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

老旦

老旦,戲曲行當之一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點,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而像青衣那樣婉轉迂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旦
  • 屬於戲曲行當之一
  • 簡介: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
  • 特點: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
簡介,介紹,要求,歷史,老旦角色,老旦名家,李多奎,李鳴岩,袁慧琴,蘭文雲,趙葆秀,王晶華,傳承發展,

簡介

介紹

”老旦”是京劇旦行的一種人物表現形式,主要扮演年長的婦女形象;在今天的京劇舞台上,老旦角色多是穿女老斗衣(正確的叫法應當是“勞動衣”,叫白了就成為 “老斗衣”了)或是穿蟒;老旦行當的戲路很寬,從窮苦的百姓到皇宮后妃都可以扮演;

要求

她要求演員用高亢的唱腔、沉實的念白、沉穩的動作來表現人物,演唱時要使用本嗓兒。

歷史

在京劇藝術近二百年的發展史中,老旦作為獨立行當的出現、形成到發展,比老生、青衣、花臉等行當都晚,而且在早期的京劇中,沒有專職的老旦演員,多是由老生或丑角演員兼演,但通過前輩演員的精心創造,悉心揣摩,不斷完善,終於形成了獨立的行當,並在京劇藝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老旦
早期京劇沒有專門飾演老旦的演員,都是老生兼演老旦,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專有此行。

老旦角色

釣金龜》的康氏,《赤桑鎮》的吳妙貞,《望兒樓》的竇太真,《遇皇后》、《打龍袍》的李後等,都屬於唱工老旦,專門以唱工為主;而《清風亭》的賀氏,《西廂記》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屬於做工老旦。還有新移植到京劇里來的《對花槍》,其中老旦也扎靠,這似乎比較新鮮,其實傳統京戲里有一出《雁門關》,裡面的余佘太君就是扎靠的,不過這個戲,多少年沒人演罷了。當然,老旦這個行當也在逐漸的擴展,豐富著自己。
老旦老旦

老旦名家

老旦行前輩名家多多,譚志道羅福山謝寶雲龔雲甫松介眉文亮臣臥雲居士李多奎等等等等。真正老旦挑大樑演戲的是從龔雲甫龔先生開始的,稱之為龔派。但可是現在宗龔派人甚少。

李多奎

(1898——1974),師承羅福山,私淑龔雲甫,並得龔雲甫琴師陸五(彥亭)的輔佐,於30年代享名,成為唱工老旦代表人物,至40年代自成一家。
李多奎李多奎
李多奎原名萬選,字子清,原籍河北省河間縣,伯父業場面,人稱“胡胡李”。李多奎幼年坐科習老生,變聲後曾隨龔雲甫的琴師陸硯亭學拉胡琴。嗓音轉好後,經龔雲甫建議改學老旦,李拜在以做工見長的老旦羅福山門下,正式改唱老旦,並經常向龔雲甫請益。值得慶幸的是李多奎有一把“師父胡琴”,即龔雲甫的琴師陸硯亭。龔雲甫去世後,李把陸彥亭請到家中,名為吊嗓,實為向陸請藝。由於李恭敬好學,陸便把“龔”派唱法的精髓傾囊相贈。當時陸對李要求很嚴,不論是吊嗓子,還是台上演出,都是一絲不苟。李多奎對陸的要求亦十分尊重,並且下苦功夫鑽研,所以李能全面、系統地繼承、掌握龔雲甫“龔派”的唱腔藝術。李多奎曾與余叔岩王又宸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金少山裘盛戎等名家同台合作。在近四十年的演出生涯中,他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對“龔派”作了較大的發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創出了大紅特紅的李多奎“李派”老旦藝術。
李多奎的嗓子不僅“雌音”、“衰音”具備,而且特別洪亮寬厚,爽朗響堂。他的音質飽滿明淨,高低音均佳。他高腔唱來蒼勁挺拔,而低腔則盤旋下行委婉沉著。“李派”最突出的創造就是能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程度不同地把“衰音”和“雌音”結合,以調劑性的唱法用“潤”音沖淡“澀”音,再以“嬌、脆、柔”等不同音色來表達人物的內涵。只舉《釣金龜》〔原板〕第一句唱腔“叫張義我的兒聽娘教訓”來說明“李派”如何運用各種音色來表達人物的聲容和精神面貌。“叫張義”用雌音,一聽就像女性的聲音。“我”和“的”字經澀音發展時,用潤音調劑,使其發展成蒼音,“兒”字發音清脆,然後再回到蒼音上,單這個“兒”字就有脆有柔有嬌有顫,把“雌音”和“衰音”結合得精到絕妙。按習慣“兒”字套用湖廣韻處理,唱成第三聲“上”聲字。但李多奎直接用北京音唱出“兒”在,這樣一改,在感情上更強烈、更親切,同時也顯示了他的“嬌、潤、柔、脆”互相配合的特色。後面“聽娘教訓”的“娘”字,又唱得很脆,而“訓”字又用柔腔向下低落迴旋,特別表現出“衰音”來……建國後,李與裘盛戎合演一出舊戲新排的《赤桑鎮》。劇中〔西皮〕、〔二黃〕腔調俱全,而且還有老旦和花臉的接口對唱,唱腔非常精彩。此劇業已列入京劇經典劇目。
李多奎在唱腔的創作上,也採取了“龔派”的創腔原調。他大膽地吸收其他行當的唱腔,加以潤色,使之成為符合自己風格、特色,符合劇情需要的“李”派唱腔。
李多奎演唱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使他繼龔雲甫之後為京劇老旦的傑出代表人物。從三十年代以後,不但他主演的單折戲,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就是在群戲之中扮演一個配角,也被推崇成主要角色。
他擅演的劇目有《斷太后》、《打龍袍》、《釣金龜》、《行路哭靈》、《太君辭朝》、《望兒樓》、《滑油山》等等。一生收徒甚多,私淑者更眾,較有成就者為李盛泉李金泉王曉臨王夢雲等。後起的老旦演員大都宗法“李派”。他的真假弟子在老旦行當里比比皆是。

李鳴岩

1935年出生。著名京劇老旦出生於藝人家庭,自幼隨父李連甲學戲、演戲。工老生、老旦,曾受教於徐鳴策、安舒元譚小培貫大元雷喜福李多奎李金泉、王玉敏、時青山等老師,是中國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的高材生。1953年專工老旦後,於1958年拜李多奎先生為師,深得真傳。在近60年的舞台實踐中,她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常演劇目有《太君辭朝》、《望兒樓》、《遇後龍袍》、《釣金龜》、《赤桑鎮》等。近年,李鳴岩先後在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北京戲校、北京京劇院、戰友京劇團、風雷京劇團、天津戲校、天津京劇團、上海戲校、上海京劇院、南京京劇院、山東京劇院、煙臺京劇院、武漢戲校教戲指導,併到台灣講學,桃李遍及神州大地。

袁慧琴

袁慧琴(1965~ ),女,湖北宜昌人。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京劇院三團主要演員。工京劇老旦。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湖北省宜昌市青聯副主席、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西城區慈善形象大使。民建會員。袁慧琴
袁慧琴袁慧琴
1978年考入宜昌市京劇團學員班,由靳萬春開蒙,學老旦。1980年入湖北省戲曲學校向劉煜老師學習。1983年拜李金泉為師。198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大專班繼續深造。從李金泉、楊韻清、孔雁等老師學習。學習了《李逵探母》、《罷宴》、《徐母罵曹》、《滑油山》等諸多傳統劇目,打下了基礎。1990年畢業留校在實驗劇團任演員。1990年在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時,演出了新編古代劇《契丹英後》,受到好評。1993年調入中國京劇院。在現代戲《北國紅姑娘》中扮演朝鮮族婦女安順福。
曾榮獲2000年文化部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2001年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梅花獎等。在2008年5月5日袁慧琴國家大劇院舉行個人演唱會,這是第一位在國家大劇院開“個唱”的京劇演員。2008年初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戲曲電影《對花槍》,其中一個24分鐘的長鏡頭引起在場專家驚嘆,這樣的長鏡頭在中國戲曲電影史上還是首次。她的唱腔吐字清楚、噴口有力、行腔流暢、韻味醇厚,讓人聽起來仿佛有穿雲貫石的力度和氣勢!

蘭文雲

蘭文雲天津青年京劇團老旦演員,梅蘭芳金獎獲得者。女,1965年生。
藝術經歷
1981年畢業子天津市戲曲學校,工老旦。曾先後向王玉敏、孫玉祥等問藝。在學校即迷戀李多奎氏之聲腔,並亦步亦趨,悉心揣摩,按圖索驥,刻意摸擬。畢業入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從藝後,即惹人注目,展 露光彩。1986年11月,更有幸得拜與李(多奎)氏合作多年之著名琴師周文貴名下為徒,夙願得償,如魚得水,在乃師悉心傳授下,精究細研,字斟句酌,子勤奮磨礪中頓悟李氏聲腔藝術之真諦。自此豁然開朗,漸入佳境,藝事突飛猛進。幾年來,她隨團先後出訪港、澳、台,均獲轟動效應。藍文雲不滿足已有成績,為了開拓戲路,近年又向做表方面進取,在《五鬼抓劉氏》中,她不僅有繁難的唱工,還有“搶背”、“甩髮”、“跪磋步”和水袖等技巧的發揮。
代表劇目
常演劇目有《望兒樓》、《行路哭靈》、《釣金龜》、《遇後龍袍》、《赤桑鎮》、《朱仙鎮》、《游六殿》、《四郎探母》等。
她行腔老到,韻味醇厚,神完氣足,一氣呵成。潤腔不僅細膩古樸,而且飽孕人物感情,可謂寓情於聲,聲情並茂。她表演的《釣金龜·行路訓子·哭靈》、《望兒樓》、《遇皇后·打龍袍》和《游六殿》、《朱仙鎮》諸劇,以其高亢嘹亮的歌喉、出類拔萃的“擻”音,先聲奪人,取悅觀眾。

趙葆秀

趙葆秀,女,北京京劇院主演,國家一級演員,工老旦,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的得意高徒,生於1948年,祖籍北京,滿族。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勞動模範。
藝術經歷
1959年入北京戲曲學校,師從孫甫亭、孫振泉等,196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分入北京京劇院。1981年拜李金泉、何盛清為師。畢業後在名師指導下技藝日漸完美,在塑造的眾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充分展示了她精於創造角色的才華和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程式的限定。 她在業餘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普及京劇的事業中,是北京市振興京昆協會理事,“京劇之旅演講團”成員,多次到大專院校講課。她從事普及少兒京劇工作已有十餘個年頭,經她培養過的孩子成績突出,多數獲獎。

王晶華

王晶華,中國京劇院老旦演員,生於1939年,祖籍遼寧丹東。1947年入劉兆琪私人科班永風社學藝,1950年永風社改名為瀋陽東北戲曲學校,先後從師靳斌桐、陳雨斌、關盛明等。1955年入北京中國戲曲學校,先後從師時青山、徐少琪、孫甫亭李金泉王玉敏等,後又得李多奎教授,技藝精進。此外,她還向邢威明、關盛明等老師學習過老生戲《戰太平》、《文昭關》、《打漁殺家》等,1958年畢業入中國京劇院。王晶華基本功紮實,戲路寬,表演深沉大方。她嗓子寬亮,音色甜美脆爽,善於以唱腔刻畫人物的性格、氣質。
老旦
藝術經歷
20世紀60年代,在藝術影片《楊門女將》中主演佘太君,獲第一屆電影藝術片“百花獎”。20世紀70年代曾在藝術片《紅色娘子軍》中扮演鄭阿婆。1979年10月赴港演出。20世紀80年代後,在中國京劇院四團、三團任主演。在新編古裝戲《四郎探母》、《強項令》、《佘太君抗婚》、《金龜傳奇》、《錦車使節》中均有上乘表演和突出創新。

傳承發展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為主,縱觀舞台上扮演過的劇目,屬於老旦站“中間兒”的只有十幾齣折子戲或中型戲,在客觀上局限了這一行當的開拓與發展,又由於歷史因素,清光緒之前,老旦多由戲班中的老生行當兼演,即使是專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員扮演,而且在表演上重於唱功,不甚重視身段表情,這造成了這一行當演唱蒼勁、硬朗的表演風格。龔雲甫在開拓老旦行當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富於創新,不但根據老年婦女的情感設計身段,更大膽吸收青衣唱腔,使老旦唱腔剛健婀娜,也改變了老旦在戲班中一直居配演行當的地位。李多奎先生重視唱腔韻味,以蒼邁清越,韻味濃郁,感情醇厚的演唱特點,創立了民眾喜愛的李派唱腔,發展了老旦的演唱藝術。李金泉先生他既繼承了龔(雲甫)派和李(多奎)派聲調高亢蒼勁、噴口有力旋律豐富優美的特點,並結合時代的需要,他在廣泛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創立了老旦唱腔因戲創腔,以腔唱情重視婦女形象和心理刻畫的新李派老旦。作為老旦演員,既是擅演傳統劇目,又能不斷創演本行新戲,既拓寬了老旦戲的內容,也加強了老旦行當的表演能力。如他的代表作《罷宴》、《李逵探母》以及從50年代開始的現代戲的創作等,對於建國以來的京劇老旦藝術的革新家和表演藝術家。建國以後京劇界湧現出一批很出色的女老旦演員,由女性扮演老年婦女有得天獨厚的先天之利,她們為老旦行當的開拓做出了新的貢獻。
李派講究聲似和形似,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去塑造人物形象和音樂形象袁慧琴在二十多年的從藝歷程中扮演過十多個角色,她們當中有傳統戲人物,如佘太君、康氏、李逵母、岳母、李後等,也有現代戲《紅燈記》的李奶奶,《北國紅菇娘》中的朝鮮族女戰士安順福;更有新編歷史劇中像蕭太后慈禧這樣的角色.《釣金龜》、《李逵探母》、《岳母刺字》、《赤桑鎮》、《四郎探母》等劇目是袁慧琴的啟蒙戲,這些戲以唱工為主,她在演唱時要唱出傳統戲的風韻美,即吐字清楚、噴口有力、行腔流暢、韻味醇厚、中氣尤其要充沛,唱起來要有穿雲貫石的力度和氣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