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軍

終軍

終軍(約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漢濟南人。西漢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少好學。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受到漢武帝賞識,封“謁者給事中”,後擢升諫大夫。他曾先後成功出使匈奴南越。戰前“請纓”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出使南越的故事。元鼎五年,年僅二十餘歲的終軍被南越相呂嘉殺害,時人稱為“終童”。據《濟南府志》載,終軍死後歸葬濟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終軍
  • 國籍:中國(西漢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
  • 出生日期:前133年
  • 逝世日期:前112年
  • 職業:政治家、外交家
  • 主要成就請纓報國,北出匈奴,南使南越
  • 代表作品:《終軍書》等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少年英才,北出匈奴,南使南越,漢書記載,人物典故,後人引用,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終軍是西漢的少年外交家、愛國英雄,華夏志士。少年時代刻苦好學,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筆優美聞名於郡中。18歲被舉薦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過函谷關時,守關吏卒交給他一件帛制的“繻”。終軍初不識此為何物,當得知這是一個返回過關的憑證時,慨然擲之於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還。”守關吏卒為之瞠目。到長安後,終軍以上書稱旨官拜謁者給事中,奉命巡視東方郡國。他手持朝廷符節,騎高頭大馬,再過函谷關,守關人員認出此人正是前次棄繻的青年,嘆服其志遠才高。有一次,朝廷需要遣使赴匈奴,終軍上書自薦,博得漢武帝賞識,升他為諫大夫。
終軍
終軍(約公元前133—公元前112年)終軍(約公元前133—公元前112年)
武帝時,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割據政權尚未歸附,他又自請出使南越,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請纓”一詞即典出於此)。至南越後,他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死時年僅20餘歲,世人稱之為“終童”。
終軍死後歸葬何處,史書說法不一。今濟南南部仲宮即終軍出生地。

生平事跡

少年英才

終軍“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18歲選為博士弟子。到長安後,他上書武帝,談自己對治理國家的建議,武帝非常賞識他的文章,拜他為謁者給事中。有一次跟隨武帝到去祭祀五峙,隨從人員捕獲一隻白麟,一角而五蹄;同時又見到一棵奇怪的樹,樹枝旁出,又回合覆蓋於樹上。武帝問群臣出現這兩種異物,是什麼徵兆。終軍回答說,這是國家統一、人民安泰的吉兆,“若此之應,殆將有解編髮,削左衽,襲冠帶,要衣裳,而蒙化者焉。”武帝聽了很高興,“由是改元為元狩。”恰好數月之後,越地及匈奴各王有率眾來歸降的,當時都認為終軍言中了。其實,終軍當時不過借武帝發問,而即興稱頌武帝的功績而已。
終軍支持漢武帝加強和鞏固國家統一、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措施,與破壞這些措施的人作堅決鬥爭。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博士徐偃巡視外地,假借皇帝的命令,讓膠東(今平度一帶)、魯國(今曲阜一帶)煮鹽、冶鐵,這就破壞了國家鹽鐵專賣的政策。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矯制當死,而徐偃卻假借儒家經典《春秋》為自己辯解,一時使張湯無言答對,而武帝正在尊崇儒術,也不能作出決定,便讓終軍來詰問徐偃。終軍指出古今時代不同,政策也有變化,不能用古代的經義來解說現行的政策。並指出,徐偃的行為,破壞了國家鹽鐵專賣的政令,應該按法予以追究治罪。於是,武帝便詔御史大夫,究治徐偃。

北出匈奴

終軍少有大志,決心為統一強大的漢帝國作一番事業。當他從濟南赴長安的途中,進入函谷關時,關吏給他一種繻符,讓他出關時帶來,作為符信。他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他這種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精神,在其幾次出使活動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匈奴是漢北方強敵,有時入侵到長安附近,對漢帝國構成嚴重威脅。漢匈之間,打打和和,不斷有使者來往。一次,漢委派使節去匈奴,終軍自請往使:“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憑辯說利害,使匈奴停止戰爭。武帝聽了他對付匈奴的策略,很高興,擢升他為諫議大夫,並答應了他出使的請求。

南使南越

終軍一生中,最重要的外交活動,是為國請纓,出使南越。南越秦時已置郡,而秦龍川令、真定(今屬河北)人趙陀乘秦末戰亂,自立為王。漢初,趙陀表示臣服;漢也以之比為諸侯國加以對待。而後,由於漢的政策有不當之處,趙陀宣布脫離漢,並自稱皇帝,發兵攻略漢邊地。文帝時,曾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陀去帝號,恢復與漢的關係。武帝為加強與南越的關係,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絕邊患。但在漢與南越關係不太穩定的情況下,出使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為了國家安定、統一,終軍挺身而出,請求擔當這一重任。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請纓”便成為為國勇擔重任的代用語,直至今天仍然沿用,說明終軍請纓報國精神的深遠影響。

漢書記載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複合於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
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后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隆也。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荐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俟賢,縣賞待功,能者進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刑於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夫天命初定,萬事草創,及臻六契約風,九州共貫,必待明聖潤色,祖業傳於無窮。故周至成王,然後制定,而休徵之應見。陛下盛日月之光,垂聖思于勒成,專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官,獻享之精交神,積和之氣塞明,而異獸來獲,宜矣。昔武王中流未濟,白魚入於王舟,俯取以燎,群公鹹曰“休哉!”今郊祀未見於神祇,而獲獸以饋,此天之所以示饗,而上通之符合也。宜因昭時令曰,改定告元,苴白茅於江、淮,發嘉號於營丘,以應緝熙,使著事者有紀焉。
蓋六鶂退飛,逆也;白魚登舟,順也。夫明暗之徵,上亂飛鳥,下動淵魚,各以類推。今野獸並角,明同本也;眾支內附,示無外也。若此之應,殆將有解編髮、削左衽、襲冠帶、要衣裳而蒙化者焉。斯拱而俟之耳!
對奏,上甚異之,由是改元為元狩。後數月,越地及匈奴名王有率眾來降者,時皆以軍言為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俗。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顓之可也。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顓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故《春秋》‘王者無外’。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廢,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又詰偃:“膠東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鹽鐵。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並給二郡邪?將勢宜有餘,而吏不能也?何以言之?偃矯制而鼓鑄者,俗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此言與實反者非?偃已前三奏,無詔,不惟所為不許,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乾名采譽,此明聖所必加誅也。‘枉尺直尋’,孟子稱其不可;今所犯罪重,所就者小,偃自予必死而為之邪?將幸誅不加,欲以采名也?”偃窮詘,服罪當死。軍奏“偃矯制顓行,非奉使體,請下御史征偃即罪。”奏可。上善其詰,有詔示御史大夫。
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軍行郡國,所見便宜以聞。還奏事,上甚說。
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勻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詔問畫吉凶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
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一用漢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撫之。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語在《南越傳》。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人物典故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複合於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后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 ,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荐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竢賢,縣賞待功,能者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形於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終軍街:濟南最古老的石板街終軍街:濟南最古老的石板街

後人引用

著作:主要有《終軍書》等。
後人援引此典故,如
滕王閣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意思是說,自己(王勃)和終軍年齡相同,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漢書·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想讓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說,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到皇宮門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後來用“請纓”指投軍報國。
終賈華年氣不平,官書許讀興縱橫。荷衣便識西華路,至竟蟲魚了一生。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知識青年從軍歌》

個人作品

終軍著述,見於《漢書》本傳的有《白麟奇木對》。《漢書·藝文志》著錄8篇,已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4篇。雖其如此,終軍赤心報國的精神,卻千古為人稱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