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區

氣候區

氣候區(climatic province),指根據地球上氣候的特徵而劃分的區域。套用較廣泛的是是德國氣候學家柯本(W.P)1900年提出的,稱為柯本氣候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區
  • 外文名:climatic province
  • 提出:德國氣候學家柯平(W.Koppen)
  • 釋義:根據地球氣候特徵而劃分的區域
  • 作用:更好認識、利用氣候資源
  • 學科:氣候學
定義,氣候區劃類型,發展歷程,我國氣候區劃,

定義

氣候區(climatic province)是根據氣候的不同類型,按一定的指標將全球或某一地區劃分為若干區域。將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按其主要特徵歸納成為若干類型,即對氣候分類。以此為基礎即可作出氣候區劃。

氣候區劃類型

有關氣候區域的劃分,有著不同的類型。比如按服務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農業氣候區劃、建築氣候區劃、航空氣候區劃等;根據區劃範圍的大小,可以分為全球氣候區劃、全國氣候區劃和地區氣候區劃等。
而不同的類型也有著不同的區劃指標。“氣候區劃以氣候指標為主,以諸如地貌類型、地勢高度、土壤類型、植被類型等其他自然因子指標為輔。氣候區劃指標的選擇隨區劃的目的和種類而異。”廖要明說。以農業氣候區劃為例,劃分時以溫度、降水、作物越冬條件為主要指標,而建築氣候區劃則以風壓、雪壓、凍土深度等為主要指標,至於航空氣候區劃,就會以能見度、雷暴日數等為主要指標。

發展歷程

古希臘人最早提出氣候帶的概念,並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線,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這種分帶反映了地球氣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規律,但是由於沒有考慮下墊面性質的差異和大氣環流對氣候形成的作用,因而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
隨著氣候資料的積累,人類對氣候帶的認識和劃分也逐漸完善。A·蘇潘1879年以年平均溫度20℃等溫線和最暖月的10℃等溫線為指標,把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5個氣候帶。
W·P·柯本在1900年至1936年以溫度和降水量為指標,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多雨氣候、乾旱氣候、溫暖多雨氣候、寒冷雪林氣候和冰雪氣候5種氣候帶。
貝爾格1925年根據氣候同自然景觀的關係,以月平均氣溫為指標,將全球低地氣候劃分為11種氣候帶(型)。1936年至1949年,阿利索夫根據盛行氣團和氣候鋒位置及其季風變化,把全球氣候劃分為13個氣候帶。這種分帶既反映了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也反映了大氣環流和洋流對熱量、水分的傳輸,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氣候形成因素的綜合作用。
1959年至1978年,斯特拉勒父子以氣團的源地、分布和氣候鋒的位置及其季節變化為基礎,並參考氣溫和降水指標,將世界氣候劃分為3個帶、13個型和27個亞型。

我國氣候區劃

我國氣候區劃大多是以≥10℃活動積溫或≥10°C日數為主來確定溫度帶界限指標的。在擬定界限指標時,重要依據是植物分布和農業上的差別,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生態氣侯區劃,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態氣侯的內涵。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以≥10℃等效積溫作為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將全國劃分Ⅰ為赤道熱帶、Ⅱ為中熱帶、Ⅲ邊緣熱帶、Ⅳ南亞熱帶、Ⅴ中亞熱帶、Ⅵ北亞熱帶、Ⅶ南溫帶、Ⅷ中溫帶、Ⅸ北溫帶、Ⅹ寒帶等10個一級溫度帶。然後在各溫度帶中根據g乾濕氣候型等級,劃分濕潤(M)、半濕潤(SM)、半乾旱(SD)、乾旱(D)和極乾旱(DD)等30個氣候區。西蔵東南端、四川和雲南西部邊境地區,因坡陡峭,某些溫度帶水平面積很小,不在圖上劃出,予以略去。全國的30個氣候區分布如圖1所示。
氣候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