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黍定黃鐘

羊頭山黍定黃鐘

羊頭山黍定黃鐘,指的是山西沁源和沁縣之交界地區所產的黍谷。在遙遠的古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依羊頭山黍谷為基準單位,奇蹟般地開創了文化領域的音律和計量單位度量衡,為民族文化譜寫出光輝燦爛的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頭山黍定黃鐘
  • 地點:谷遠、銅鞮二縣界山所產的黍谷
  • 文獻:《漢書
  • 套用:古代社會朝野累黍定黃鐘、度律歷
羊頭山黍定黃鐘,簡介,來源,十二律的主要內涵,羊頭山黍與度量衡,歷史淵源,

羊頭山黍定黃鐘

簡介

羊頭山載籍史冊首推《漢書》,據“羊頭山世靡,沁水所出”的記載,羊頭山在上黨郡谷遠縣,為沁水、漳水之源頭所在。谷遠縣(現沁源縣)、銅鞮縣(現沁縣)。在隋代之前,凡稱上黨羊頭山,一概是指現二沁(沁源沁縣)之界山,這是史學領域長期約定俗成的地理名稱。故《隋書·律歷》有“今以上黨羊頭山黍,依《漢書·律歷志》度之”的記載。可見,在隋代之前,用羊頭山黍度律歷,也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上黨羊頭山黍就長期成為古代社會朝野累黍定黃鐘、度律歷的傳統依據。
羊頭山黍定黃鐘

來源

隨著歷史沿革的變化,上黨羊頭山的從屬地位,也依區劃變更而有所更改。北魏時,谷遠、銅鞮二縣隸屬義寧郡,使北魏上黨郡失去了羊頭山這一傳統地名,當然也失去了羊頭山黍度律歷定黃鐘的傳統文化優勢。出於人們對傳統文化優勢消失的懷念之情,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長子一帶鄉民,就在潞、澤兩郡的交界處,即現高平長子、長治三縣市交界處,有炎帝文化遺蹟的山頂上,以巨石雕刻一羊。至此之後,就有了以石雕羊為依託而稱道的羊頭山(據200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侯興福、郭生閎《文明之光》第33頁),以巨石雕羊的羊頭山載入典籍,則是唐宋以後的事情。
難怪明朝朱載堉在其名著《羊頭山新記》中說道,“按諸志凡羊頭山,以形命名,隨處有之。在冀州之域有三:
其一即此山(指高平長子長治交界處)
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見《一統志》)
其一在古谷遠縣(指現二沁界山)。
朱載堉所說的這三處羊頭山,有兩處屬太岳山體系。
唐宋之後,稱高平長子長治交界處之山為羊頭山,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惜北魏之後,以巨石雕羊而名的羊頭山,與遠古時代依炎帝故里,以羊為頭的姜姓民族族居地而名的羊頭山,不僅其文化含量有很大區別,而且,據史載,兩處不同地域自然地理條件不同,所產之黍定黃鐘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十二律的主要內涵

按照《漢書》等典籍記載,十二律可分為六律六呂,單為律,雙為呂。十二律制就是將一個八度音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簡稱為律呂。律呂一詞有時可作音樂的代名詞。律呂之音高低,是由不同長度的竹管決定的,竹管不同長度的製作,是依十二律制中第一律黃鐘的長度,用“三分損益法”一一計算出來的。所以,《漢書》說:“五聲之本,生於黃鐘之律。”
古人是如何依黃鐘之長度制定律呂的呢?《漢書·律歷志》載“以子谷櫃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也”“以上黨羊頭山黍度之為尺,以定黃鐘”。是說用羊頭山產的黑色糜子(指不粘者)中等顆粒者,橫排90粒,其長度為9寸。9寸長的竹管(孔徑3分)吹出來的聲音就是黃鐘之音。相當於簡譜“1”(dao),黃鐘的低音調相當於C調。按照古人所說的三分損益法,依黃鐘9寸之長度,可計算出十二律六律六呂之分別長度。
古人還將十二律分別對應一年的12個月份,配以單月的稱作律;配以雙月的稱作呂。一律黃鐘,二呂大呂……古往今來,人們就用黃鐘大呂作為六律六呂的代名詞,有時也作為樂音文化的代稱。
古人用十二律名稱分別解釋十二個月份,用黃鐘之長定度量衡,在遙遠的古代,這倒不失是一件有理有據較為嚴謹的國策

羊頭山黍與度量衡

度量衡和音律一樣,據說在黃帝時期已有《調律歷》之典,在堯舜禹的傳說時代律歷之策已成為當政者之重務之一。《尚書·舜典》有“同律度量衡”的記載。當時是依什麼標準來確定十二律和度量衡?今天已不能找到準確答案,尤其是在禮崩樂壞東周戰國時期,各國的樂律和度量衡是極不統一的,今天來尋找當時的依據,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到了漢代,制定樂律和度量衡的依據,是有籍可循的。《漢書》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禾巨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分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計算黃鐘長度的方法,以羊頭山黑色子的中等顆粒為最小單位,橫排一粒為一分,10粒為一,100粒為一(縱黍81粒為一),1000粒為一,10000粒為一。把這個長度刻在銅板或竹板上,就是度的基本工具。這即是產生“度”的基本方法。
律呂度量衡的產生,皆以羊頭山黍谷為基準單位,羊頭山黍在歷史文化領域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大千世界,萬物遍生。為何要依區區上黨羊頭山一隅之黍累律定黃鐘呢?拂去千年封塵,羊頭山黍定黃鐘這一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之瑰寶,將以其特有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歷史淵源

有史記載,“羊頭山黍定黃鐘”,沁縣的小米,在漢代就作為國家制定度量衡器和樂律的標準,北緯36.5度,被專家稱為農業生產黃金緯度,加上海拔1000米左右的丘陵地貌,農作物品質大大地優於其他地區。這是沁縣堅定發展有機農業的物質基礎和現實條件。沁縣在近兩年內,有近30多個品種獲得有機認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