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繻

棄繻,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終軍》。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 關中 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棄繻
  • 拼音:qì xū
  • 注音:ㄑㄧˋ ㄒㄩ
  • 解釋:表示決心創立事業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用典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棄繻
拼音:qì xū
注音:ㄑㄧˋ ㄒㄩ
解釋:表示決心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終軍》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軍行郡國,所見便宜以聞。還奏事,上甚說。(三國魏·張晏註:“繻音須。繻,符也。書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詔問畫吉凶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壹用漢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撫之。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語在南越傳。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譯文

終軍,字子云,濟南郡人。年輕時愛好學習,因為善辯博聞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十八歲時,被選舉為博士弟子。選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報到時,太守聽說他才能出眾,就召見了他,認為他很奇異,就和他結為好友。終軍辭別太守赴京,到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看後,認為他的文辭與眾不同,就任命終軍為謁者給事中。……
當初,終軍從濟南赴京城謁見博士時,步行通過函谷關,守關的官吏交給終軍一塊用帛邊製成的符信。終軍問: “用這乾什麼?’官吏回答說:“回來時作路證,經過這裡時用它來合符“。終軍說:“大丈夫西遊,終不須憑它作回來的路證。”扔下帛制的符信走了。終軍被任命為謁者後,奉使巡視郡國,執持符節出函谷關東巡,守關的官吏記得他,說:“這位使者就是以前拋棄帛制符信的儒生。”終軍巡視郡國,遇見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就上書報告朝廷。出使回來以後,向武帝匯報,武帝聽了很高興。時逢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自己請求擔任出使任務,說:“在軍中我連如同踩倒草那樣的功勞都沒有,得以列為宿衛之臣,拿了五年俸祿。邊境上不時有戰亂的警報,我應該披堅甲執銳器,面矢石箭雨,開路前行。可是我不熟悉衝鋒陷陣之事,現在聽說準備派使者出使匈奴,我願意竭盡精神激勵氣勢,輔助賢明的使者,在匈奴單于面前籌劃吉凶。我年紀輕才能低下,辜負所願,不能任官於外而捍衛邊境,不足以獨當一面,私下感到煩悶難禁。”武帝下韶詢問終軍要求出使匈奴籌劃吉凶的內容,武帝認為終軍的回答不同一般,提拔他為諫大夫。南越與漢和親,於是武帝派終軍出使南越,遊說南越王,讓他入京朝見,待遇比照內地的諸侯王。終軍自告奮勇說:“希望陛下給我一條長纓,我一定縛住南越王,把他帶到闕下。”軍就前往南越遊說越王,越王聽了終軍的話,同意率領全部越人內附,歸屬漢朝。武帝非常高興,賜給南越大臣印綬,讓南越王統一使用漢朝的法令制度,來改變越人的風俗習慣,令使者終軍留下來安定撫慰南越。南越相呂嘉不願意歸屬漢朝,發兵攻殺南越王,還把漢朝使者終軍等人全都殺死了。語在《南越傳》。終軍死的時候才二十多歲,所以世人都叫他“終童”。

釋義

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 關中 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同源典故

學終軍 折繻 拋繻入關 棄終繻 棄繻入關 棄繻生 棄關繻 終童 終軍 終軍少 終軍棄繻 識舊吏 關門棄繻

用典示例

唐 王績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 虙子 彈琴邑宰日, 終軍 棄繻英妙時。”
清 吳偉業 《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羣彥會,棄繻誰識少年裝。”
唐 李嘉祐 《送張惟儉秀才入舉》詩:“清秀過 終童 ,攜書訪老翁。”
宋 蘇軾 《元日次韻張子野見和》:“舊交懷 賀老 ,新進謝 終童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