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校

中國戲曲學校

中國戲曲學校,是在田漢組建的“四維兒童戲劇學校”三分校的基礎上建成的,北京解放初期曾暫名為“軍管會北平平劇實驗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戲曲學校
  • 外文名: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 簡稱:國戲(NACTA)
  • 校訓:德藝雙馨,繼往開來
  • 創辦時間:1949年10月2日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田漢
  • 知名校友劉秀榮孟廣祿于魁智
  • 所屬地區:北京
  • 主要院系:京劇系、表演系、音樂系等
  • 主要獎項:全國優秀劇目獎、國際戲劇協會(ITI)音樂戲劇獎等獎項
學校簡介,第一批戲校學生,北京,上海,瀋陽,其他,歷史發展,招生與培養,

學校簡介

,中華全國戲曲改革委員會成立,10月下旬更名為文化部戲曲改進局,田漢任局長,並提出將四維三分校歸屬戲曲改進局的建議,後報請周恩來總理和周揚部長批准。1950年1月28日,戲校被命名為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局長田漢兼任校長,並委派史若虛為教務長,李紫貴為教務主任,曹慕髡、徐特等人均參加了戲校的建設工作,校址暫設東城區北池子草垛胡同。為提高學生技藝,田漢親自登門延聘梨園耆宿王瑤卿、蕭長華王鳳卿尚和玉馬德成張德俊、譚小培、金仲仁、鮑吉祥等來校執教,這“九大教授”曾合影留念。1950年5月遷至西城區趙登禹路新校址(今中國評劇院)。1951年4 月,戲曲實驗學校劃歸中國戲曲研究院,王瑤卿任第二任校長。
中國戲曲學校

第一批戲校學生

1950年8月,由王瑤卿、蕭長華、梅蘭芳等在北京、周信芳等在上海、李綸等在瀋陽、趙雅楓在武漢分別成立了招生委員會。於北京、上海、瀋陽、武漢的兩千多名考生中擇優錄取了80餘名新生,是新中國成立後招收的第一批戲校學生,學制為八年。

北京

北京計50名:李佩軍、李文華、蕭潤增曲素英、劉士庠(翔)、田文善、趙德芝、朱澄澤、孫洪勛、王瑞安、司驊、宋德揚、俞大陸、王望蜀、王道津、周長芸、李玉坤何冠奇、傅秀芳、孫敬民、吳鈺璋、張玉琴、楊錫嘏、陳雙義、郭自勤、劉滬生、汪芝琳(後易名汪悅春)、李樹芳、逮興才、李紫(子)慶、張宏逵、蔣厚理、金立水、曹佛生、劉芳、白樹銘、王幼蓉(後易名顧凱莉)、張正蘇、貫金城(為插班生)、高驪、顧久仁、王夢雲、張淑琴、殷妙文、曹毅琳、李文敏、王代成、王福民、郝德耀、韓培蔭。其中張正蘇、張淑琴、李文敏(後到北京戲校)等未入校,補人備取生楊秋玲、李鑄、佟熙英、唐寶善。同時另招收研究生5名,李開屏、徐永章、馬牧野、王世榮、吳潤清(未報到)。

上海

上海9名:沈蕙萱、陳國卿、陳國為、陳宜玲、梁幼蓮、施雪懷、張玫麗、詹文輝、魏克虞(為插班生)。另招研究生2名:錢浩梁(原上海戲劇學校錢正倫,後曾名浩亮)、姜中揚。

瀋陽

瀋陽5名:王麗艷、王駒良、單體明、畢英琦、楊燕東,另招收研究生2名:田中玉、栗秀梅。 武漢10名:馬名駿、馬名群、孫定薇、許澍豐、陳漢生、武春生、塗沛、趙壽延、夏全蒂、謝宗俊。

其他

在戲校正式招生前,即有先行人校的,其中有王榮增(原在“榮春社”)、李可、蘇移、蘇稚、金桐、趙仲茹、趙慧笙、楊淑琴、徐若英等。
首屆學生中,除以原四維戲校為基礎的學生外,還有原“泳風社”和東北戲校併入的學生及後增加的插班生,他們是王晶華、王仲偉、王威良、王竹銘、王荃、孔昭、孔雁、劉亮、劉剛、劉習中、劉匡捷、孫紹恩、曲穎敘(後易名曲泳春》、宋麗芬、畢秀榮、楊韻青、李嘉林、李明德、張志翔、金煜輝、林萍、奎福生(後易名奎生)、奎福才、趙德貴、梅伯寒、葉慶榮、劉淑文、孫岳、李靜媛、吳春奎(原在“鳴春社”後易名劉洵)、謝超文(原在“鳴春社”)、徐再蓉、郭佩君、蔡淑卿、魏克虞、鄭蘭茹、張曼玲、貫金城(原在“榮春社”名貫喜琴,後易名貫涌)等,均於1956年與原四維學生同期畢業。

歷史發展

1952年11月更名為“北京戲曲實驗學校”。1954年5月中旬歸屬文化部,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55年遷至宜武區里仁街新建校園,晏涌任第三任校長。1958年蕭長華任第四任校長。
1978年10月,改為大專學制,更名為“中國戲曲學院”,史若虛任院長。1983年王榮增任第二任院長,1986年俞琳任第三任院長,1991年朱文相任第四任院長,1997年周育德任第五任院長。
中國戲曲學院於1985年增設附屬中學,副院長貫涌兼第一任附中校長,1996年武春生任第二任校長,1997年陳國卿任第三任校長, 1998年張逸娟任第四任校長。

招生與培養

中國戲校面向全國招生,延聘大批戲曲名家來校執教。教學嚴謹,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數十年來因材施教,培養出戲曲表演、導演、編劇、音樂、舞台美術、研究、管理人材數千名,可謂桃李滿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