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北魏時期)

汾州(北魏時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汾州是北魏太和年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477年至499年的年號)設立的,在今山西隰縣。以後汾州遷置於太原盆地南部的隰城縣,歷時近千年,成為這一地區正式的地名,經歷近千年,是古代山西中部重要的行政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州
  • 行政區類別:州
  • 所屬地區山西
  • 下轄地區介休縣、永安平遙縣,綿上縣
  • 政府駐地:西河縣(山西汾陽市)
  • 地理位置:山西太原盆地南部
  • 面積:6000平方公里左右
歷史演變,圖志記載,

歷史演變

金朝汾州金朝汾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汾州治遷隰城縣,今山西汾陽市治,北齊時改曰南朔州,北周改稱介州,隋朝時為西河郡,包括隰城縣介休縣、永安平遙縣,綿上縣。
隋義寧初(617年到618年),依舊領四縣:隰城縣介休縣孝義縣平遙縣。617年,割介休縣、平遙縣屬介休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620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文水縣來屬。這一時期,汾州發生多次戰事,李淵父子南下長安時,先取西河郡,得到汾州父老支持,後來劉武周占領山西,浩州仍在唐政府控制之下,嚴重威脅劉武周后方為唐政府重新奪取河東創造了有利條件。貞觀元年(627年),省介州,以介休縣、平遙縣屬汾州。文水縣還屬并州。貞觀十七年(643年),以廢呂州靈石縣來屬。天寶元年(642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汾州,改曰西河郡,宋曰汾州西河郡,金元皆曰汾州,與石州,隰州,沁州,太原府,平陽府相接。1263年,隰州溫泉縣大半省入孝義縣,從此汾州西界向西擴展到黃雲山(今中陽縣與交口縣界山上頂山),但同時隸屬於汾州的靈石縣被劃入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西河縣置汾州(直隸州),兼領平遙介休孝義三縣。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為汾州府,依廓設汾陽縣,即今山西省汾陽市,府屬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駐縣城內除原有的汾州四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平遙縣),還有沁州(含沁源縣,武鄉縣),石州(含寧鄉縣),臨縣,還有平陽府的靈石縣。
明朝時,汾州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重新升為直隸州,這一時期汾州城內有兩座郡王府,一曰慶成王府,一曰永和王府。慶成王府在太和橋街之北,即今山西汾陽監獄行政區位置;永和王府在西府街中段道北,即今汾陽市外貿公司位置。第一代慶成王叫朱濟炫、永和王叫朱濟火良,是晉恭王的
四子和六子。晉恭王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 親王府設在太原。作為孫子輩的慶成王與永和王,他們同時把郡王府築在汾州城內,可見汾 州當時在三晉大地的名望之高。兩座王府從永樂十二年起,到崇禎十七年明亡,兩家的世系傳了十一、二代。一代代的王爺,及他們的子子孫孫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們,在繁華的古汾州城內,享榮華,受富貴.注:圖片為明清時期汾州府城牆,現已毀。
元朝汾州元朝汾州

圖志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汾州,西河。望。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鄉一百一十四。元和戶八千三百四。鄉一百一十八。
《禹貢》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後屬魏,謂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吳起為西河守,皆謂此也。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領縣三十六,理富昌縣是也。後漢徙理離石,即今石州離石縣也。獻帝荒廢,魏黃初二年,乃後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晉惠帝時,為劉元海所攻破,郡遂廢。後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復後於茲氏舊城置西河郡,屬吐京鎮。按吐京鎮,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樓縣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西河郡仍屬焉。明帝時為胡賊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陽界,高齊又後於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廢南朔州,宣帝後於此置汾州。隋大業三年廢汾州,還後於隰城縣置西河郡,皇明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為汾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三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東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鬚席,石膏。賦:布,麻,菽,粟。
管縣五:西河,孝義,介休,靈石,平遙。
西河縣,望,郭下。開元戶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五。鄉二十五。本漢茲氏縣也,曹魏後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縣為隰城縣,上元元年改為西河縣。今城內有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缺。
隋朝西河郡隋朝西河郡
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隱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餘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
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多蒲魚之利。
八門城,在縣北十五里。劉元海遣將喬嵩攻西河,築營自固,營有八門,因名。
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孝義縣,緊。西北至州三十五里。開元戶一萬六百八十五。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後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後於今靈石縣界三十里置永安縣,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名焉。
勝水,在縣南一里。
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築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http://城。
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
段乾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汾州胡同汾州胡同
介休縣,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三。鄉二十二。
本秦、漢之舊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賊所破,至孝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其介休縣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為介休縣。義寧元年後於縣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廢介州,以縣屬汾州。
介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縣西十二里。
汾水,在縣北十二里。
鄔城泊,在縣東北二十六里。《周禮》“并州之藪曰昭餘祁”,即鄔城泊也。
郭林宗墳,在縣東三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詔特留。
靈石縣,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開元戶三千七百三十一。鄉八。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開道得瑞石,遂後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縣東四十二里。
汾河,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
賈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義師次後於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此堡,有霍山神見靈,事已具後於霍邑縣敘事。
唐朝汾州唐朝汾州
平遙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開元戶一萬八千九百七。鄉三十八。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後漢隸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後於介休縣置介休郡,以平遙縣屬焉。武德元年,後於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屬汾州。
麓台山,在縣東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城,在縣東七里。漢京陵縣,晉九原地也,《禮記》注云“九原,晉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後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