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關節病

脊柱骨關節病

一種脊柱退行性病變。是引起頸臂痛及腰腿痛的一個常見的原因。多見於40歲以上的體力勞動者﹐有脊柱損傷﹑姿勢不良﹑下肢畸形或肥胖者亦易患病。患者中男多於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柱骨關節病
  • 併發症:引起頸臂痛及腰腿痛
  • 發病人群:40歲以上的體力勞動者
  • 性質:病症
介紹,理解,延伸,臨床,診斷,預防,

介紹

一種脊柱退行性病變。是引起頸臂痛及腰腿痛的一個常見的原因。多見於40歲以上的體力勞動者﹐有脊柱損傷﹑姿勢不良﹑下肢畸形或肥胖者亦易患病。患者中男多於女。
脊柱退行性改變常發生在磨損多的節段﹐如頸 5~6﹑胸7~10﹑腰3~4居於脊柱曲度的頂點﹐故退行性變發生率高﹐特別是腰段最易發生。退變開始於椎間盤﹐髓核脫水﹐逐漸失去其鼓脹狀態﹐不能有效地保持椎間的距離﹐重力傳導亦不均勻。結果椎間鬆動﹐椎間活動由滾動變為前後滑動﹐嚴重者導致椎間不穩﹐上位椎骨下降﹐椎間靠攏﹐關節突錯位﹑椎間隙變窄。椎間滑動時﹐鬆弛的韌帶和關節囊受到牽拉及磨擦﹐退變加重﹐骨質增生﹐韌帶及關節囊肥厚﹐椎體及關節突關節面邊緣骨贅形成﹐關節軟骨面粗糙或發生龜裂﹐發生明顯的椎間結構和功能紊亂。椎間紊亂是退變的結果﹐但不一定有臨床症狀。椎間紊亂產生椎間不穩時﹐椎間結構才易受損傷﹐此時出現臨床症狀。當骨贅形成﹑韌帶及關節囊肥厚時﹐脊柱穩定性獲得代償﹐又恢復了穩定﹐但靈活性喪失﹐活動多或猛烈活動後亦易受損傷﹐而引起臨床症狀。此外﹐較大的骨贅﹑肥厚的韌帶及關節囊﹑錯位的關節突等可單獨地或混合地形成突出物。若突出物較大﹐位置又特殊(如在椎間孔附近﹑頸椎鉤椎關節處)﹐則可壓迫神經根椎動脈等重要組織﹐產生明顯的症狀。

理解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如圖:脊柱側面||脊柱後面)
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繫,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範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範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

延伸

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繫,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
椎間短韌帶
很多,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黃韌帶有很大的彈性,連線著相鄰的椎板,協助椎板保護椎管內的脊髓,並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韌帶

臨床

脊柱骨關節病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亦異。一般表現為頸臂痛﹑背痛腰腿痛。疼痛有一定規律﹐當保持一個姿勢過久﹐血流不暢﹐骨內壓力增高時﹐疼痛加重﹔適當活動﹐血流改善﹐則症狀緩解﹔活動過多﹐摩擦加大﹐不僅加重炎症﹐亦加重症狀。體檢不能查到局限壓痛點﹐叩擊疼痛的局部﹐患者反覺舒適。X射線平片檢查可顯示骨贅﹑椎間隙狹窄或關節突移位等退變現象﹐常規化驗檢查無異常。病變在頸椎者又稱頸椎病﹐可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等﹔病變在腰椎者亦可壓迫腰骶神經根﹑馬尾神經或造成椎管狹窄﹐引起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這些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多數病人痛苦不大﹐可以耐受﹐當過於勞累或情緒低落時﹐症狀加重。

診斷

重點是﹕中年以上﹐有一定規律的頸臂痛或腰腿痛X射線照片顯示脊柱退行性改變。本症應與軟組織疾患或其它骨關節疾患相鑑別。憑X射線片顯示的退行性改變有助於診斷本病。

預防

人體的退行性改變雖難以避免﹐但脊柱骨關節病的發生還是可以預防﹐預防方法為保持良好的姿勢﹐矯正下肢畸形﹐避免脊柱損傷﹐經常體育鍛鍊﹐保持肌肉韌帶的強壯有力。因本病的症狀是血流不暢及損傷後的炎症所致﹐可採用捶震療法﹑運動療法﹑物理療法及推拿按摩等治療﹐亦可口服水楊酸類藥物治療。病變局限於關節突間關節者﹐可作關節內強地松龍注射﹑關節突神經電烙術﹑或後關節囊剝離術。因突出物壓迫所致者﹐則可行手術摘除或作椎管減壓松解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