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唐代羅隱所寫古詩)

《西施》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詠史詩一反“紅顏禍水”之說,指出家國興亡自有其規律,與某個小女子並不相干;同時暗示帝王應負亡國之責,不能諉過於人。這首詩筆意委婉,觀點鮮明;假設推論,邏輯嚴謹;口語行文,力透紙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施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羅隱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施:春秋末越國美女。越王勾踐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以亂其政。吳王惑於西施,終至亡國。
⑵傾:傾覆,滅亡。

白話譯文

國家的興亡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吳國人何苦要怨恨西施。
如果西施能使吳國滅亡,那越國的滅亡又是誰的原因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女人禍水”論,是封建衛道士為禍國殃民的最高統治者開脫罪責,而嫁禍於無辜女性的謬論。歷來以西施作為題材的詩文,常把吳國滅亡歸咎於她,將她作為替罪羊。羅隱這首詩,是與前人唱反調的翻案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羅隱的詠史詩個性獨特,它們極具史識,以古諷今,意在言外,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絕非就史論史而缺乏興寄之作可比。《西施》一詩就是如此。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名家點評

宋·王楙《野客叢書》:唐人詩句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隱為多……羅隱詩,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今人多引此語,往往不知誰作。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唐末文學家。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廬)人。本名橫,以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啟中,入鎮海節度使錢鏐幕,後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其詩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清人輯有《羅昭諫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