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後遺症

脊髓損傷後遺症,是指脊髓損傷後,在損害的相應節段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張力異常病理反射等的相應改變,常見的後遺症症狀為癱瘓和四肢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髓損傷後遺症
  • 解釋:脊髓損傷後,損害的節段出現障礙
  • 常見有:癱瘓和四肢癱
  • 共同表現:脊髓休克、感覺障礙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防保健,

病因

脊髓損傷後遺症為脊髓受損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脊髓受損多為外傷引起,多和交通事故,暴力,高空墜落,潛水有關,還有部分則是由於工作及運動相關的造成的脊髓損傷。其次,本病的病人年齡很有關係,而且常伴有明顯的骨與軟組織改變。在嬰兒及年幼兒童,由於生物力學的原因、骨及軟組織的成分原因、脊椎關節面方向及頭顱與軀幹比例不稱等,其枕頸交界出最易出現受損,從而引起脊髓損傷後遺症。而老年人由於退行性改變及缺乏柔韌性,很易使受傷鄰近的脊髓受損,引發脊髓損傷後遺症。

臨床表現

脊髓損傷後遺症的共同表現有:
1、脊髓休克脊髓受損後損傷平面之下完全性遲緩性癱瘓,各種反射、感覺及括約肌功能消失,數小時內開始恢復,2-4周完全恢復。在教嚴重的損傷也有脊髓休克的過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漸出現受損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動。在脊髓休克期很難判斷脊髓受損是功能性的還是器質性的。但手上當時或者數小時內基友完全性的感覺喪失,特別是肢體癱瘓伴有震動決的喪失,提示有器質性損傷。脊髓休克時間越長,說明脊髓損傷越嚴重。
2、感覺障礙:脊髓完全損傷者受損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部分損傷者視受損程度不同而保留有部分感覺。
3、運動功能:在脊髓休克期過後,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功能仍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高,反射亢進:部分損傷者則在休克期過後逐步出現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動。脊髓損傷後出現受損階段支配肌肉的鬆弛、萎縮及腱反射消失等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體徵時,有定位診斷的意義。
4、反射活動:休克期過後,受損平面以下肢體反射由消失逐漸轉為亢進,張力有遲緩轉為痙攣。脊髓完全性損傷後為屈性截癱,部分順勢呈現出伸性截癱。有時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伸與拍年,叫總體反射。
5、膀胱功能:脊髓休克期為無張力性神經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漸恢復後表現為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脊髓恢復到反射出現時,刺激皮膚會出現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現為攣縮性神經源性膀胱。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常可出現陰莖異常勃起Horner綜合徵麻痹性腸梗阻、受損平面以下皮膚不出汗及高熱等。
7、有部分病人脊髓損傷後遺症有特定的表現或綜合徵,最典型的如脊髓半切綜合徵:又名Brown-Sequard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的軀幹及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這些特定的綜合徵對於脊髓損傷後遺症的診斷很有幫助,其他常見的綜合徵如下:
(1)脊髓中央損傷綜合徵:是最常見的頸椎綜合徵,主要見於年齡較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損傷通常是過伸性的。除了一些脊椎肥大等原發改變外,在X線上多無或很少有異常表現。臨床表現為四肢癱,但上肢癱瘓要重於下肢,上肢為遲緩性癱瘓,下肢為痙攣性癱瘓。開始時即有排便及性功能障礙。大多數病人能恢復,並逐步使神經功能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恢復過程中,下肢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上肢較慢,尤其是手指!
(2)前脊髓損傷綜合徵:由於過曲或脊椎性負荷機制所引起。常伴有脊椎骨折或脫位及椎間盤脫出。CT、脊髓造影或磁共振常可顯示受傷水平以下的總運動功能喪失,及側束感覺功能(疼痛及溫度)喪失,而後束功能(本體感覺及位置感覺等)不受影響。其預後要比脊髓中央損傷綜合徵差。
(3)圓錐綜合徵:圓錐綜合徵常伴有胸腰段脊髓損傷。其特點是脊髓月神經根合併受累(如圓錐與馬尾受損),同時存在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傷。圓錐成分的損傷與較上水平的脊髓損傷預後相似,即完全性損傷型的預後差,不完全性損傷型預後較好,馬尾神經根損傷型的預後也較好!
(4)馬尾綜合徵:圓錐綜合徵的受傷常是從T11至L1水平,而馬尾綜合徵見於從L1到骶水平損傷,這些病人常表現為單純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不但下載反射降低而且膀胱反射也降低。臨床上常呈現出不完全性及不對稱性,並有好的預後。
(5)急性DeJeerine洋蔥皮樣綜合徵:這類損傷位於高頸位,由於三叉神經脊髓束受損所致。面及額部麻木,感覺減退感覺缺失環繞於口鼻部呈環狀、軀體的感覺減退水平仍於鎖骨下,四肢有不同程度的癱瘓。
(6)BELL交叉麻痹綜合徵:損傷延、脊髓交叉處的錐體束交叉。由於上肢的運動纖維交叉線上,在相當於延髓下端水平已交叉完畢,而下肢的運動纖維在頸1-2段交叉處才交叉完畢。在寰椎枕部或寰樞椎間有損傷時可引起本綜合徵。其特點為四肢有不同程度的選擇性癱瘓,上肢癱瘓較重,但一側重於另一側:兩下肢的癱瘓較輕,但與上肢相反,另一側重於一側。

檢查

作整個脊椎的前後片及側位x線片,有時須做頸椎張口位片。CT可以較好的顯示骨,核磁共振顯示軟組織的解剖及病理改變》X線片、CT及磁共振對於脊髓損傷後遺症不僅是診斷的需要,而且有監控病情及判斷預後的作用!

治療

主要針對脊髓損傷後遺症期肢體功能障礙進行康復,治療。康復的前提是必須要確保病人的神經功能狀態、骨骼及生理學足夠穩定,康復的總目標是將每個病人能重返社會,並有最大的獨立性及可動性。脊髓損傷後遺症常見康復,治療手段為:
1、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度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例如:臥位到坐位、翻身、從床到輪椅、從輪椅到廁所馬桶等移動動作。包括訓練日常生活動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
2、心理治療:針對心理不同階段(如否認、憤怒、抑鬱、反對獨立求適應等各個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的計畫,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無法醫治運動上的損害,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方式。
3、藥物治療:用護理和藥物等手段,預防各種合併症發生,亦可進行一些治療性臨床處理,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但是效果微弱、副作用大,容易出現併發症。
4、中醫康復:利用針灸、理療、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導人等手段,促進康復,初期恢復作用不錯,但是容易復發。
5、複合型治療方法:神經靶向修復療法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直接地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可靠性較高。

預防保健

1、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高纖維、低脂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2、飲食攝取上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點、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紅茶飲料等。
3、煮食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如:蔬菜、穀類、水果與足夠水分。
4、攝取足量蛋白質,並可多攝取一些強化身體細胞抵抗自由基,如維他命A、C、E、礦物質硒等,以達到能同時控制體重及維持長期復健治療所需之能量消耗。
5、褥瘡是急性期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每兩小時翻身一次,即使半夜也要記得定時翻身。翻身時要注意不要擦破皮,且要顧慮到脊椎的穩定度。
6、活動各個關節,尤其的癱瘓部位以下大小關節均需要活動,要輕柔,每個關節活動為每日2次,每次1~2分鐘,要按正常關節活動範圍活動。
7、注意雙下肢有無腫脹,如腫脹為深靜脈血栓出血,不要在活動,要稍抬高患肢,並請醫生檢查。
8、如活動後肢體腫脹,有青紫色,則有可能有肌腱裂傷或骨折出現,要停止活動,並請醫生檢查。
9、要安慰病人安心養病,鼓勵病人戰勝殘疾的信心。9)蓋被時,足下要放一軟枕,使得關節保持90°,不要用被壓足部,防止造成足下垂。
10、病人的體位一般為側臥、仰臥位,如果骶尾骨部有壓瘡,也可俯臥位。當然,病人病情穩定後也可採用坐位。任何體位的變換,必須經醫生護士指導過遵照執行。一般說頭頸、胸、腰部不應有扭動,各種體位均應有軟墊支持,並且保護骨突出部,應使姿勢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