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先天性畸形

膽道先天性畸形是指肝內、外膽管的先天性發育畸形。在胚胎髮育的第4周,原始前腸的腹側出現一凸起,以後可發育為肝、膽管、膽囊。如發育異常,可能形成膽道、膽囊的先天性畸形,如缺如、狹窄、擴張等。膽道先天性畸形常見的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和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先天性的膽道閉鎖或膽管擴張引起
  • 常見症狀:黃疸、肝脾大等
  • 傳染性:無
分類,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分類

1.先天性膽道閉鎖
指肝內、外膽管先天發生的局部或整個膽道的閉鎖,是新生兒期長時間梗阻性黃疸的常見原因。病變可累及整個膽道,也可僅累及肝內或肝外的部分膽管。女性多於男性。
2.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可發生於肝內、外膽管的任何部分,好發於東方國家,尤以日本常見。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為1:3~1:4。約80%患者在兒童期發病。

病因

1. 先天性膽道閉鎖
其病因主要有兩種學說。
(1)先天性發育畸形學說:胚胎早期,原始膽管已形成,後為增殖的上皮細胞填塞,隨後上皮細胞發生空泡化,並相互融匯貫通而形成膽道系統。若胚胎期2~3個月時發育障礙,膽管無空泡化或空泡化不完全,則形成膽道全部或部分閉鎖。
(2)病毒感染學說:胚胎後期或出生早期患病毒性感染,可引起膽管上皮毀損,膽管周圍炎及纖維性變等,導致膽道部分或完全閉鎖。
2.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胰膽管合流異常是本病發生的基本原因。

臨床表現

1. 先天性膽道閉鎖
(1)黃疸:梗阻性黃疸是本病突出表現。患兒出生1~2周后,生理性黃疸不消退反而更加明顯,呈進行性加深。鞏膜和皮膚由金黃變為綠褐或暗綠色,糞便漸為陶土色,尿色隨黃疸加深而呈濃茶樣,尿布染黃。皮膚有瘙癢抓痕。
(2)營養及發育不良:初期患兒情況良好,營養發育正常,表現與黃疸深度不相符。隨後一般情況逐漸惡化,至3~4個月時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發育遲緩、反應遲鈍等。
(3)肝脾大:出生時肝臟正常,隨病情發展而呈進行性腫大,3個月左右即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及腹壁靜脈曲張、腹水、食管靜脈曲張等門靜脈高壓症。
2.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典型表現為腹痛、腹部包塊和黃疸三聯征,症狀多呈間歇性發作。腹痛位於右上腹部,可為持續性鈍痛;黃疸呈間歇性;80%以上患者於右上腹部可觸及表面光滑的囊性腫塊。合併感染時,可出現黃疸持續加深,疼痛加重,腫塊有觸痛,有畏寒、發熱等表現。囊腫破裂可導致膽汁性腹膜炎。晚期可出現膽汁性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症或癌變的臨床表現。

檢查

B超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經皮經肝膽管造影(PTC)、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等檢查對確診有幫助。

診斷

1. 先天性膽道閉鎖
出生後1~2個月出現持續性黃疸、陶土色大便,伴肝大者均應懷疑本病。B超檢查顯示肝外膽管和膽囊發育不良或缺如,對鑑別診斷有幫助。
2. 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具有典型腹痛、腹部包塊和黃疸三聯征時,臨床診斷常不困難。但是如果囊腫的體積較小,或合併有膽道的併發症如膽道感染、囊內結石等,則診斷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此時需藉助其他檢查明確診斷,大多數囊腫可被B超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掃描檢出,PTC、ERCP、MRCP等檢查有助於確診。

治療

1. 先天性膽道閉鎖
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宜在出生後2個月內進行,此時尚未發生不可逆性肝損傷。若手術時間過晚,患兒已發生膽汁性肝硬化,則預後極差。術後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徵,防治水、電解質代謝及酸鹼平衡紊亂,加強支持治療及營養治療。使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及時發現和治療各種併發症。
2. 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一經確診應儘早手術,以防反覆發作膽管炎導致肝硬化、癌變或囊腫破裂等嚴重併發症。如肝內膽管擴張病變累及全肝或已並發肝硬化,可考慮施行肝移植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