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就是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從創新源泉看, 創新可以分為引進吸收後的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並不是什麼都要由我們自己研究、發明和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主創新能力
  • 外文名:Innovation
  • 含義: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
  • 類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
含義,類型,其它,

含義

自主創新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加強原始創新,要在各個生產領域內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重大的技術發明;二是要突出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要在廣泛吸收全球科學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類型

創新可以說大體有三種主要類型,就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
自主創新的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即二次創新)。
自主創新能力就是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

其它

什麼是自主創新?簡單地講,自主創新有這樣幾個關鍵的要素:一是屬於自己的;二是創造出來的;三是新的東西。怎么樣才能算屬於自己,只有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根據什麼創造,根據市場需求;為什麼能獲取利益,因為是新的,是別人沒有的,同時又是市場需要的,是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
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經濟學、管理學雙修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式,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闢市場,市場開闢,市場開拓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第五,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大師,學經濟 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如今“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
增強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12大措施:
1.政府加大科學投入,特別是基礎科學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
2. 政府應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
3. 政府採購時,要首先考慮採購擁有民族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
4.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5. 大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用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6.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 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8. 企業設立專項科研開發資金,按一定的產值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金變為技術、技術變為資金、資金變為更高層次技術的良性循環。
10. 建立高科技創業資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
11. 引進國外高科技人才。
12. 改變當前應試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為什麼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判斷,是對未來五年乃至今後較長時間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作出的根本性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素質也有了相當提高。但總的來看,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徵的激烈國際競爭,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一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主要體現在:一是國外技術儲備急於獲得新市場,這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主動選擇創造了條件,使我國的自主創新有可能站在較高的起點上,並支付較低的成本;二是國內人才和科技儲備已有相當基礎,企業的研發能力有了明顯增強,這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三是巨大的內需市場將提供創新的廣闊空間;四是我國公共財政實力大大增強;五是激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建立,對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參與分配已成為重要的分配原則,國家在稅收、折舊、財政和投資等方面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路徑。要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強集成創新能力,形成單項相關技術的集成創新優勢,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整體突破。要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後發優勢加快發展。
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要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強有力的創新激勵體系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研究型大學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中央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順應形勢要求的,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抉擇。
自主創新從內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原始性創新,即通過科研和開發,努力獲得更
多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二是集成創新,即通過各種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的基礎上,進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自主創新在過程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創新,二是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著重對自然界的研究並獲得新發現,具有基礎性特點,主要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技術創新則是著重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服務人類,強調成果的套用性,它往往以企業為主體。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效銜接就在於兩個創新主體的有機結合。就是說,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的企業主動向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帶有產業化的科研方向,以獲取原創性成果,實現原始創新。作為知識創新主體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動參與技術創新過程,用知識創新成果解決其技術創新的難題,主動將知識創新成果在企業轉化。
原創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是高水平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學由於其自身的優勢,日益成為我國知識創新的主力軍,成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方面軍,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學科優勢便於學科交叉和知識創新;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先進的科研設備創造良好的條件保障;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構建適宜的企業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知識創新能力最強的大學,在基礎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學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相關數據,影響人類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均來自世界一流大學。據有關統計,2004年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分別占總數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學共申請專利12997項,獲專利授權5381項,並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成果;2003年大學在國內發表論文18.1萬篇,占總數的66%;三大檢索系統(美國SCI、EI、ISTP)收錄論文數,大學占總數的68.5%。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學創造的。據武書連2004年發布的大學評價,36所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成果占全國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導師數量占全國普通高校的58.92%,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數量分別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45.79%和66.35%。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我國研究型大學實現其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努力創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精英人才,這是我國研究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高水平大學的必經之路。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高校這支最大的師生創新群體必須以凝聚學科方向、創造標誌成果、匯集創新隊伍、構築學科基地為科技創新的基本戰略,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放眼國民經濟主戰場,瞄準尖端科技的戰略需求,圍繞國家目標,以重大科研項目為驅動,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升級作貢獻。在貢獻中求支持,在服務中求發展。
那么,我國研究型大學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根據南京大學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和發展的經驗,筆者認為,主要應把握好四個方面。
一是創新觀念。首先,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21世紀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互相融合,呈現出“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明顯特點,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基礎研究作為自主創新的源頭,決定著技術創新。誰會想到如今無處不在的計算機、網際網路的技術基礎是源於20世紀初發現的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而且發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的能力。誰重視了基礎科學研究,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就能自主創新。”因此,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努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與知識創新能力,為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重視結合國家目標導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堅力量,因此,它們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需要,把個人自由探索與國家目標導向研究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套用性轉化,不斷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這個方面,南京大學一直是極為重視的。南京大學在鞏固並加強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圍繞“如何構建知識與技術創新體系”在全校範圍展開了大討論,明確了“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個人自由探索與國家目標導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與目標,並把構建南京大學“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創新體系”作為學校“十一五”規劃三大戰略目標來抓。
二是創新機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為契機,創新學科與科研組織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學多學科交叉與科技創新平台。這些年來,南京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11工程”建設期間,根據現代學科發展趨勢與該校學科發展特點,建設學科群,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國際科技前沿領域著力選擇少數幾個突破口,在全國高校率先設立“學科特區”,以形成局部優勢,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成長。“學科特區”創立全新的管理機制,遵循國際慣例,採用所長全面負責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權。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幾個“學科特區”都取得了不少成果,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創新能力。以分子醫學研究所為例,成立以來,共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發表SCI論文23篇,其中一篇發表在影響引子大於12的刊物《循環》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項目24項,經費達4877萬元,申請專利18項;承擔7個一類新藥和3個二類新藥的研發工作;3人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機制上,以人為本,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以制度創新推動研究型大學的自主創新。比如改革學校管理體制,進一步釐清校院系三級的權力分配;轉變學校行政職能,加強學術權力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師評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師評聘與人才評價機制,並實行人才評聘多元化標準,等等。創新是研究型大學的精神核心,而制度建設則是保障研究型大學持續創新的前提。大師雲集、英才輩出、碩果纍纍,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來的,而是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以人為本的產物。
三是創新隊伍。人才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自主創新的第一資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學術創新團隊,乃是決定研究型大學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南京大學歷年來一直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隊伍建設為核心”的辦學思想。在隊伍建設方面,主要採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師評聘制度,短期考核與長期評定相結合,質量與數量相結合;引進優秀人才,特別重視從海外引進團隊。到目前為止,從海外引進了近200名優秀人才;重視學校現有人才的培養,特別重視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學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並努力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強調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競爭、和諧、有序、協作的學術氛圍。這些措施的實行不僅使南京大學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而且還催生了若干創新團隊,他們已經成為學校自主創新的骨幹力量。在南京大學現有的1700多名專任教師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5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教師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達51%。與此同時,南京大學特別重視學術團隊建設,創立“大師+團隊”模式,已經擁有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遴選的“優秀創新研究群體”。以凝聚態物理學術團隊為例,該研究群體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1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優秀的學術團隊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近幾年來該團隊有4篇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5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科研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篇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四是創新環境。環境創新是維繫和促進自主創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創新政策、法律法規、文化等軟環境;信息網路、科研設施等硬環境;以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外部環境。南京大學這幾年為科技自主創新創建一個較為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據國家自主創新體系總體布局和學校學科發展特點,制訂了學校自主創新規劃:在政策制定上優先考慮促進自主創新的源頭——基礎科學研究、自主創新的核心——創新人才的選拔任用等方面;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鼓勵勇於創新、大膽質疑、寬容失敗、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這些指導思想下,南京大學SCI收錄的論文數和被引用論文數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0年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0項,這在全國高校中是獨一無二的。
研究型大學創新環境中突出的是技術創新環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鼓勵套用性研究。南京大學在這方面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其中包括:1.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制度架構,特別是構建套用人才的評價體系;2.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速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3.設立技術創新基金。學校首期出資500萬元,社會融資500萬元設立技術創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負責管理,將具有時效性、新穎性、實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場;4.實施專利戰略。這些措施初見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學校共申請446(1985年以來共751)件,其中第一發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員共783人;從2003年開始實施專利戰略,申請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請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九,發明專利申請位居第六。學校積極推進官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加強校企聯盟,建立了一系列與政府、企業合作的實驗室,與企業合作科技項目達2000餘項,大大加快了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總的來說,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我國研究型大學必須緊緊圍繞國家目標,瞄準尖端科技的戰略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走出一條中國研究型大學的自主創新之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光明日報
深刻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意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全市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深刻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有利於發揮科技對經濟成長的先導作用,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和增長方式轉變,增強經濟成長的動力,加快富民強市和〃兩個率先〃進程;有利於強化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於推動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市民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和諧南京。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突出主體、整合資源、最佳化環境、跨越發展。
突出主體,就是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創造條件、最佳化環境、深化改革,切實增強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緊迫感和集聚創新要素、吸納創新成果的主動意識。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調整最佳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增加研發投入,實施名牌戰略,圍繞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改革科技計畫支持方式,支持企業承擔重大項目研發任務,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的技術集成與套用,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決策和投資主體、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主體、承擔風險和獲得利益的主體。
整合資源,就是極大地釋放科教、人才、產業基礎的優勢和活力,實現各類創新資源的有效融合。大力提高自主創新的組織程度,建立功能完備、運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轉化和要素共享平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交流對接、互動雙贏。加快構築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積極性,有效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地方發展的技術創新,真正把存量資源轉化為增長優勢,把擁有的實力轉化為發展的後勁。在持續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更加重視抓住資本、技術加速向長三角轉移的歷史機遇,實施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最佳化環境,就是切實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服務,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園區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載體建設。大力發展各類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發揮其在最佳化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為自主創新提供金融支撐。加強支持創新的政府引導,完善推動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措施,提供優質、完備、高效的公共服務。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精神,廣泛宣傳自主創新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形成一個人人參與創新、關心創新、保護創新、支持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
跨越發展,就是不斷突破和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全面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著力推進支撐和引領南京加快發展、和諧發展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用高新技術引領產業發展,構建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大力促進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鋼鐵四大支柱產業的產業升級,加快軟體、生物醫藥、新材料、新型光電、文化五大新興產業的技術突破,實現“南京製造”向“南京創造”的轉變。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擴大創新資源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全面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鞏固和提高南京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記者:你認為怎樣才能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呢?
陳小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要做好創新體系建設。長期以來,因體制所限,我國的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存在著“兩張皮”現象,科研院所的人才與技術優勢由於缺乏合作對象得不到發揮,手握訂單的企業卻要捨近求遠,高價聘請國外的設計機構為其承擔設計任務,這種狀況嚴重地束縛了民族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解決這種“兩張皮”現象,十分重視創新體系建設。集團公司通過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夯實了技術創新的基礎;通過廠所聯合,改變過去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存在的“兩張皮”現象;通過成立集團公司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發中心,創建了技術創新平台,進一步整合了科研力量,促進了集團公司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了集團公司整體創新能力。通過以上幾大舉措,中船集團公司形成了以集團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其他研發力量為重要補充的兩級創新體系框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效果也開始凸現。不僅加大船型開發力度,中船集團公司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船型。還開發建造了一批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高技術船舶,為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高技術船舶設計建造能力創造了條件。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管理創新水平
《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講課大綱
一、創新、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概念:
1、創新的基本概念;
2、自主創新的基本概念;
3、管理創新的基本概念。
二、自主創新的三大意義:
1、對國家的意義;
2、對企業的意義;
3、對個人的意義。
三、自主創新的三大種類:
3、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四、自主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關係:
1、自主創新強調的是創新的主體、形式和效果的三統一。
2、自主創新側重的是技術、產品、品牌方面的創新。
3、可以把管理創新視作自主創新的一種。
4、管理創新側重的是管理方面的創新。
5、管理創新影響自主創新。
五、自主創新,需要“六用好”:
1、用好政策;
2、用好機制;
3、用好人才;
4、用好方法;
5、用好成果;
6、用好資金。
六、創新思維的方法和原則:
1、創新的常用五種方法;
2、有效創新的五大原則。
七、管理要創新,規範是基礎:
1、規範的概念;
2、規範化管理的特性;
3、體現規範化管理的兩大指標:制度的有效性和實施率。
八、管理要創新,觀念須先行:
1、管理=管人理事+管事理人;
2、崗位主人翁;
3、企業不可能是職工的家,但職工愛企業,要勝過愛自己的家;
4、發現不了問題,並非是企業中最大的問題;
......
九、管理創新的內容:
1、管理創新的內容;
2、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等之間的關係。
十、管理創新實例——精細管理工程:
1、六精;
2、五細;
3、40多家單位借鑑精細管理工程。
十一、建好企業文化,促進自主創新和管理創新:
1、企業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建設特色型企業文化的技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