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鴻興

胡鴻興

鳥類學家,濕地水禽專家。近40年來,發現鳥類新記錄256種。多次深入神農架林區進行動物考察,查明中國特有物種金絲猴的現存量約500隻。還在湖北龍感湖和沉湖發現了白鸛、黑鸛、白頭鶴和白琵鷺的最大越冬種群。親自設計並建立了二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從未間斷地跟蹤研究它們的種群動態,為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鴻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陽新縣
  • 出生日期:1935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2014年6月23日
  • 職業:鳥類學家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近40年來,發現鳥類新記錄256種。
    深入神農架林區進行動物考察,並成立神農架科考隊。
    設計並建立了兩個濕地自然保護區。
成長環境,簡歷,投身教育,呼籲建立自然保護區,主要論著,

成長環境

胡鴻興,祖籍湖北省鄂州市(原鄂城縣)梁子湖塗家佬。1935年10月22日(重陽節)出生在湖北省陽新縣一個普通的醫生家庭。父親因為沒有一個醫科學校的畢業文憑而要取得開業執照費盡周折,他希望孩子能上醫科院校,繼承自己的事業,胡鴻興沒有辜負父親的重望,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56年,胡鴻興從武漢市十五中畢業後,考取了武漢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雖然未能按照父親的願望上醫科大學,但畢竟與醫學比較接近。在武漢大學學習期間,胡鴻興一直勤奮努力,學習成績全優。1957 年元月,獲得了武漢大學首屆優等生獎狀和獎章,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又擔任班團支部書記。1958年冬,他奔赴洪湖老區進行生產實習,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先後完成了《洪湖的漁具與漁網》和《鯉魚和鳥鱧的生殖習性與胚胎髮育》等報告和文章,並得以公開發表。1959年秋,胡鴻興畢業留校任教,經教研室決定,他的研究方向為鳥類學。他以1932年建立起來的生物系動物標本室為家,學習唐瑞昌先生的野外採集經驗和豐富的實踐知識,整理和研究在全國高校中,館藏最多的鳥類標本。1963年他發表了《武漢地區的食魚鳥類》。1964年他參加了赴貴州的採集隊,除了獵取標本外,還負責量度和解剖工作任務。不僅如此,胡鴻興還給自己加重擔子,增加了測量腸長、盲腸、大腸和心臟重以及食物重等一系工作。在野外爬山越嶺,生活十分艱苦,他和同事們獲取到了許多前人從未看到的新記錄,寫成一系列文章。1978年在《武漢大學學報》上連續發表了其中的4篇。
1964年,胡鴻興赴貴州不久的3月份,他的不滿半歲的兒子突發腦膜炎夭折。家庭的不幸,加上調離科研崗位,對他有很大壓力。他在工作之餘,一如既往起早摸黑地從事“長耳鴞越冬習性和食性分析研究”。經過3年艱苦工作,1965年這一科研任務撰寫的論文在《動物學雜誌》上發表了,在學術界產生了的影響。直到今天,從事鳥類研究的學者都把這篇論文作為重要文獻引用。
胡鴻興197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回到了多年以來從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崗位。一回到生物系,他就承擔了“葛州壩建設對陸生脊椎動物影響研究”課題。在實際觀察中,他發現由於兩岸植被破壞嚴重,加上江水污染,鳥的種類和數量都極其貧乏,夜棲樹林的白鷺都聚集在航標小船上。對此,他感到不安,提出了要恢復和重建長江兩岸和三峽的植被,杜絕江水污染的建議。
1980年他調任學校科研處任副處長,同時兼任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為生物系首次開設並講授了動物生態學課程,擔任了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綜合考察隊動物資源組副組長,第一次發現並證實了華南虎、豹子、林麝、紅腹角雉、勺雞、楔尾綠鳩和藍喉太陽鳥等鳥獸,動物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森工生產的進行,濫捕亂獵的觀象到處可見。他提出了立即停止森工生產和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建議和框架。他和助手在神農架鄂西和鄂西北山區17個縣連續考察了8年,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及考察報告。其中有林業部瀕危動植物辦公室和省林業廳下達的“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的調查”、“湖北省彌猴種群數量及其分布考察”以及“林麝資源的調查”等項目。這時胃已大部切除的胡鴻興仍爬山涉水,尋找和跟蹤一群金絲猴,觀察和記錄它們攀援行為和數量。1983年經中國科學院基金委員會審議,批准了他的“在不同生態環境中鳥類對污染物質的富集分析研究”項目。他經過艱苦努力跑遍大江南北,最後與化學系分析研究室一起完成了這個項目。1984年冬天,胡鴻興任新建的武漢大學環境科學系副系主任,除兼任法律系環境法研究班生態學概論教學任務外,還繼續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他一方面去野外考察,另一方面深入到每個縣的土產、醫藥和外貿部門查詢收購野生動物的賬目,發現無論是華南虎的皮張和骨架、林麝的麝香和錦雞皮均逐年大幅度下降。1987年在初步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之後,他主持了普查江漢湖群濕地水禽的考察工作,往返於黃梅縣的龍感湖和武漢的沉湖,發現了中國最大的越冬種群白鸛、黑鸛和白琵鷺,同時發現了白鶴和丹頂鶴,受到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重視,為珍稀、瀕危種群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基地。1989年2月至1990年8月,胡鴻興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審理批准赴美訪問,與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醫學與環境科學實驗室Kenneth A.Nagy教授和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ICF)繁殖研究中心主席George W.Archibald博士合作研究沙漠動物的能量學,學習鶴類的保護及棲息地恢復。他謝絕了校方和學生的勸留。回國後,在全國首先撰寫了《自然保護生物學》教材,並講授這門新課程。
1991-1993年,在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和亞洲濕地局的資助下,湖北省廣泛開展了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民眾教育活動和白頭鶴越冬種群生態學研究。他先後承擔了“宜昌黃柏河下游與葛州壩庫區水環境容量及規劃研究”、“江漢油田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湖北黃梅龍感湖和武漢沉湖濕地資源調查”等項目以及“神農架林區旅遊資源開發規劃研究”。與此同時,還為全校開設了可持續發展與現代生態學課程。除科研和教學任務外,胡鴻興還兼任湖北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第一、二、三屆副會長、湖北省林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國鳥類學會水鳥及鶴類專家組成員。1991年至今,他還擔任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學報》編委。1995年他榮獲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稱號。1998年他講授的普通生態學獲武漢大學教學一類課程獎。1998年有他主編的《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譜》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簡歷

1935年10月22日 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
1955-1959年 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
1959年 在武漢大學生物系任助教
1964-1979年 在武漢大學科研處高教部生物學報編委會任助理編輯和高教部生物類教材編審委員會秘書。
1978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晉升為講師。
1979-1980年 借調到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一司理科
1980-1981年 在武漢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任教。
1981-1984年 任武漢大學科研處副處長併兼教學及科研工作。
1992-1994年 任武漢大學環境生物學教研室主任
1995年 晉升為教授

投身教育

胡鴻興在1990年向畢業生首先講授自然保護生物學時就提出,科學研究的成果和資料,一方面可以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有些數據和資料又可以提供行政主管部門用於管理和完善法制建設,同時還可以直接利用這些成果和資料向全社會和當地人進行科學普及知識宣傳,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科學的分支有它本身內在的涵義和價值。他既把這種思想貫串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同時又潛心地進行社會實踐。
他在神農架、九宮山、武漢沉湖和龍感湖發現的新記錄,罕見的越冬種群以及出現的種群變動,人為的破壞,棲息地惡化,亂捕亂獵等有關數據和資料,他都及時報告了行政管理部門,或寫成科普文章,或在“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省市科技周”活動中予以公布和呼籲。對於一些屬於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視為“不祥之兆”或“鬼叫”等愚昧之詞,他也及時撰寫文章,一一為之正名。1965年,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珞珈山上的貓頭鷹》,就是講述貓頭鷹的聲音雖然難聽,但它確實是喜食害鼠的益鳥的故事。他連續寫了知識性很強的文章,介紹夜杜鵑、灰喜鵲、大山雀、啄木鳥、野鴨等,都收到了普及科學知識的良好效果,受到民眾的好評。
胡鴻興每逢“世界環境日”、“愛鳥周”、“省市科技周”活動,他都積極向校內外民眾作關於《地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人類生存及社會持續發展》等多種內容的報告。他還向全市中學的生物和地理教師作“鳥獸多樣性及保護”的報告,向培訓班學員作“鳥獸分類的基本知識以及保護野生動物重要價值”的報告,並為執法人員鑑定走私、販賣、獵殺珍稀鳥獸的標本。他為《大自然》雜誌、《湖北日報》、《長江日報》和《武漢科學報》等報刊撰寫科普文章60多篇。還在湖北楚天廣播電台進行直播,解答聽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些問題。1995年12月10日在《中國環境報》星期刊頭版《湖殤》一文,全面揭示了全球同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江漢湖群由於圍湖造田使其水域大幅度減少所帶來的生態報復問題,在《武漢科技報》發表了《湖北還算千湖之省嗎?》的文章。1998年8月7日,根據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時所測試的資料,他又撰寫了《謹防厄爾尼諾另一患:有害生物大發作》的文章,在《長江日報》周末版發表。對於神農架的野人之謎,胡鴻興一貫認為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科學知識問題。因此,從1997年4月19日至11月14日,他在《長江日報》周末版發表了以《迷茫的“野人”之夢——回憶劉民壯先生兼說我的野人觀》為題的7篇專文,集古今中外的大量知識和第一手調查資料,否定了所謂野人的存在,勸告缺少動物進化論知識而又懷有好奇心的人們,將自己有限的物力、財力和精力投入到摸清神農架林區的家底,普查物種多樣性,提出延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保護對策,使神農架林區獲得持續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亞洲濕地局資助下,胡鴻興在湖北開展了一次全省範圍內的公眾教育活動。他和助手僅憑一個拉行李的拉車,攜帶22塊宣傳牌、120幅幻燈片,一盤錄相帶和自編的保護手冊,在省內巡迴開展公眾教育活動。活動歷時一年,行程4000多公里,受到了當地領導和民眾的好評,亞洲濕地局的秘書也致函對這次活動的極大成功深表滿意。

呼籲建立自然保護區

1986年到1988年,他相繼在面積僅為3300公頃的武漢沉湖發現中國最大的越冬種群白鸛400~900隻、黑鸛45隻、白琵鷺405隻、雁鴨超過7萬隻,而且還有相當的鴻雁,這些都是已列為亞洲的瀕危種群。1996年又發現127隻白頭鶴。在黃梅龍感湖的1300公頃田野里,發現白頭鶴415~425隻、黑鸛15 只,白鸛33隻、白鶴1隻以及成群的雁鴨。
為了保護這些瀕危物種,他多次呼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但一直未落實,他心急如焚,憤筆寫出沉湖地區濕地水禽的喜與憂。1992年7月東道主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特邀胡鴻興出席了在俄羅斯召開的AMUR流域鸛類和鶴類學術討論會,會議主席阿基波,特地安排他在會上提出了在湖北最大的湖泊洪湖、沉湖和龍感湖建立自然保護區的3項動議,並以這次會議的名義致函中國政府。他在《大自然》雜誌上發表《洪湖水還在浪打浪嗎?》的文章,進一步呼籲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論著

1 胡鴻興等.武漢地區食魚鳥類調查報告.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3,(生物學專刊),27~47.
2 胡鴻興.禿鷲在湖北紅安縣的發現.動物學雜誌,1965,(3):108.
3 胡鴻興.武昌珞珈山長耳鴞的越冬習性及食性分析.動物學雜誌,1965,(6):258~260.
4 胡鴻興等.貴州鳥類之研究-Ⅰ、Ⅱ、Ⅲ、Ⅳ.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1979,(2):67~77.(3):75~86.(4):99~113.(4):97~112.
5 胡鴻興等.武漢地區鳥類之研究-Ⅰ、Ⅱ.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1981,(2):97~113;(4):94~106.
6 胡鴻興.武漢市區自然景觀的變遷與鳥類物種及數量變動.環境科學,1984,5(1):51~56.
7 江祖成,胡鴻興等.不同生態環境中鳥類對污染物質富集的分析研究Ⅰ.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7,8(3):215~220.
8 胡鴻興.湖北濕地水禽的新發現.湖北林訊,1988,4:26~27.
9 胡鴻興等.龍感湖白頭鶴Grus monacha越冬種群的生態學研究.中國水鳥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30~36.
10 胡鴻興等.洪湖濕地水禽物種多樣性及環境影響的評價.中國水鳥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129~134.
11 Hu H X, et al.New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Waterfowl of Hubei,China.Edited by Matthews G V T.Managing Waterfowl Pop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Research Bureau, Slimbridge,Gloucester GL27BX, UK, 1990.
12 Hu H X, Cui Y B. The Influence of Habitat Destruction on the Waterbirds from the Lake in the Yangtze and Han River Basins. Edited by Matthews G V T.Managing Waterfowl Pop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Research Bureau, Slimbridge, Gloucester GL27BX, UK,1990.
13 胡鴻興,萬輝.湖北鳥獸物種多樣性及保護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14 肖華芳,胡鴻興等.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譜.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