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藝術特色
  • 藝術風格:雄渾、曠達、豪放等
  • 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
  • 結構形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先總後分等
  • 修辭手法:對偶 比喻 擬人等
  • 寫作技巧:賦比興、襯托、對比等
基本信息,表達方式:,結構形式:,修辭手法:,寫作技巧:,藝術風格,表現手法,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表現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說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發情感的種種手法等,儘量抓到得分點。

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分後總 先景後情 卒章顯志,過渡、做鋪墊、埋伏筆等。

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 擬人 反問 設問 借代 誇張 排比 反覆 象徵 寄託等,

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鬱、悲慨、婉約
表達方式
關於表達方式:
①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
③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並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
綜合起來,“表達方式”應當為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 議論 敘議結合 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欲揚先抑等,數量不限

詳細解釋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表達文章的內容。
表達技巧主要包括:①表達方式;②表現手法;③選材剪材;④行文的結構;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
表達技巧也可以分為一般技巧和辨證技巧兩大類。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為:比興(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對比、映襯(分為正襯和反襯)、懸念(包括設懸和釋懸兩方面)、巧合(巧合的關鍵是一個“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穎別致,方見其“巧”。)、象徵(由象徵體和象徵義兩個要素構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意識流與拼貼畫。
辨證技巧又可以分為:虛與實(實就是實寫,虛就是虛寫。)、疏與密(疏就是略寫,密就是詳寫。)曲與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動與靜(有以動寫靜和以靜寫動兩種主要方式。)、除此以外,辨證技巧還有“抑與揚、張與弛、隱與顯、少與多、莊與諧、斷與續”等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藝術手法: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直抒胸臆
一、荷(蓮):愛情(蓮、憐諧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徵,美麗,文采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這就是“鄴水朱華”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約的筆下帶有一種向上的勁道。老實說,我本不喜歡“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把花弄得殺氣騰騰的詩。不過這氣質在蓮的身上竟帶出一種裊娜來。所以,荷還有文采的意象。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還生渺渺愁。
露洗玉盤金殿冷,風吹羅帶錦城秋。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
荷也應是豐滿的花,卻比牡丹清麗些。這是一種優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藥用價值。難怪屈原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了,它的確受得起眾人的喜愛。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這是讚美荷最正宗的語言,詞微而意遠,時品時新。
二、蘭:隱士、賢德、美
陶淵明《幽蘭》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蘭的馥郁香氣使詩人更加心向田園。蘭也因而有了灑脫之意。
劉伯溫《蘭花》
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
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裊裊獨立眾所非。
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
明薛網 《蘭花》
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蘭的真正價值在其幽,在其“無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純真、高潔、哀傷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雪的寒冷總能讓人產生恰到好處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隱士的意象。高潔而略帶點寂寞的雪,就猶如大師的胸懷,讓天地為之一亮,又一肅。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時候,心中總會有點薄薄的淒涼,或者說,是惆悵。這時雪的輕舞飛揚,怎能不讓人想起與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讓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詠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
呼兒試輕掃,留伴小窗明。
孩提時的歡樂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幸福。雪的輕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園詩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貢獻,它會讓人想起,曾經嘗過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節氣、壯志凌雲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鄭板橋
“低首虛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狀態,又指人的內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虛心”二者異質而結構相對應。
唐·杜牧
數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
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
漸籠當檻日,欲得八簾雲。
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竹、竹。
森寒,潔綠。
湘江邊,渭水曲。
帷幔翠錦,戈矛蒼玉。
虛心異草木,勁節逾凡木。
化龍杖入仙陂,呼鳳律鳴神谷。
月娥巾披淨冉冉,風女聲笙竽肅肅。
林間飲酒碎影搖金,石上圍棋清陰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但尋松菊
若檀欒之操則無敵於君,圖瀟灑之姿亦莫賢於仆。
中國的托物言志詩發展到極端時,只有兩種情況:退隱、入世。竹兼具這兩種氣質。我們用時只需選擇一下材料即可。其實我很贊成東坡的“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認為竹“腹內空空”,所以我們要根據寫作需要對其褒貶 。當然,私下裡要有自己的意見。
五、雨:喜慶、傷心、哀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唐·戴叔倫《蘭溪棹歌
客心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南北朝·何遜《相送》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唐·白居易《長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過是景物罷了,將其分類的,是人的心。樂景可以寫哀,哀景也可以寫樂,甚至會“倍增其哀樂”。人心才是分類的依據。
一、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注釋: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注釋: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懷,思緒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背景闊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渾,是千古傳誦的佳句。它沒有一個華麗的字眼,卻自然天成。當我們望見一輪明月從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時,這樣的詩句就會脫口而出,帶我們進入一個靜美的境界。也許,這就是名詩名作那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之所在吧。詩人將思念遠人的相思之情寓托於月光,月光脈脈無語卻善解人意,牽人相思又給人撫慰。它把自己的光輝溫柔而均勻地灑向天涯海角的每一處,讓人在心中祈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歷來備受人們推崇,經久不衰,成為寫月的千古絕唱。據《唐詩選注》解釋:露無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適逢白露節,故曰,露從今夜白。月無處不明,但心在故鄉,故曰,月是故鄉明。兩句詩情景交融,讀來歷歷在目。從結構上,這兩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頓挫抑揚極富音韻美。即使到了現在,還常常可以聽到人們發“月是故鄉明”之感慨。
二、(七)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1.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2. 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
3. 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4. 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5. 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三、高樓——登高懷遠,思念遠方之人
1.李白《菩薩蠻》“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2.溫庭筠《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3.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4.范仲淹《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5.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憑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歐陽修《蝶戀花》“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1.梧桐:梧桐是淒涼、悽苦、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3.(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訊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4.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悽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5.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