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

花都區

花都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廣州市北部。全區總面積970.04平方千米,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東接從化區,西連佛山市三水區南海區,南與白雲區接壤,北鄰清遠市清城區。有廣州市“北大門”、“後花園”;“中國皮具之都”等美稱。

京廣鐵路、武廣客運專線縱貫全境,京港澳高速、廣清高速、機場高速、廣樂高速、肇花高速、廣州西二環、北二環高速和街北高速構成花都境內南北和東西走向高速公路網。東部流溪河、西部的巴江河南匯珠江,船隻直航港澳。位於花都的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是國內三大空中交通樞紐之一。花都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陸、空交通,為花都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花都區入選2017工業百強縣區。2018年,入選中國百強區(第36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交通運輸,航空,航運,捷運,公路,鐵路,公共運輸,歷史文化,方言俚語,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名勝古蹟,地方特產,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花都區原為花縣、花都市,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建置,由番禺、南海析出部分土地建設新縣。因縣城所在地近花城,取新縣名為“花”,隸屬廣州府。
民國3年(1914),花縣屬粵海道
民國9年,由廣東省直轄。民國25年,歸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抗戰爆發後,隸西江行署。
民國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改屬省政府直屬督察區。
1949年10月13日,花縣解放,屬北江專區,同年12月隸屬珠江專區。
1952年和1956年先後改屬粵北行政區和佛山專區。1958年11月花縣改名“廣北縣”,次年3月復名花縣。
1960年4月20日劃為廣州市下轄縣。
1993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定名“花都市”(縣級市),由廣東省直轄,委託廣州市代管,以原花縣的行政區劃為花都市的行政區劃。同年8月1日,花都各機關單位更名並啟用新印章。
1999年8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僑鎮(保留華僑農場牌子)。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設立廣州市花都區,將原花都市的行政區劃為花都區的行政區劃。7月10日,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區委和花都區人民政府機關由新華鎮建設路1號遷至新都大道(今迎賓大道)的新辦公樓辦公。
人民公園人民公園

行政區劃

1993年撤縣設市後,花都市有新華鎮、花山、花東、獅嶺、赤坭、炭步、北興鎮、梯面、芙蓉鎮等9個鎮。轄1個街道辦事處,17個居民委員會,181個村民委員會,1746個村民小組。1994年,撤銷花東鎮可愛村,設立珠湖村、元崗村。1996年,增設新華鎮培英、富華、寶華、鳳華、金華5個居委會。1998年增設新華鎮松園居委會。1999年8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僑鎮(保留華僑農場牌子)。至2000年,花都市有10個鎮,183個村委會,31個居委會,1個街道辦事處,1911個村民小組。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區轄1個街道和7個鎮。
2011年,花都區下轄新華街道辦事處和花東鎮花山鎮梯面鎮獅嶺鎮赤坭鎮炭步鎮雅瑤鎮等7個鎮,共188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新華街24個,花東鎮45個、花山鎮26個,梯面鎮8個,獅嶺鎮23個,赤坭鎮30個,炭步鎮27個,雅瑤鎮5個。全區有社區居委會50個,其中新華街38個,花東鎮4個,獅嶺鎮、赤坭鎮各2個,其餘4鎮各1個。全區村民小組1950個,居民小組189個。
2014年1月8日,花都區的新雅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三條新街道正式掛牌並撤銷雅瑤鎮。宣告花都行政區劃正式從“一街七鎮”變成“四街六鎮”。花都區下轄花城街道新華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獅嶺鎮炭步鎮花山鎮赤坭鎮梯面鎮花東鎮。花都區政府駐花城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廣州市北部。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北回歸線橫貫中部。花都東部和東北部與從化區交界,西部與佛山三水區相連,西南部和佛山市南海區接壤,南部緊靠廣州市白雲區,北部與清遠毗連。2000年,全區總面積970.04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

地形地貌

花都區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階梯式斜降,北部多山陵,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屬南嶺九連山余脈;中部淺丘台地,南部平原。境內最高峰是牙英山,海拔581米;最低點在巴江河畔的萬頃洋,海拔1.2米。花都層狀地貌明顯,存在海拔350~400米、150~200米、100~150米三級夷平面和60~80米、30~40米、15~40米、15~25米四級崗地或階地。

氣候

花都位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氣候總特點是:氣溫高,降水多,夏長冬短,無霜期長。溫度、濕度、降水、風向、風速等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花都夏季長約五個半月,冬季約一個半月,春秋兩季約五個月。冬季時間短暫,偶有低溫,但持續時間短,回暖較快。夏季雖熱,但少酷暑,春秋兩季氣候溫和。夏季盛吹偏南風,冬季盛吹偏北風,年主導風向為北偏東,風力多為1~2級。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花都的土地資源不充裕。1995年出版的《花縣誌》記載,據1982年土地資源概查,花縣土地總面積961.134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為全國平均人數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地共59294.83萬平方米,占花都總面積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為主的面積有30312.56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31.5%;水域面積6506.02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積3817.36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3.97%。據1986年土地資源詳查,境內土地總面積為1438931畝(959.287平方千米),按該年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畝(2080平方米),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積(含水田、旱地和菜地)32845.5萬平方米,僅占土地總面積的34.24%。土地後備資源不足,據1986年測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666.67萬平方米,大多屬難利用土地。撤縣設市前的1992年末,全縣耕地總面積21999.67萬平方米。1993年以後,由於交通與城市建設發展和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非農業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積逐漸減少。2000年,花都的總面積960.38平方千米,按年末總人口617638人計,人均土地面積1550平方米,僅為全省人均2060平方米的3/4強。年末,花都區實有耕地面積16687.6萬平方米,比1992年減少24.14%,全區人均耕地不足270平方米,保護耕地任務十分艱巨。

礦產資源

境內已發現礦產18種。儲量大且開採價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儲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優勢,蘊藏量為13.5億噸(按采至海拔標高-50米計算),品質優,氧化鈣(CaO)含量達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獅嶺、新華、花山等鎮,呈南北走向。花崗岩儲量在290億噸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布呈東西走向,各鎮均有分布,其中新華、炭步兩鎮分布較少。高嶺土(瓷土)儲量100萬噸以上,均屬中低溫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芙蓉、北興鎮,呈不規則走向,生長形態為“雞窩狀”。黏土(含磚瓦用黏土)儲量3000萬噸以上,各鎮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儲量65萬噸,主要分布在花東、北興、赤坭、炭步、新華鎮境內,20世紀90年代後期基本被采完。

水資源

地表水境內河流雖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積不大,地表水主要來源於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境內年平均徑流量11.59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為16.34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約7.3億立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總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徑流量為1979立方米,畝均耕地徑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產生徑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蘆苞涌等過境客水可資利用。流溪河年徑流量近20億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攔河壩年引水量約1.76億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漲潮,潮水量約398萬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內的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第四系鬆散孔隙水)和深層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據80年代初調查,淺層地下水資源有2.09億立方米。深層(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為塊狀岩類裂隙水區,分布於北部花崗岩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噸/日。此區水量較豐,但遠離農田。第二區為層狀岩類裂隙水區,分布在東、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噸/日。此區雖近農田但水量不豐。第三區為上復鬆散岩類孔隙水區,分布於南部平原地區,年均水量152314.09噸/日,可開採量為110065.71噸/日。

動物資源

曾由於不注意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境內的自然環境不斷受到污染,鶴群他遷,珍稀動物瀕臨絕跡,野生動物數量銳減。1995年出版的新編《花縣誌》所列當時常見的動物僅有110種,其中脊椎動物83種、節肢動物21種、環節動物2種、軟體動物4種。
90年代,花都林業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了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園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稱“五爪金龍”)等國家保護動物,增加境內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規劃建設位處梯面鎮西坑的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調查時,發現該處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現時境內常見的爬行動物有龜(金錢龜草龜鷹嘴龜)、螺(赤風螺、田螺、坑螺、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過山風、百步蛇、金錢蛇、廣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腳蛇);常見的水產類有蝦、黃鱔、白鱔、生魚、塘虱、山坑魚;昆蟲類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蟬、金龜子、蠶、蝗蟲、蜂;鳥類有白鷳、燕隼、小鴉鵑、褐翅鴉鵑、斑頭鵂鶹、領角鴞、喜鵲、麻雀、烏鴉、黃鶴、啄木鳥、貓頭鷹、鷓鴣、百靈鳥、黃鶯、翠鳥、野鴨、禾林鳥、燕子、相思鳥、雉雞、畫眉、杜鵑、斑鳩、錦雞、白頭翁、紅尾雀、鴛鴦、朱頂雀、白腹錦雞。

植物資源

據1998年7月調查,境內植物分3門139科371屬568種,其中蕨類植物16科22屬31種,裸子植物2科2屬3種,被子植物121科347屬534種(雙子葉植物105科278屬435種,單子葉植物16科69屬99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糧食、油料、水果、瓜菜等農作物外,野生樹種有桷、鴨腳木、烏桕、黃檀、荷木等;人工栽種的樹木主要有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緣桉、檸檬桉、柳苦楝、木麻黃、台灣相思、大葉相思、落羽杉、池柏、濕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內樹種有300餘種。

人口

1993~2000年,花都市人口(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公安局年末戶籍人口統計數據,下同)快速增長,從1993年的529266人增加到2000年的601225人,平均每年增加10279.86人。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簡稱“五普”)數據(以200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的常住人口數),花都總人口713363人,其中外來人口222457人,占總人口的31.18%;少數民族人口7908人,占總人口1.11%;15歲及以上婚齡人口52185人,其中未婚人口15297人,已婚有配偶人口34244人,離婚人口314人,喪偶人口2330人;有家庭人口589245人,家庭戶165623戶。
2016年,花都區有戶籍總人口 248047戶723778人,比上年增加6285戶6947人,(是年戶口已統稱居民戶口,不再分農業非農業戶口)全區男性368216人,女性355562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3:1。2016年出生登記人口14158人,其中男7653人,女6505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75∶1。死亡註銷3133人,其中男1693人,女1440人。全年遷入人口25915人,其中市內遷入19398人,市外遷入6517人(含港澳台和國外遷入94人);遷出人口19938人,其中市內移出17826人,遷往市外2112人(含遷往港澳台和國外370人)。
據民國13年(1924年)《花縣誌》記載,花縣有212姓。新中國成立後,隨歸僑、少數民族、遷入人口增加及行政區域擴大,姓氏也有所增多。1988年統計,本境有225姓,其中單姓223種,複姓2種。人數最多的為黃江兩姓,各2萬人以上。2005年底,按花都區公安分局戶籍人口統計,全區有583姓,其中單姓575種,複姓8種,黃劉江為三大姓,分別有46968人、28893人、27816人。2016年底,按花都區公安分局戶籍人口統計,全區有650姓,其中黃、劉、陳、張為四大姓,分別有52379人、33468人、31508人、30281人。

政治

區長:葉志良
區委書記:黃偉林
區委副書記:葉志良、李曉東
區委常委:黃偉林、葉志良、李曉東、蔡建、肖南龍 、李波、李耀棠 、劉軍 、鄒璇、程學晉、羅干政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168.62億元,比上年增長8.1%。第一產業增加值32.06億元,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651.2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485.27億元,增長5.4%。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7:55.7:41.6,第一產業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0.1%,第二產業比重較去年同期增長0.1%,第三產業比重與去年持平。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依次為0.2%、71.7%和28.1%,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分別為0.01、5.81和2.28%。
花都區CBD規劃圖花都區CBD規劃圖
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76億元,增長8.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44.85億元,增長9.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06億元,可比增長15.25%。稅收收入283.34億元,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350.8億元,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1.28億元,增長9.0%。外貿進出口總值943.5億元,增長59.5%,我區對廣州市外貿進出口增長貢獻度達30%,居全市首位。汽車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整車產銷量均超128萬輛,分別增長12.9%、11.3%,與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簽訂新的十年戰略合作協定,東風啟辰總部落戶,東風日產電池工廠正式建成。花都皮革皮具市場申報成為國家級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市場採購出口貨值122.1億美元,規模躍居全國第二位。成功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制定出台支持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的“1+4”配套政策,95家金融、類金融等綠色機構進駐綠色金融街,註冊資本金62.61億元。提高招商引資項目準入門檻,嚴格土地“畝產稅收”管理,重點區域工業用地畝產稅收大幅提高,引進63個優質項目,總投資超686億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60.7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種植業產值30.32億元,增長1.4%;林業產值0.31億元,增長0.8%;畜牧業產值16.94億元,增長5.9%;漁業產值8.03億元,增長2.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0億元,增長3.5%。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8.37萬畝,比上年下降1.0%;水果種植面積5.36萬畝,下降0.3%。農作物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73萬畝,下降1.2%;蔬菜種植面積19.79萬畝,增長0.05%;花卉種植面積2.84萬畝,增長6.3%。

第二產業

201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70.02億元,比上年增長8.0%。工業對全區經濟總量的貢獻率為71.7%,拉動GDP增長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110.65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16.2:83.8,輕工業占比較上年下降0.6%。大中型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34.57億元,同比增長12.8%。
按行業分,規模以上企業中,工業總產值排前五位的依次是:(一)汽車製造業產值1538.33億元,增長11.3%,其中汽車整車產值1218.49億元,同比增長12.9%,汽車零部件產值317.41億元,同比增長7.4%;(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7.73億元,同比增長41.8%;(三)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產值59.55億元,同比下降18.0%;(四)橡膠和塑膠製品業產值49.08億元,同比增長0.7%;(五)紡織服裝、服飾業產值45.06億元,同比下降10.5%。這五大行業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769.75億元,占規上企業產值的83.8%,較上年同期提高3%。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20.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實現利潤總額132.29億元,同比下降12.2%。全區6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85家,虧損面達到12.7%,比上年擴大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為150.2%,同比下降17.8%。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6%,同比上升0.3%。
2016年,全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29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59.84億元,同比增長10.9%。
2017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44.85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較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汽車製造業實現產值1675.40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汽車整車產值1322.73億元,同比增長11.2%,零部件產值350.18億元,同比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和綜合效益指數為102.3%和152.5%,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3.7和2.3個百分點。全區產值居前的六大製造行業中,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最快,同比增長21.5%,其次是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同比分別增長15.3%、10.8%、9.5%、4.1%,皮革皮具業持續負增長,同比下降7.9%。鎮(街)規模以上工業穩步增長,1-12月累計實現產值679.01億元,同比增長9.4%,增幅較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74億元,同比增長12.1%。按銷售地區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328.21億元,增長12.6%;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13.53億元,增長10.9%。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75.19億元,增長13.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66.55億元,增長6.9%。
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871.76億元,增長17.1%,其中批發業銷售額1536.89億元,零售業銷售額334.87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銷售總額1484.04億元,同比增長18.6%。
全年住宿和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83.39億元,同比增長8.1%,增幅較去年同期上升7.2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業實現營業額72.16億元,增長9.2%,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1.23億元,增長1.5%,增幅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3.0和23.7%。
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88.83億美元,同比增長5.3%,增幅較上年提高2.9%。其中,出口總額58.01億美元,同比增長7.7%,進口總額30.82億美元,同比增長1.0%。全年利用外資項目數量31項,增長55.0%;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9億美元,增長25.3%;契約外資金額2.47億美元,增長1.5倍。
從出口地區看,香港和歐盟為主要出口市場,對東協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大幅增長。2016年,對香港出口67.7億元,下降2.2%,占同期花都區外貿出口總值的17.4%;對歐盟出口66.6億元,增長5.1%,占比達17.2%。此外,對東協和非洲分別出口54.2億元和3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1%和70.2%。
從出口商品類別看,箱包為最大的出口商品並呈兩位數增長,收音設備和彩電出口倍增。2016年,花都區出口箱包總值達72.5億元,增長16.7%,占花都區同期出口總值18.9%,占全省同期箱包出口總值663.1億元的10.9%。此外,出口收音設備和彩電總值為11.9億元和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倍和1.3倍。
2016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46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7.1%。其中,增值稅23.89億元,增長2.3%;營業稅4.44億元,下降55.9%;企業所得稅11.36億元,增長7.4%;房產稅2.97億元,下降15.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80億元,同比增長12.0%。在二十個支出項目中,增幅居前的項目依次是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其他支出、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商業服務業等事務和文化體育與傳媒,增幅分別為1.2倍、1.0倍、80.4%、60.3%和36.8%。占比最大的仍是教育支出,累計達22.39億元,同比增長27.1%。其次分別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全年累計支出分別是11.47億元、11.01億元、9.67億元、和9.34億元,五大項目支出之和占全區財政支出的比重為62.1%。
2016年,全區稅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徵稅)234.92億元,同比下降1.1%。其中,國稅收入175.11億元,同比增長3.4%;地稅收入59.81億元,同比下降12.1%。
2016年末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44.2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19.79億元,增長6.0%。本外幣貸款餘額712.31億元,下降10.1%。貸款餘額中,企業貸款餘額280.87億元,下降32.8%,其中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33.49億元,下降15.9%,占企業貸款額47.5%;個人貸款餘額428.20億元,增長14.3%,其中住房貸款餘額317.96億元,增長27.0%,占個人貸款額的74.3%。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協調機制,加強規劃與科技計畫的銜接,引導科技項目及經費與區內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對接。科技孵化器建設取得突破。全區新增孵化器9家,創客空間7家,新增孵化面積19萬平方米。年末全區共有各種形式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近30家,在冊登記17家(其中3家市級),孵化總面積近175萬平方米。
至2016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64家,較去年增加147家。全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是9200件和4751件,同比增長40.9%和19.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1436件和274件。

教育

廣東省培正學院廣東省培正學院
2016年,全區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100%、民辦學校81.6%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十二五”期間,花都區成為廣東省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高中教育教學跨越式發展,全區4991名應屆高三畢業生參加普通高考,其中一本上線人數達創紀錄的493人,增幅為53.6%,二本以上上線2305人,專A以上上線3656人,各批次上線人數均創我區高考歷史最好水平;職業教育突破式發展,全區有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2所、省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1所,《花都區中等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實施方案》經核准後,已完成將三所中職整合為2所國家重點職中的設計。
至2016年底,全區共有幼稚園101所,在園幼兒2.99萬人。國小98所,在校學生13.62萬人。普通中學80所,在校學生5.70萬人,其中國中4.12萬人,高中1.58萬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7.1%,較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
此外,花都還引進了廣東省廣雅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大附中、黃岡中國小等名校落戶花都。

文化

2016年,區文化系統以創建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中心,抓文化設施升級改造,促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成效顯著。深耕傳統文化,推進灰塑、中彩琺瑯、瑞嶺盆景、元宵燈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區青年舞蹈團創作的以炭步鎮水口傳統燈會為題材的舞蹈《搶頭燈》首次登上央視大舞台。文化市場整治效果顯著,全年共出動執法力量4102人次,參加集中行動13次,協調各成員單位開展了6次聯合行動。另外,完成辦理民眾舉報投訴案件31宗,行政立案查處案件4宗,營造了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
廣州萬達文化旅遊城廣州萬達文化旅遊城
全區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66萬冊,電子書籍65萬種,區圖書館讀者閱覽圖書人數為73.8萬人次(含網站讀者),圖書借閱冊數為68.8萬冊。全年共舉辦“市民學堂”、“文化花都”等講座38期、展覽45場,接待民眾近100萬人次;依託文化場館組織對文藝團隊、文化志願者培訓6400人次;開展送文化下鄉128場次,電影3500場,圖書72車次,實現全區各村全覆蓋。

衛生

2016年末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30所,當中,醫院、衛生院17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所,農村衛生站196所。擁有病床3352張。衛生技術人員7163人,其中執業醫師2373人,執業助理醫師299人,註冊護士3281人。其中擁有南方醫科大學附屬花都醫院(區人民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兩所三甲醫院。此外,花都還引進了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仁濟醫院等大型三甲綜合醫院,醫療水平進一步提高。

體育

2016年,全區共組織開展(主辦、承辦及協辦)體育競賽活動22項(次),參加廣州市以上全民健身競賽活動6項(次),參加省、市和區組織開展的體育競賽活動達1.6萬多人次。競技體育有新發展。全區共組建33支代表隊參加廣州錦標賽21個大項的比賽,派出1024名運動員參加各項比賽並獲得可喜成績。各級大賽中,花都籍運動員共獲得國家級比賽金牌18枚,銀牌23枚,銅牌19枚;獲省級比賽金牌54枚,銀牌32枚,銅牌31枚。全年共向上級輸送運動員(含集訓)55人。

交通運輸

2016年末境內公路里程1072.0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95.62公里,二級公路99.23公里;國道27.78公里,省道132.31公里,縣道112.91公里,鄉道609.40公里,村道141.76公里。年末營運車輛4193台,比上年下降2.7%,其中營運貨車3050台,同比下降3.3%,營運客車1143台,同比增長4.4%。全年貨運周轉量9.65億噸公里,增長3.8%;客運周轉量6.37億人公里,下降16.5%。
全區年末汽車保有量178545輛,同比增長3.1%,其中載客汽車135228輛,載貨汽車42494輛,分別增長1.3%和9.5%。

航空

坐擁中國第三空港——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每天有眾多的航班往來世界各地和國內各大中城市。
1993年6月,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定址花都;12月動工興建花都港。1995年4月,開通花都至香港豪華大客車運輸專線。1996年,花都區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八五’交通安全建設先進市”稱號。至2000年,山前旅遊大道建成通車,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11個子項工程已啟動。花都區全年公路、水路貨物運輸量1329萬噸,旅客運輸量1333萬人次。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航運

花都港,年吞吐能力為10萬標準箱和85萬噸散貨,520米口岸線場地5萬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時停泊八艘千噸級貨輪。碼頭有5-45萬噸岸吊6台,45噸貨櫃重叉3台,50噸汽車吊一台,2.5-7噸叉車11台,拖車90台。曾起吊單重70噸以上機械設備。可行船600-1000噸,旱期600噸,通往香港10-12小時(108海里),通往黃浦港4小時(80公里),屬國家二類口岸。並設有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目前正在進行河道和碼頭的擴建,2007年吞吐能力達到30萬標準箱。
花都港花都港

捷運

截止到2019年2月,花都區共有兩條捷運線路,分別為廣州捷運3號線和廣州捷運9號線。廣州捷運9號線(英語:Guangzhou Metro Line 9)是廣州捷運運營中的線路之一,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全長20.1公里。線路代表色為薄荷綠,與廣州捷運3號線北延段高增站有換乘關係。根據廣州市規劃局批覆,廣州捷運8號線(遠期拆解為廣州捷運24號線)將北延至廣州北站。根據遠期規劃檔案,廣州捷運18號線(天貴路~中山)、29號線(花都廣場~魚珠)等捷運線路將進入花都。
廣州捷運廣州捷運

公路

國家高速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廣樂高速公路、廣州西二環高速公路、廣州北二環高速公路肇花高速公路廣州機場高速公路佛清從高速公路、廣州第二機場高速公路、廣連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公路、廣州北三壞高速等高速公路四通八達。105、106、107國道貫穿花都南北,交通極為便利
迎賓大道迎賓大道

鐵路

廣州北站目前已接入京廣鐵路、武廣高鐵國鐵鐵路,廣州捷運9號線,以及正在建設的廣清城軌、廣佛城際環線、穗莞深城軌線、新(塘)白(雲機場)廣(州北站)城際鐵路,未來還將引入廣州捷運8號線、廣湛客專、廣河客專、貴廣客專、廣永客專等。按照廣東省鐵路規劃,廣州北站將是集普鐵、高鐵、城軌共18台37線的鐵路交匯站,成為亞太地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公共運輸

目前,花都區內公車由花都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廣州二汽恆通公司、廣州市富都公共汽車有限公司運營,主要包括城際公交、鎮際公交、城區公交,線路超過90條
花都有軌電車規劃花都有軌電車規劃
交通方面,規劃將打造“雙快三網一體化”的交通體系,一是強化與北站和空港的聯繫,通過平步大道等快速通道和廣清城際軌道交通,實現15分鐘內到達北站和機場的區域通勤目標;二是強調基礎道路網、慢行交通網和綠色公交網的融合,建設4條合計11.3公里的有軌電車線路;三是設定“一主三輔”換乘樞紐、實現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

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灰塑盤古王誕客家山歌、中彩琺瑯製作技藝、花都元宵燈會、南獅粵劇瑞嶺盆景等。

方言俚語

據1981年調查,全縣有自然村莊(圩)1242個,講白話的659個,講客家話的548個,本地、客家雜居的19個,講國語的12個,講閩南話的4個、分村粗計人口,全縣共372887人、其中講白話的263703人,占70.72%;講客家話的103227人,占27.68%;講國語的4743人,占1.2%;講閩南話的1214人,占0.58%。
2016年,全區內使用漢語,本地方言主要有粵語客家方言。粵語流通於全區內,粵語系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分布於花山、炭步、新華、花城、秀全、新雅等鎮(街);客家語系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分布於梯面、獅嶺鎮;其中,赤坭、花東兩鎮以粵語與客家話人口雜居,花東鎮有4個村以閩南話為主要方言。
隨著花都經濟社會發展與對外開放交流的不斷擴大,大量外地人口從全國各地移入,國語與粵語成為區內主要流通語言,境內北方方言種類日趨增多,與本地方言互融互匯。戶籍人口中,也是本地方言與國語相互夾雜。

文化遺產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灰塑灰塑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曆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民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閒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民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民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瑯製作技藝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瑯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瑯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瑯”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瑯”。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瑯”的淡雅、古樸、細緻、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瑯”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鐘、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瑯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民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民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民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範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準,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民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餘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餘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餘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物保護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誌》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故居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名勝古蹟

天王故里
天王故里”景點是以“洪秀全故居”為重點。還包括有“洪氏宗祠”、“書房閣”、洪秀全親手種植的龍眼樹、菩提樹、水井等。官祿布村“洪秀全故居”在1978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花都區全面評選“花都區新八景”中,“天王故里”被評定為“花都新八景”中的景點之一。
芙蓉度假區
位於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庫一帶,占地面積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區首期工程,對外開放。1994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省級旅遊度假區。1994~1996年,度假區內開通與梯面綜合旅遊區連線的“通天河”隧道和過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陽光滑草場等配套設施。
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
九龍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於北興九龍潭水庫一帶,占地面積14.10平方千米。由北興鎮房地產綜合開發公司和香港金馬國際聯合公司合作開發建設,是集觀光、娛樂、會議、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遊配套設施並對外開放。1997年8月,40幢別墅建成並投入使用。
花都湖
花都區
花都湖是2012年廣州市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廣州市“六湖”亮點工程之一,花都湖集生態保護、環境教育於一體的濱水綠道;集觀光、遊覽、健身、娛樂於一體的遊憩綠道;集展示、傳播、參與於一體的文化長廊;帶動地區發展與活力的綠色通道,展示花都時代精神的活力長廊。
九龍湖度假區
廣州九龍湖度假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其占地25000畝。度假區以自然山水為廣闊載體、以家庭度假為主導功能,集自然景觀、戶外運動、生態休閒、養生體驗、時尚娛樂、精品演藝為一體,秉承“靜康養、輕運動、精緻度假”的理念,致力打造“度假聖地,徒步天堂”。
廣州萬達文化旅遊城
“廣州萬達文化旅遊城(以下簡稱萬達城)建成之後,預計年遊客2000萬人次,將使廣州成為南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文化、旅遊中心。”作為萬達布局全國的第九座文旅項目,也是唯一一座落戶一線城市的萬達城,廣州萬達城計畫投資500億元,目標是打造成為世界的樂園。
高百丈風景區
高百丈風景區位於梯面鎮,分“盤古煙霞”、“百丈晴巒”兩大景點,景區內建有百步梯遺址及煙霞亭、晴巒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澗、探幽、聽泉、覽瀑、觀奇松、祀廟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資70萬元,建成從山腳至山頂的盤山公路。
石頭記礦物園
花都石頭記礦物園,於2009年8月開園,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珠寶城,園區占地面積70畝,主建築面積17777平方米,地上石雕公園,地下奇石世界,是一座以奇石、化石、寶石為主題的樂園。石頭記礦物園集科教、購物、休閒旅遊為一體,是目前世界上首座以礦物為概念所建的主題樂園,和動物園、植物園對比,別具一格,相映成趣。迄今為止,整個礦物園投資已超過1億元。目前,礦物園展出各類礦物品種超過2000種,數量達近萬件之多。2010年,石頭記礦物園被廣州市花都區授予“花都區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圓玄道觀
圓玄道觀,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新華鎮西面的畢村附近,是廣東道教活動的中心和遊客遊覽觀光的勝地。其最初是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興建,為非牟利慈善福利機構,以“發展道教學術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發揚孝親敬祖,慎宗追遠的美德;興扶老攜幼,興學育才”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開放,後多次擴建,目前占地近百畝。
盤古王公園
盤古王公園位於獅嶺鎮盤古王嶺。園內建有以歷史悠久的盤古神壇為主題的盤古王公園牌坊、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商業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設施,成為集登高、朝拜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紫霞山莊
紫霞山莊位於梯面鎮五聯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環抱,山巒披綠,環境清幽,是療養、養生之地。該山莊致力拓展養生旅遊、生態旅遊項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點有十二生肖廣場、萬福牌坊、商鋪茶亭、膳堂、放生池、園藝廣場、謁聖殿、萬福佛等。自然景觀有臥佛嶺、仙人橋、龍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莊前稱萬福山莊,1999年改用現名。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位於新華鎮永發大道,占地50萬平方米,集生產、展銷、貯運、檢疫、商務辦公、技術培訓、信息交匯、遊覽觀光於一體,是南方最具規模的花卉專業批發市場,也是廣州唯一的花卉拍賣中心。2000年開通觀賞奇花異草和根雕、奇石兩個旅遊觀賞項目。該中心設有13多萬平方米的連片段預告卉及觀葉植物場和全國最大的根雕、石藝市場。
廣州民俗博物館
2010年的12月7日,資政大夫祠正式改名為廣州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三華村,建於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清同治年間,三華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倆人共同任職兵部,均得到朝廷賞識,同治皇帝封贈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親徐時顯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時亮封為“奉直大夫”。為了感念皇恩,他們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他們的後人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
塱頭古村塱頭古村
塱頭古村
塱頭古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塱頭古村立村於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歷史。 塱頭村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還有20多條古巷,以及歷史悠久的昇平人瑞牌坊和青雲橋。它以古建築品種多、保存建築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紅山村
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綻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涼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風景優美的荷塘,水車,鼓樓,桃花島,映襯著遠方鬱鬱蔥蔥的山巒,顯得格外動人,每個周末都有無數廣州市民前來欣賞紅山村的美景。
花都區

地方特產

炭步芋頭
炭步鎮文崗村生產的“炭步芋頭”有很長的歷史了,乃至連乾隆皇也成為炭步芋頭的廣告“代言人”。傳說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有一次到達炭步圩,他在食店裡吃飯時問店主:“有什麼好吃的家鄉菜?”店主介紹了一道“文崗芋頭燜扣肉”,乾隆皇吃後大加稱讚。他回到北京後,下旨花縣知府每年進貢“炭步文崗芋頭”,由此“炭步芋頭”聞名天下。
京塘蓮藕
花東鎮的京塘蓮藕,面積有80畝,是純天然生長,不用人工播種,每年秋末、冬初任人採挖。不需栽種,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京塘蓮藕體型比普通蓮藕細而且長,約1.5米2米長,重1.5-2公斤,經過煲或燉,菘化香醇。其澱粉含量13.28%,鐵含量6.2%,鋅含量3.8%,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被人美稱為“植物鹿茸”。
楊荷荔枝
“楊荷荔枝”在花都已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約有5、6000畝,品種有桂味、糯米枝、槐枝,以老樹槐枝為主。新鮮的荔枝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是最當造的時節。鮮食、乾制皆宜。槐枝肉乳白,軟清多汁,味甜帶酸,核大而長,偶有小核。
荔枝荔枝
李溪石峽龍眼
李溪的“石峽龍眼”種植規模達2500畝,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採摘,最大的特點就是核小、皮薄、肉厚而爽脆,味清甜而濃香,每100克果肉含維生素C65.85-74.47毫克,營養豐富,具有壯陽益氣,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功效,可輔助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
莘塘紅蜜楊桃
“紅蜜楊桃基地”坐落在無環境污染的農田中,種植面積約100畝,每年的5、6月和元旦前後採收。紅蜜楊桃色澤鮮艷,金黃帶微紅,具有獨特的蜂蜜型風味,果實肥厚,汁多渣少,肉質爽脆可口,它富含維生素及可溶性糖份。其有清咽潤喉、化痰止咳、生津止喝、醒酒解毒的作用。
莘田二村蘿蔔
莘田二村蘿蔔分“早白”、“遲花白”兩種,生長於流溪河沖積而成的沙質土壤當中。其品質皮色光潔、白淨,個頭大、粗纖維少、爽脆清甜、口感好且皮薄肉嫩,生吃、熟吃皆可。
獅前雞
花東鎮的“獅前村”,其周邊都是國家的生態公益林,山上的樹木維繫著九龍潭水庫的水源。山上有很多野雞,還有不少珍貴的鳥類,也有黃猄、野豬等動物。該村放養的雞非常有名,很多人衝著這裡的“獅前雞”來品嘗。
梯面豆腐花
梯面鎮出產的豆腐花採用自然純淨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蜂蜜製作,豆腐花細膩滑嫩,香甜可口,潔淨衛生。
花都臭屁醋
在當地婦女懷孕期間,婆婆會用土法浸制的“臭屁醋”(味臭食香)給兒媳生小孩時飲食。“臭皮醋”的製作很簡單,用瓦埕盛涼開水,放入炒米、姜、鍋巴等,將瓦埕密封,放於開陽處晾曬三個月即可煮食。
花都鹹水角
花都區農村在元宵節也有人做鹹水角吃。鹹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攪和,搓成皮,皮中放鹹餡,餡由鮮肉丁、火腿丁,蝦米混和蔥、蒜、韭、姜、蚝油、醬油等調味。放上餡再將皮對摺裹起成為角。這種鹹水角稱為“五味元宵”,寓意聰明(蔥)、會算()、長久()、向上()。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黃,吃起來也很可口。
石湖蓮藕
炭步石湖蓮藕含有較高胺基酸、蔗糖、葡萄糖、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石湖蓮藕採用農家肥作為種植蓮藕的基肥,種出的蓮藕特別綿香。石湖蓮藕種植面積不大,產量不多,但一到上市時間,眾多採購商紛紛從各地而來,蓮藕被搶購一空。
石湖蓮藕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老人常吃蓮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延年益壽。
生曬霸王花乾
生曬霸王花乾是天然生曬菜乾,選取上等的霸王花曬乾而成。最常的吃法為霸王花乾煲豬肺。其主要產地在炭步鎮駱村。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