷裂,徹底成了危橋。
此後,古橋經過多次加固修補,但都未能緩解頹勢。2011年,政府決定在寧海橋下游新建一座大橋緩解交通。2012年9月18日寧海新橋正式動工建設。新橋位於寧海舊橋下游110米處,計畫建設工期24個月。
建於水深浪大處藏智慧
寧海橋文物管理所所長陳燕奇說,寧海橋古為寧海渡,位於距莆田市區約15公里的木蘭溪入海處。木蘭溪將興化平原分為南北洋,寧海橋為南北兩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橋之前,百姓來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元代中期,龜山寺僧人越浦發起募捐建造石橋,可這裡溪海匯集,潮大流急,工程十分艱巨。
當時,越浦借鑑宋代蔡襄在泉州建造洛陽橋的技術,先用大批船隻運來大石塊,沉沒於建橋的水下,築成一座水下大堤,再在堤上養殖牡蠣,經生長繁殖,連成一片來膠固橋墩,將石橋粘成整體,這是我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大創舉。越浦利用退潮機會,在堤上建起14座船形橋墩,形成15個橋孔。
寧海橋全長225.7米,兩墩之間的淨跨徑在8.8~11.8米之間,比福建省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
橋面由75根石樑鋪成,每門橋孔上鋪5根。每根石樑重達幾十噸,長10多米,寬和厚各1米。令人疑惑的是,在水深浪大的地段,在沒有先進機械工具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把石樑鋪到橋面?原來寧海橋的石樑采自沿海,運載石樑的船隻趁海水漲潮時從下游溯潮而上,到橋墩之間用鐵索鏈住。待退潮時,石樑便順利地架上橋墩。到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寧海橋終於全部建成。自明至清,寧海橋經歷7次重修,現在的橋是在清代歷時15年建成的。早在1961年,寧海橋就被省政府列為莆田首批省級文保單位。
“過去端午節,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故有"寧海初日"的雅稱,是莆田傳統二十四景之一。”莆田市歷史文博研究員柯鳳梅說。
30年“橋上橋”破損多
寧海橋勢如長虹、凌空飛架在溪面上,橋的兩端各有兩尊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橋頭將軍”。從橋頭望去,這座水泥大橋與其他公路橋並無二致。細看之下,才發現這是一座“雙層橋”,公路橋將寧海橋牢牢罩在下端。這裡是涵江通往黃石方向的重要通道。
這座“橋上橋”是怎么來的?原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交通部門經批准,利用寧海橋的橋墩基礎,在舊橋上鋪設了新橋,成為涵黃交通要道。古橋與新橋距離約1米,即使是小個子的成年人走在古橋上,也要貓著腰。古橋兩旁望柱頭各有一對姿態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
新橋建成復原古橋恐難成
按照計畫,新橋建成後,將對寧海橋進行復原。對此卻表示不樂觀。“古橋橋面已多處斷裂,現在幾乎是靠新橋固定在一起。”陳燕奇擔心,一旦拆除了新橋,反而會令古橋散架。即使拆除新橋,拆橋過程也必然會使古橋產生震動,能不能“挺”得住,還是未知的事。
儘管如此,還是希望政府能加強保護,集結專家力量,群策群力,儘量恢復寧海橋原貌。他還希望政府能結合附近的梅妃故里,連片開發旅遊景點,讓“國保”文物實現新價值。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全區財政總收入36.8億元,增長0.9%。地區生產總值335億元,增長11.8%,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114億元,增長14.5%;固定資產投資280億元,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30億元,增長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億元,增長14.0%;外貿出口9.7億美元,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6000萬美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6000元、16500元,分別增長11.0%、12.0%。

第一產業

荔城區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億元,荔城區21家龍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32億元,比增17.2%,輻射帶動16萬農戶增收7.5億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6家。新增流轉耕地4500畝,累計達4.86萬畝,荔城區耕地流轉率達44%。新建蔬菜大棚1.2萬平方米。啟動建設莆田市花卉苗木基地1000畝。

第二產業

荔城區2013年工業產值400億元,新增省著名商標4個、市知名商標7個、市級以上技術中心3個,新增規上企業15家,累計達188家。第二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74億元,比增13.5%。

人口

據《莆田市荔城區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荔城區人口數達499110人。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莆田600分以上考生達111人,文理科上本一線人數432人,居全市第三,許阿瓊獎學金獲獎人數7人,居全市第二,莆田八中參加高考考生826人,上600分人數18人,上本一線145人,上本二線642人,2010年荔城區參加中考學生5834人(不含哲理等),上一級達校錄取線人數1630人,比率27.9%(上一級校擇校線人數2618人,比率44.9%)。

文體

2011年,荔城區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5個,鎮街綜合文化站2個,新建農家書屋13個,改造13個。

基礎設施

截至2009年,荔城區已投入1億多元,實施安全飲用水村村通工程,擴建4座水廠,鋪設改造自來水管網1097千米,解決近20萬人的安全衛生飲水問題;已經投入近1億元,實施北洋河道整治二期工程;投入2100多萬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21個,鋪設路基42.1千米和水泥路面33.7千米;全荔城區所有村莊納入農村垃圾整治範圍,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5%。建成第一批28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完成130個村(居)財務清理整頓。新建水泥村道60.4千米。荔城區所有村(居)列入農村垃圾整治範圍。完成河道清淤53千米。完成象峰水庫加固、後卓溪清水和18個村級通水工程,解決農村5.3萬人口飲水問題。
全區共有11萬伏變電站2座,35萬千伏變電站11座,實現了村村通電。全區所有鎮(街)均已開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數據通信等郵電業務,並實現光纜數字傳輸,長途電話可直撥世界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勝利路、文獻路、梅園路、八一二大街、迎賓路等主街道業已形成、荔園路、延壽路、東園路正在規劃建設中,城區東擴北拓空間廣闊,是未來莆田城區擴張的重點區域,城市排洪、排污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綠化面積達38%。

科技

2010年共獲授權專利103件,其中發明1件,實用新型53件,外觀設計49件;2011年1-6月獲授權專利37件,其中發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18件,外觀設計16件。荔城區榮獲“2010年福建省智慧財產權強區工程”和第四屆省“科普先進區”稱號。

風景名勝

荔城區現保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文物點800多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計414處(原239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湄洲島媽祖祖廟、木蘭陂、三清殿、釋迦文佛塔天中萬壽塔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市級103處(原41處),縣(區)文物保護單位167處,這些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按類別分有:古遺址、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窟寺、古石坊、古石刻、古壁畫、革命文物、革命遺址、革命舊址、革命舊居、革命紀念建築物、瓷塑、近代代表性建築以及古樹木等。
荔城區黃石金墩古圖荔城區黃石金墩古圖
荔城區還有湄洲媽祖祖廟和三教祖祠在東南亞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重要的影響;九鯉湖風景區以湖、洞、瀑、石四奇稱著,是“福建三絕”之一;距離莆田市區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蘭坡,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化寺為福建省四大禪林和“十佳風景遊覽區”之一;玄妙觀三清殿是福建省保存最好的唐代道教玄妙觀建築群之一;有現已論證的南少林寺遺址,還有宋代的古譙樓及蔡襄墓、瓷窯古遺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莆禧城等一大批古建築遺址,也有千年古樹,荔枝樹——“宋家香”、龍華的古樟等樹木。黃石鎮沙坂村金墩黃氏祖祠等名勝古蹟。北宋鞏溪遷軍城驛前街府西巷宋會元鴻臚進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黃中庸分別在宋洋中厝和府城西雷山巷瑞龍庵西側建有兩處步雲書院有“一會元兩宰相三尚書四解元”,黃石金墩黃氏古譜載興化縣“宋隆興癸未進士江都令平海軍節度判官副都統黃府古有讀書亭金墩廟書舍”賢士輩出有“黃府進士三尚書,金墩入閣兩相國”和軍城黃中庸一門“四代聯登八進士”和“八代聯第十六進士”科第之盛冠闔莆郡之旅遊聖地。

歷史名人

裴次元:唐閩浙觀察使,首倡建創東甲石堤,從唐元和元年(806年)創建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堤石,歷經500多年不壞。
黃一道:明興化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但未完工就被解官離去,同知譚鎧續修石堤。
陳池養:清進士,曾任知縣、知州等職歸里後於道光七年(1827年)徹底重修石堤,畢其功於一役,歷120年,至民國35年(1946年)衝決。
孫爾準:清閩浙總督,支持陳池養修堤,並為奏檄,還鼓勵妻子也為海堤出力。
孫夫人:孫爾準妻子,捐私房錢築五頭石碼,並拋雜石11.5萬塊護堤遮浪。
華實:英國人,原聖路加醫院(莆田醫院前身)院長,兼任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長,創建莆田紅十字會分會,民國8年(1919年)秋風大作,東甲堤毀壞,華實主修之,並勒石紀念。
蘇儒善:解放前莆田縣長,民國35年(1946年)修鎮海堤。
原魯山:原莆田縣長,1962至1965年任莆田縣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揮部總指揮,修海堤27.5公里。

名優特產

文旦柚是荔城區度尾鎮的名優珍果。在清末,由度尾鎮潭邊的坑尾自然村吳金棟祖父栽培一株優質柚,後用高壓法育苗傳鄰村。1949年,度尾的文旦柚產量已達到2500公斤。由於文旦柚具有單性結實的特性,果實無籽脆甜。1984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視察時,品嘗之後為它命名“度尾無籽蜜柚”。度尾文旦柚的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初具規模。
荔城區荔城區
龍眼,荔枝摘過,龍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稱桂圓。1988年福建省果樹研究所對套用花粉形態結構上異同的試驗,證實了海南島的野生龍眼在其系統發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龍眼果主要是生食,也可加工成乾製品或罐頭食品。歷代以來,興化桂圓都被當作南方的名貴產品進貢朝廷。據明代弘治《興化府志》記載,當時仙遊、莆田兩縣每年進貢的興化桂圓乾有一千多斤。“興化桂圓甲天下”之說便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