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劃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參加者,滑鐵盧戰役,會議仲裁原則,正統原則,補償原則,勢力均衡原則,圍堵法國原則,與會國目標,會議安排,前途問題,奧地利,德意志,普魯士,俄羅斯,英國,荷蘭,瑞士,義大利,瑞典,伊比利亞半島,其他決議,神聖同盟,和約,評論及影響,

基本介紹

雖然拿破崙在會議期間重回法國但會議還是繼續進行。會議決議於滑鐵盧戰役前九天被簽署。技術上來說,維也納會議實際上從未召開,因為實際上沒有召開過任何真正的大會,所有討論都是在各個列強之間的非正式會晤中進行的。
維也納會議維也納會議
會議討論了整個歐洲在拿破崙戰爭後的形勢問題。唯一沒有討論的是與法國的和平問題,這個問題在會議召開前數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經在法國和反法同盟的《第一次巴黎和約》(即《法、奧、俄、英和普和平條約》)中簽署了。

參加者

會上英國的代表一開始是外交大臣卡斯爾雷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1815年2月後是威靈頓公爵,最後一周中威靈頓離開去與拿破崙作戰,則又回歸卡斯爾雷代表。奧地利的代表是其外相梅特涅(Metternich)和他的副外相威森貝格伯爵。普魯士的代表是首相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親王以及外交家和學者威廉·馮·洪堡。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是塔列朗(Talleyrand)。俄羅斯的代表名義上是其外長卡爾·內色羅德,但實際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本人大多數時間在場。一開始四個戰勝國打算不讓法國參加他們的內部交涉,但塔列朗很巧妙地在會議的第一個星期將自己插入了他們的內部交談。
維也納會議維也納會議
會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這五個列強之間解決的。在一些問題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的代表參加,在德國問題中漢諾瓦巴伐利亞符騰堡的代表參加。由於大多數代表在大多數時間裡無所事事,會議的東道主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於是舉辦了許多娛樂活動來消遣這些代表。因此德利涅親王說:“大會不行動,大會在跳舞。”(leCong rèsnemar chepas;ildanse.)

滑鐵盧戰役

1815年3月,會議因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而中斷。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復辟的百日王朝期間,維也納的代表們等待著戰爭的結果。
3月13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前六天,維也納會議將拿破崙定義為歹徒。四天后英、俄、奧、普四國聯盟組織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來結束拿破崙的統治。
拿破崙一開始試圖與盟軍中的一方或對方談判讓他們不要入侵法國,但這個談判失敗後他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在於在盟軍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前首先攻擊盟軍。假如他能夠在援軍到達前消滅位於比利時的盟軍的話,他也許可以將英國逐出歐洲大陸,然後擊敗普魯士。他過去已經多次成功地使用過這個戰略了。
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粉碎了拿破崙的希望。獲勝的盟軍一直追擊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復辟。拿破崙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上。

會議仲裁原則

正統原則

承認1789年前法國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統王朝,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政治制度及所屬領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崙推翻,可由其兄弟或親屬代替為世襲君主、於是路易十八在法國、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奧倫治王室在荷蘭、斐迪南一世兩西西里王國教皇教皇國皆恢復統治。

補償原則

重整版圖的過程中失去領土的國家及在對拿破崙力戰有功的國家均給予補償。

勢力均衡原則

確保在重整歐洲版圖的過程中,無一國家可取絕對的優勢以如拿破崙般主宰歐洲。

圍堵法國原則

增強法國周邊國家的力量,以圍堵法國,以防其擴張。
上述後三個原則皆是領土分配的準則,而會議的領土決定很多都是此三項原則所綜合產生的,而無法簡單歸納為某單一原則下的產物。

與會國目標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目標在維也納會議取得最大利益,他決心奪取波蘭,進軍西歐,像拿破崙那樣,成為歐洲的新霸主。
英國則決心阻止任何一國,不論是法國抑或俄羅斯在歐陸建立霸權,並著力保持海上霸權、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運利益。
與此同時,奧地利不欲俄干預中歐事務,故反對亞歷山大一世對波蘭的領土要求,並因要應付普魯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區的領導地位的野心,亦須著手鞏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除了利益衝突外,在對革命的態度上各列強亦有分歧,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三國決心壓抑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的發展,但英國卻無意讓上述三強借干預他國之革命來擴張勢力。而法國的塔列朗則在會議中希望借列強之利益矛盾及對革命見解之不同,從中維護法國在歐洲的地位,以免列強一致對法國的懲罰。

會議安排

前途問題

在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是波蘭及薩克森王國前途所屬問題。俄羅斯和普魯士建議將此前被俄、普、奧瓜分的波蘭的大部分地區讓出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而授予亞歷山大一世則同時成為俄羅斯皇帝與波蘭國王。作為補償普魯士在波蘭的損失,俄普兩國希望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他們認為,薩克森國王沒有及時參加反拿破崙的聯盟,且是最後一個捨棄法國的國家,因此他的王國不配繼續存在。
但是奧地利、法國和英國反對這個計畫,因為他們不欲俄普兩國勢力因而上升(波蘭位置平原有利農業發展,薩克森則是德意志地區中工業甚發達的地區)。在塔列朗的安排下,這三個國家於1815年1月3日締結了一個秘密條約。在會議上,三國基於正統原則,他們反對俄普兩國的建議,並警告會基於秘密條約,在必要的情況下聯合作戰來防止俄普計畫的成功。雖然結盟的三個國家還沒有精力進行戰爭,俄羅斯和普魯士還是被這個威脅嚇倒,收回此一領土建議。
最後波蘭的領土由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僅剩下克拉科夫成為一個自由城市(但最後亦在1830年的革命中被俄羅斯占領)。而薩克森問題則以普魯士獲得薩克森40%的地區(後來成為薩克森省),剩下的地區依然交給其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來作解決。

奧地利

取得波蘭人居住的加里西亞
割讓奧屬尼德蘭(即比利時)予荷蘭,成為聯合荷蘭王國。
取得義大利的倫巴底威尼斯

德意志

沒有恢復神聖羅馬帝國,而組成了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任主席,之前三百多個邦國被合併作三十九個邦國。它們分別是:
2 波希米亞王國(奧屬)
7 巴登
8 黑森-卡塞爾
10 霍爾斯坦
11 薩克森-勞恩堡【尼德蘭(荷蘭)】
12 布倫瑞克
15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
16 薩克森-科堡-哥達
17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
18 薩克森-希爾德堡豪森
19 梅克倫堡-史特雷利茨
20 奧爾登堡
21 安哈特-德紹
22 安哈特-貝恩堡
23 安哈特-克滕
24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
25 施瓦茨堡-魯多爾
26 霍亨索倫-黑欣根
28 霍亨索倫-錫洛馬林根
29 瓦爾德克
30 羅伊斯-格賴茨
31 羅伊斯-基拉
32紹姆堡-利珀
33 利珀公國
親王國:
35 漢堡
36 不萊梅
38 洪堡
39 呂貝克

普魯士

取得波蘭人居住的波茲南
取得五分之二薩克森的領土。
取得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及萊茵河地區。
成為德意志邦聯的副主席。

俄羅斯

取得之前由瑞典統治的的芬蘭。
取得大部份的波蘭。

英國

英國取得的多數是海外的貿易及補給據點。
取得西半球的特立尼達島。
取得印度洋的模里西斯錫蘭(今斯里蘭卡)。
取得南非好望角

荷蘭

割讓南非錫蘭(今斯里蘭卡)予英國、取得奧屬尼德蘭(比利時),組成聯合荷蘭王國。

瑞士

取得法國三個州,組成由二十二個州合成的獨立國家。
由列強保證中立。

義大利

倫巴底及威尼斯割讓予奧地利帝國
摩德那、帕爾馬、都斯加尼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的人員統治。
西班牙的波旁王朝於兩西西里王國復辟。
伊曼紐一世復辟並統治皮德蒙及薩丁尼亞,並獲得了熱那亞共和國

瑞典

因失去芬蘭及瑞典屬波美拉尼亞,因而取得挪威作補償。

伊比利亞半島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邊境城市奧利萬擦(Olivenza)被判為葡萄牙領地,但西班牙忽視了這個決定,這個地區繼續受西班牙控制。

其他決議

規定開放國際河流多瑙河給各國,以方便貿易。
通過禁止奴隸販賣,改善人權。

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宗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么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瓦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目前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繫,以及維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係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歐洲協調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其中最主要的會議有四個,分別為1818年的亞琛會議、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1821年的萊柏克會議以及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

和約

1856年2月25日起,克里米亞戰爭交戰國英、法、撒丁、土耳其與俄羅斯以及和議發起者奧地利舉行會議。後因討論黑海海峽問題,又邀請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簽字國之一普魯士參加。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和約規定,歐洲列強正式承認土耳其為“歐洲協調”的一國,並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完整”;俄羅斯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達維亞。放棄對奧斯曼帝國境內(包括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由列強共同保障其利益。
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仍處於土耳其宗主權之下,塞爾維亞自治,但土耳其蘇丹對塞爾維亞的最高權力仍保留;俄羅斯將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收復被英、法聯軍占領的塞瓦斯托波爾及克里米亞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禁止各國軍艦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多瑙河上貿易航行完全自由,對一切國家開放,並由英、俄、法、奧、普、撒丁和土耳其組成“歐洲多瑙河委員會”來保證這一規定的執行。

評論及影響

維也納會議經常受到19世紀和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它忽略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趨勢,低估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對政治和社會保障的要求,間接促成日後歐洲的革命浪潮;並且犧牲許多小國利益以保持大國的勢力均勢及恢復歐洲舊有秩序,而所謂的歐洲協調合作常規架構目的也只是在歐洲大陸建立一個頑固的保守系統。事實上,英國輝格黨反對黨在會議結束時就已經提出了這些批評。維也納會議成為了通過壓制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義和民權來換取和平和穩定的保守系統的一部分。
20世紀內也有許多歷史學家贊成會議中所取得的成就,如對戰敗國的處理手法較寬容、建立歐洲協調的合作常規架構、廢除奴隸買賣、開放國際河流皆對重建和平及歐洲社會之進步有所貢獻,他們認為這個會議的決定使得近一百年(從1818年到1914年)中沒有發生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在這些歷史學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論文的內容就是維也納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