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漢語成語)

春寒料峭(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寒料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 chūn hán liào qiào,意思是形容初春的寒冷,早春薄寒侵入肌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寒料峭
  • 讀音:chūn hán liào qiào
  • 解釋 :形容初春的寒冷
  • 出處:《五燈會元》
解釋,典故,詞語辨析,用法,來源,

解釋

形容初春的寒冷,早春薄寒侵入肌骨。

典故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示例:那是一個陰冷的漆黑之夜。~,風雨淒淒。(何為《春夜的沉思和回憶》)

詞語辨析

近義詞:初暖乍寒
反義詞:春暖花開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形容初春的寒冷

來源

古詩云:“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云:“春凍骨頭秋凍肉。”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寒料峭春寒料峭
首先,從人體生理上說,人體皮膚表面上熱和冷的感受點呈塊狀分布,冷點多於熱點。所以,前額皮膚對冷敏感,而對熱卻不太敏感。面部皮膚對環境溫度變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厘米有8~9個冷點,而熱點僅有1.7個。軀幹皮膚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膚大。
蘇軾-春寒帖蘇軾-春寒帖
環境溫度的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直接取決於被刺激皮膚區域內感受點的分布情況,皮膚感受點密度愈大,對溫度變化則愈敏感。農曆立春節氣過後,人們對突然變化的溫度一時難以適應,氣溫雖呈上升趨勢,但是春季風比較大。據測試:當氣溫為1.1℃,風速為2.2米/秒(約相當於2級風)時,體感溫度為-2.8℃;當氣溫不變,風速加大為9.3米/秒(相當於5級風)時,此時體感溫度可達-15.5℃。可見,由於風速的變化,在同一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有較大差異。故諺語云:“窮在債,冷在風。”此話具有一定科學性。
工筆畫春寒工筆畫春寒
入春後,人們一時碰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的“倒春寒”天氣,則會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諺語云:“反了春,凍斷筋”。
統計表明,中國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較嚴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氣象上將春分前發生的低溫陰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後發生的則稱做倒春寒。由於倒春寒發生時間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種、育苗及栽插季節,因而對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時,這時的天氣又濕又冷,對人體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