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

截癱(paraplegia),為癱瘓的一種類型。脊髓頸膨大以上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為雙下肢截癱。脊髓損傷急性期,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運動、反射等消失,以及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為脊髓休克。現代西醫學除在脊髓損傷的急性期採用手術治療外,對本病症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araplegia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常見發病部位:下肢和軀幹下部
  • 常見病因:脊柱壓縮性骨折、脊髓損傷、橫斷性脊髓炎、脊髓腫瘤、椎骨結核和脊髓空洞症等
  • 常見症狀:下肢和軀幹下部運動功能嚴重或完全喪失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脊柱壓縮性骨折、脊髓損傷、橫斷性脊髓炎、脊髓腫瘤、椎骨結核和脊髓空洞症等,是造成截癱的常見原因。
1.外傷
脊柱骨折或骨折--脫位傷及脊髓或馬尾神經,神經受到損傷。
2.結核
原有脊柱結核史或有結核中毒症狀,病變多發生在胸椎或頸椎。病程緩慢,多表現為痙攣性癱瘓,四肢或雙下肢無力、發硬、發挺,患處可有後凸或側彎畸形,棘突間隙不增寬,X線片示椎體有溶骨性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椎體可有相互嵌入,椎旁有膿腫陰影。血沉增快。
3.腫瘤
多見於椎體血管瘤、椎體巨細胞瘤,亦可見轉移瘤。①椎體血管瘤多見於年齡較大的婦女,好發於胸腰段單個或多個椎體。早期症狀為局部鈍痛或束帶狀疼痛,感覺異常,病程緩慢。X線片示椎體呈縱行排列的增粗骨質,間有條狀密度減低區,呈柵欄狀或多囊壓縮狀。②椎體巨細胞瘤多見於中青年,初期局部有間歇性隱痛,逐漸出現局部壓痛、活動受限而致截癱。X線片示椎體呈皂泡狀陰影或溶骨性改變,骨小梁殘缺不全。③轉移瘤所致截癱有原發腫瘤治療史。截癱症狀逐漸出現,病程緩慢。X線片示椎體疏鬆,呈前後一致性擠壓,有溶骨或蟲蝕樣破壞,有成骨型斑點和塊狀硬化影,或有成骨和溶骨型的混合影像。上下椎間隙一般無明顯變化。
4.遺傳代謝病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鑑別診斷

1.腰椎間盤脫出
多見於20~40歲男性,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咳嗽時疼痛加重。檢查可見腰側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患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是患者血沉和體溫均正常。
2.脊椎化膿性炎症
發病前,患者多有皮膚癤腫或其他化膿灶,病多驟起,體溫高,中毒症狀明顯,受累部位疼痛明顯,活動受限,局部軟組織腫脹和壓痛。X線攝片椎體可見骨質破壞,椎間變窄,常有死骨形成,多無膿腫形成,應行細菌和組織學檢查確診。
3.自發性環樞椎脫位
常繼發於咽部炎症之後。10歲以下患兒常用手托住下頜,有斜頸,頸部活動受限,X線攝片環椎向前脫位,齒狀突向側位或後方移位,無骨質破壞,無寒性膿腫陰影。CT檢查有助診斷。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電解質、血糖、生化檢查、肝功能,尿素氮,腎功能。
2.輔助檢查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項目包括:
(1)顱底部攝片、CT及MRI檢查。
(2)腦脊液檢查。
(3)胸透、心電圖、超音波。

治療原則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1.物理治療
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如臥位到坐位、翻身、從床到輪椅),以及理療。
2.作業治療
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職業性勞動動作、工藝勞動,使患者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
3.心理治療
針對心理不同階段(如否認、憤怒、抑鬱等各個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計畫,可以進行個別和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4.康復工程
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補償功能的不足。
5.臨床康復
套用護理和藥物手段,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