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

暴力直接打擊、從高處墜跌、車輛撞擊、碾壓等都可造成股骨骨折。發生股骨骨折時,下肢不能活動,骨折處嚴重腫脹、疼痛,還可出現扭曲或成角等畸形,有時可出現下肢長度縮短。如同時有開放性傷口,則病情更加嚴重,常會使患者作發生休克。股骨是全身最大的骨頭,骨折後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患者大出血、神經損傷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必須迅速正確地進行固定包紮,然後立即送往醫院處置。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emoral fracture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病因:強大暴力
  • 常見症狀:疼痛、腫脹、畸形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股骨幹骨折多由強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間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車撞擊、重物砸壓、輾壓或火器傷等。因間接外力致傷者包括高處墜落、機器絞傷等。

臨床表現

1.外傷史
一般有受傷史,多數傷者均有較嚴重的外傷史,傷後肢體劇痛,活動障礙,局部腫脹壓痛,有異常活動,患肢短縮。合併多處傷或內臟傷及休克者較常見。
2.疼痛、腫脹、畸形
骨折部疼痛比較劇烈、壓痛、脹腫、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體短縮功能障礙非常顯著,有的局部可出現大血腫、皮膚剝脫和開放傷及出血。X線照片可顯示骨折部位、類型和移位方向。
3.其他部位
特別重要的是檢查股骨粗隆及膝部體徵,以免遺漏,同時存在的其他損傷,如髖關節脫位,膝關節骨折和血管、神經損傷。檢查時必須密切注意合併傷和休克的發生,以及傷肢有無神經和血管的損傷。

檢查

行X線片檢查。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不難得出診斷。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股骨幹骨折因周圍有強大的肌肉牽拉,手法復位後用石膏或小夾板外固定均不能維持骨折對位。因此,股骨幹完全骨折不論何種類型,皆為不穩定型骨折,必須用持續牽引克服肌肉收縮,維持一段時間後再用外固定。常用牽引方法有:
(1)懸吊牽引法用於4~5歲以內兒童。將兩下肢用皮膚牽引向上懸吊,重量1~2公斤,要保持臀部離開床面,利用體重作對抗牽引。3~4周經X線照片有骨痂形成後,去掉牽引,開始在床上活動患肢,5~6周后負重。對兒童股骨幹骨折要求對線良好,對位要求達功復位即可,不強求解剖復位。如成角不超過10°,重疊不超過2厘米,以後功能一般不受影響。在牽引時,除保持臀部離開床面外,並應注意觀察足部的血液循環及包紮的鬆緊程度,及時調整,以防足趾缺血壞死。
(2)動滑車皮膚牽引法(羅索氏牽引法)適用於5歲至12歲兒童。在膝下放軟枕使膝部屈曲,用寬布帶在膕部向上牽引,同時小腿行皮膚牽引,使兩個方向的合力與股骨幹縱軸成一直線,合力的牽引力為牽引重力的二倍。有時亦可將患肢放在托馬氏夾板及Pearson氏連線架上,進行滑動牽引。牽引前可行手法復位,或利用牽引復位。
(3)平衡牽引法用於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幹骨折。在脛骨結節處穿針,如有傷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針(克氏針或斯氏針)。患肢安放在托馬氏夾架上,做平衡牽引,有復位及固定兩種作用。
2.手術方法
(1)手術適應證近年來由於外科技術提高和醫療器械的改善,手術適應證有所放寬。具體的手術適應證有:①牽引失敗,②軟組織嵌入,骨折端不接觸,或不能維持對位,檢查時無骨擦音;③合併重要神經、血管損傷,需手術探查者,可同時行開放復位內固定;④骨折畸形癒合或不癒合者。
(2)常用的手術方法①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採用髓內針固定。此法具有術後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動的優點。過去用開放式打入髓內針的方法,近十年來已在X線電視機(XTV)控制下,僅在穿針處作小切口,不顯露骨折端的閉合穿針方法所代替。閉合法較開放損傷小,出血少,不破壞骨折端的血液供給,有利於骨折癒合;②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傳統方法是採用6~8孔接骨板螺絲釘固定及髖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採用加壓鋼板活動。加壓鋼板有多種類型,60年代開始套用加壓器的加壓鋼板固定,其後出現自身加壓鋼板固定沿用至今。有關股骨幹骨折手術及內固定材料選擇,要嚴重掌握適應證,不可濫用。要力求手術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癒合的發生。
3.陳舊骨折畸形癒合或不癒合的治療
開放復位,選用適當的內固定,並應常規植骨以利骨折癒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