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

紫陽縣

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東為漢濱區嵐皋縣,西為鎮巴縣,南為城口縣萬源市,北為漢陰縣。介於東經108°06—108°43′,北緯32°08—32°49′之間,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

紫陽縣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平叔(號紫陽)得名。紫陽交通便捷,襄渝鐵路、包荗高速穿境而過,先後獲得“硒谷之鄉”、漢江畫廊”、“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歌之鄉”,素有“貢茶之鄉”美譽。

截至2018年,紫陽縣下轄17個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65億元、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億元、增長15.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其中稅收占比達到80.05%,財政預算支出30.37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6億元、增長11.8%;省市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基數後,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4380元和9160元,分別增長8%和9.3%。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增長4.1%、13.3%、8.4%,三次產業結構達到13.5:53.4:33.1。

2019年1月9日,憑藉紫陽民歌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陽縣
  • 外文名稱:Ziy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省安康市
  • 下轄地區:17個鎮
  • 政府駐地:城關鎮紫府路中段
  • 電話區號:0915
  • 郵政區碼:725300
  • 地理位置:陝西省南部
  • 面積:2204平方千米
  • 人口:28.6673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
  • 著名景點擂鼓台、仙人洞、任河漂流、文筆山
  • 火車站紫陽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G
  • 行政區劃代碼:61092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縣委,縣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歷史文化,綜述,器樂曲,紫陽民歌,紫陽社火,民間美術,風景名勝,地方特產,特色小吃,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為古梁州之域。
代屬庸國。
紫陽縣
春秋屬巴。
戰國後期屬楚之漢中郡。戰國末期,秦滅巴、楚,漢水流域俱歸於秦。
秦漢之際,紫陽地屬益州漢中郡西城縣。
曹魏時屬荊州西城郡西城縣;魏文帝改西城為魏興。
西晉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魏興郡改屬梁州。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為了安置巴山一帶流民,晉廷增設晉昌、安康等郡縣。寧都縣治在今紫陽境內白馬石,即酈道元《水經注》所記寧都縣治松溪口。
南北朝時,晉昌、安康等郡先屬南,後歸北。
劉宋時(420年),寧都縣劃歸安康郡轄;並分寧都縣南、西城縣西設廣城縣,隸於魏興郡。縣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為今八廟。
天監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領,梁武帝將梁州遷設西城。魏分安康郡設魏明郡,轄漢陽、寧都2縣,屬新設立的東梁州。西魏大統元年、梁大同元年(535年),梁奪回東梁州。西魏廢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年),西魏大舉伐梁,占領漢水上游之地,尋改東梁州為直州,撤銷廣城、漢陽2縣,併入寧都。
北周時,沿襲西魏建置,在寧都縣治增設安康郡,仍屬直州。
紫陽縣
開皇三年(583年)撤銷安康郡;大業三年(607年)撤銷直州,同時改寧都為安康,改屬金州總管府西城郡。
武德元年(618年)於安康縣兼設西安州,同時分設寧都、廣德2縣;武德二年(619年)改西安州為直州;貞觀元年(627年)撤銷直州及寧都縣,將廣德縣併入安康,屬山南東道金州西城郡。天寶元年(742年)西城郡更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年)又更名漢陰郡,並將安康縣更名漢陰。
五代時(907—960年),今紫陽縣地仍屬漢陰,隸於金州。先後屬後梁、前蜀、後唐、後周、後晉、後漢、後周領有。
北宋時(960—1127年),漢陰縣屬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軍節度;南宋初沿襲北宋建置,建炎四年(1130年)改屬利州路。
元代(1271—1368年),漢陰等縣撤銷,轄地歸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
洪武三年(1370年),分金州地設漢陰等縣;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漢陰,併入石泉縣,後又復設,仍屬金州。正德初,川陝一帶爆發農民起義。明廷於正德五年(1510年)設立紫陽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為縣,割金州西南、漢陰縣東南為其疆域,隸於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名興安州。
清代,紫陽屬陝安道興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安州升為府。
紫陽縣
中華民國初年,紫陽隸於陝西省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直隸於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以後,隸於陝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30日紫陽解放後,屬陝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轄;1950年2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後,5月整編各區,紫陽縣屬安康專區。1969年,專區改稱地區,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地區。2001年1月1日安康地區撤地設市,紫陽縣屬安康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縣下設里,里下設甲。全縣計有5里:鎮江里、任河裡、清水裡、靖寧里、東明里。甲數不詳。
紫陽縣行政區劃紫陽縣行政區劃
清代,紫陽縣設城廂和4鄉,鄉下設鋪或牌。總計34鋪、18牌。清末實行“地方自治”,將全縣劃為5個行政區域。除東、南、西、北4鄉各為一區外,又從東、西、北3鄉中分出中南(前山)、大南(下牌)、中北、雞公灘(下牌)等鋪的5牌設立中區。
民國元年(1912年),全縣總計共5區、44鋪、31牌。從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起,紫陽陸續實行保甲制。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劃為19個鄉。其中林鬧鄉設定不久即併入五馬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縣減為14鄉。民國三十年(1941年)取消聯保建制,並將大盤、朱溪合併為朱盤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又將鐵權、竹溪合併為權竹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撤銷廟目,併入洄道鄉,全縣共11個鄉,下轄102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全縣調整為10鄉、95保、1573甲。
1949年11月30日,紫陽解放後,全縣劃為蒿五、瓦宦、雙河、權河、毛壩等5區,鄉以下仍沿舊制。1950年2—8月,全部改建新制,設7區96鄉;1952年又改為13區、126鄉:區名均以序數為名,1955年底改為地名。1956年2月26日後,又重新劃為9區70鄉,撤銷煥古、瓦房、洞河等3區,併入城關;撤銷麻柳區,併入毛壩;另設城關、洞河、瓦房等3鎮。1958年,全縣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全縣劃分為10個公社、84個管理區 (含10個直屬隊、2街)。1961年改人民公社為區,下設60公社、1鎮(縣轄)。
1984年改公社為鄉,另設瓦房、三台、蒿堰等3鎮(均為區轄)。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紫陽縣下轄17個鎮。紫陽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紫府路中段。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924100000
城關鎮
610924101000
蒿坪鎮
610924102000
漢王鎮
610924103000
煥古鎮
610924104000
向陽鎮
610924105000
洞河鎮
610924106000
洄水鎮
610924108000
雙橋鎮
610924109000
高橋鎮
610924110000
紅椿鎮
610924111000
高灘鎮
610924112000
毛壩鎮
610924113000
瓦廟鎮
610924114000
麻柳鎮
610924115000
雙安鎮
610924116000
東木鎮
610924117000
界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位於陝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東為漢濱區嵐皋縣,西為鎮巴縣,南為四川省城口縣萬源市,北為漢陰縣。介於東經108°06—108°43′,北緯32°08—32°49′之間,南北長97.3千米,東西寬57.4千米,邊界線長365千米,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地圖呈楓葉狀。北距省會西安195千米,東距安康市區50千米。

地形地貌

紫陽縣境內萬山重疊,古有“岩邑”之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構成“三山兩谷一川”的基本輪廓:漢江由西至東橫貫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縱流入漢江,兩條河谷將全縣分割為東南部大巴山區、西南部米倉山區、北部鳳凰山區及其東部的蒿坪河川道。

氣候特徵

紫陽縣因北有秦嶺和鳳凰山兩重山嶺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輸送西南暖氣,故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於山地相對高差大,呈立體氣候特徵。低山河谷地帶全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1127.8毫米,濕潤指數1.94,年平均日照1606.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6%,10℃積溫4669℃,無霜期268天,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中高山區的氣溫、日照和無霜期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1 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與中低山區差異顯著。

資源

水資源

紫陽縣多年平均總水量為162.444億立方米,其中過境客水總量為146.26億立方米,自產水總量為16.18億立方米,過境客水為自產水的9倍。在自產水中,地表水總量為12.97億立方米,地下水為3.21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紫陽縣境內為人們認識的中草藥400餘種。從20世紀60年代起,又陸續從外地引進種植了棗皮黃連獨活白芍等中藥品種,擴大了紫陽縣的藥源。藥用植物的分布規律大致是:花草類多集中於低山區,樹皮果實類多集中於中半山,根莖類多集中於高山。

動物資源

獸類
獼猴、草兔、珀氏長吻松鼠松鼠、普通竹鼠、豪豬、狼、赤狐、豺、黑熊、黃腹鼬黃鼬豬獾、水獺、大靈貓、小靈貓、花面狸、金貓、豹貓、豹、野豬、林麝、小麂、毛冠鹿、羚牛、鬣羚青羊等。
鳥類
大白鷺、豆雁、赤麻鴨環頸雉、石雞、岩鴿、鳶、紅腳隼、畫眉等。

礦產資源

紫陽縣已知礦物40餘種,其中可供開採的20多種,以大理石、板石儲量最豐。
黑色金屬礦:褐鐵礦菱鐵礦、磷鈦磁鐵礦、鈦磁鐵礦赤鐵礦磁鐵礦錳礦釩礦
有色金屬礦:銅礦黃銅礦、銅鉛鋅礦、鉛鋅礦、銅鎳礦、閃鋅礦砂金礦
冶金輔助材料礦:粘土白雲岩
化工原料礦:硫鐵礦磷礦鋁土礦、毒重石礦、重晶石礦
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板石石灰石方解石高嶺土
能源礦:煙煤無煙煤石炭、砂炭。
除上述礦物外,紫陽縣還有、鉬鋁、白鉛、方鉛、自然鉛、雄黃雌黃鋯石滑石石膏白鎢獨居石曲晶石等。

人口

截至2016年末,紫陽縣常住人口28.6673萬人、出生率8.99‰、死亡率6.81‰、自然增長率2.18‰、城鎮化率38.9%。

政治

縣委

書記:趙立根
副書記:陳蓮、陳佳斌
常委:羅雲忠、周富林、周錦政、龔穎、夏志文(掛職)、殷貴軍(掛職)、邵戰國、郭子平、張宗軍、楊利、張雪峰(掛職)

縣政府

縣長:陳蓮
常務副縣長:羅雲忠
副縣長:周錦政、夏志文(掛職)、殷貴軍(掛職)、張雪峰(掛職)、田鑫、蔣學軍、冉遠富、夏學禮(掛職)
(截至2019年4月)

經濟

綜述

2018年,紫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65億元、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億元、增長15.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其中稅收占比達到80.05%,財政預算支出30.37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6億元、增長11.8%;省市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基數後,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4380元和9160元,分別增長8%和9.3%。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增長4.1%、13.3%、8.4%,三次產業結構達到13.5:53.4:33.1。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紫陽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80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5.9%,占全市投資比重9.2%,增速較2015年提升2.4%,高於全市增速1.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80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96.5%,同比增長27.1%;億元以上在建項目19個,完成投資18.10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2.1%,同比增長181.1%。
人民生活
2016年,紫陽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128元,同比2015年增長9.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74元,同比增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9元,同比增長9.2%。2016年紫陽縣紫陽常住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545元,同比增加392元,增長9.4%。2016年紫陽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9641元,同比增加1252元,增長12.4%。

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產值25.3億元,同比增長4.1%,較上年同期增長0.1個百分點;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6億元,同比增長4.1%,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2個百分點。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10.7億元,同比增長4.9%;林業增加值0.4億元,同比增長33.8%;牧業增加值2.5億元,同比增長1.3%;漁業增加值0.47億元,同比下降19.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6億元,同比增長4.3%。
種植業
2018年紫陽縣全年糧食產量10.3萬噸,比2017年增加2434噸,增長2.4%。其中夏糧產量4.3萬噸,秋糧產量6萬噸。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萬畝,比2017年減少2626畝,同比下降0.4%。其中玉米種植面積19.4萬畝,產量31660噸;稻穀種植面積3.1萬畝,產量15385噸;油料種植面積9萬畝,產量10112噸;豆類種植面積6.3萬畝,產量5891噸;馬鈴薯種植面積21.5萬畝,產量38750噸。
2018年,紫陽蔬菜面積、產量總體回升,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為16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5%,產量為24.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
2018年末全縣中草藥材種植面積18.8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4.4%;產量為5857噸,比上年同期增長0.3%。
2018年末,全縣茶葉種植面積23萬畝,同比增長4.6%,今年新增茶園面積1萬畝;茶葉產量達7110噸,同比增長16.2%。
2018年,全縣育種育苗面積0.35萬畝,同比增長75%;造林面積6.3萬畝,同比下降8.8%;零星植樹70萬株,與去年持平。
畜牧業
2018年末,全縣生豬存欄16萬頭,比上年同期下降1.4%;全年累計出欄24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1%。2018年末,全縣牛存欄5869頭,比上年同期下降1.1%;全年累計出欄2050頭,下降0.2%。2018年末,羊存欄7萬隻,比上年同期下降0.9%;全年累計出欄5.8萬隻,比上年同期下降2.2%。2018年末,全縣家禽存欄55.3萬隻,比上年同期下降0.3%;其中蛋雞存欄22.3萬隻,增長0.8%;全年累計家禽出欄66.5萬隻,同比增長5.8%;禽蛋產量4585噸,同比增長0.6%。
2018年,紫陽縣實施茶產業“八大創新”工程,新建無性系茶園1萬畝,茶葉產量增長13.2%、產值增長23.9%,紫陽富硒茶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赴北京、西安、杭州、長春等地組織開展紫陽富硒茶專場宣傳推介16場次,品牌價值達到62.22億元,榮獲全國茶葉百強縣、茶旅融合競爭力十強縣,成為陝南首個省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點。獲評全國魔芋產業重點縣。與中國茶研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被中國農科院確定為全國4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範縣之一。

第二產業

2018年,紫陽縣富硒生態產業園區被確定為省級示範縣域工業集中區,園區發展投資開發公司組建成立,新建標準化廠房3萬平方米,引進企業8戶,3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絞股藍深加工、茯茶提取深加工等項目快速推進,中藥材加工提取、智慧型安防設備、工業機器人和智慧型水壺製造等項目開工建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6%,新增“五上”企業32戶。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紫陽縣規模以上服務業共19家,涉及服務業國民經濟50個行業大類中的9個,營業收入達到1.363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09%。其中規上服務業文化產業收入2893.5萬元,同比增長47.5%,保持了較高增長勢頭。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通過國家績效評價,新建鎮村電商服務點25個,實現電商銷售額2.2億元,榮獲2018年度“網際網路+農業”十大標桿縣域。
商務服務業規上企業3家,全年營業收入1402.3萬元,同比增長31.4%。
居民服務業規上企業2家,全年營業收入2070.5萬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8.88%。
文化藝術業規上企業1家。全年營業收入450萬元,同比增長20.51%。
娛樂業規上企業2家,全年營業收入1139.2萬元,同比增速84.16%。
旅遊業
2018年,紫陽縣創建任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文筆山景區、瓦房會館小鎮、煥古硒茶小鎮、蒿坪富硒康養小鎮加快建設,擂鼓台景區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旅遊綜合收入增長31.8%。

交通運輸

交通

紫陽縣交通條件便利、通訊便捷。襄渝鐵路擁有鐵路運營里程66.76千米,內河航道里程66.4千米。310省道穿境而過。公路通車裡程1500千米,公路通村率達到95%。

運輸

2018年,紫陽縣交通運輸業有8家企業,占全部規上服務業企業數量的42.1%。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469.6萬元,占全部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的40.11%,同比增長8.6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紫陽縣向陽恆大國小、5所幼稚園建設、4所薄弱學校改造、2所高中改造提升項目穩步推進,新招錄教師154人,高考二本以上達線1226人,連續十二年保持增長,紫陽中學榮獲全市高中教育卓越獎,毛壩中學榮獲全市高中教育先進獎。

文化事業

2018年,紫陽縣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山之茶”紫陽民歌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成功舉辦,《紫陽縣誌》(1986-2010年)出版發行,東來書院建成投用,新建基層文化中心38個,新增有線電視戶戶通用戶11160戶,普查並確定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7名,省級文化先進縣通過復驗。

衛生事業

2018年,紫陽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建成鎮衛生院中醫館15個、標準化村衛生室35個,補充衛計專業技術人員47人,新農合參保率99.97%。

勞動就業

2018年,紫陽縣新增城鎮就業2282人,發放創業貸款4080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紫陽縣新建農村幸福院2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個。

環境保護

2018年,紫陽縣3鎮6村鄉村振興試點示範工作啟動實施,青中村入選全省美麗宜居示範村。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中省環保督察反饋的31個問題整改到位,排查整治秦嶺生態環保問題13個,集中整治“大棚房”問題37個,搬遷水源地周邊居民14戶,拆除庫區網箱597口,關停採石場、磚廠12家。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啟動創建,河(湖)長制全面落實,51個村“五邊五治、四化四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驗收達標,“兩鎮一區”污水處理廠、30處農村污水處理站建成投用,治理水土流失110.6平方公里,綠化造林6.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6.2%,漢江水質穩定達標,空氣優良天數349天,超預期目標29天。

歷史文化

綜述

紫陽縣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文化融合性強、包容性大、積澱深厚,形成了以紫陽貢茶、中國名茶之鄉為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國道教南派發祥地仙人洞(真人宮)、擂鼓台、盤龍觀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陽民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文化,以富硒綠色產品為代表的富硒文化;以紫陽蒸盆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三轉彎宴席、民間小吃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芭蕉口安康老地委機關舊址、東城門中原軍區布告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民間社火、跳端公、紫陽道場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芭蕉口顯鐘溝口志留系古生物化石為代表的弓筆石文化;以瓦板岩建材及其雕刻工藝為代表的板石文化;以紫陽風物傳說為代表的故事文化;以剪紙、竹編草編、根雕、土陶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文化;以瓦房店會館群為代表的會館文化;以漢王城、白馬石、東明庵為代表的遺址文化等獨具特色、脈絡清晰的紫陽文化旅遊體系。

器樂曲

紫陽縣民間器樂曲主要有鼓吹樂和打擊樂兩種。
鼓吹樂以嗩吶為主,靠近四川的任河流域為川調派,四川情味濃厚;漢江流域為漢調派,是典型的陝南風味。兩派互相交融,產生了一些同曲異名或異曲同名的曲牌。
曲調的吹奏因時間、場合不同而異,如迎客到,首先吹“大開門”、“小開門”、“銀紐絲”;擺宴時,吹奏“廚調”、“滿堂紅”、“節節高”;迎親、送葬時,吹奏“長路引”、“四六調”等,不容混淆。特別是“翻天空”、“辭朝 ”、“太子游四門”等曲牌,過去被認為是最大的調子,非嗩吶名家不能吹奏,否則,還可能發生糾紛甚至動武。今則無多大忌諱。

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陽民歌已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體裁包括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種。由於積蘊深厚、傳唱廣泛,紫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之鄉”。
鄉民對歌鄉民對歌
紫陽民歌是流傳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的一種具有濃郁陝南地方色彩的民間歌曲。紫陽位於陝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於明清達到鼎盛。
紫陽民歌流傳久遠,其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韻味獨具;其旋律優美婉轉,高腔唱法中游移於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獨特的價值。紫陽民歌的傳承直接依託於各種民俗活動,反映出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紫陽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紫陽民歌對於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紫陽社火

紫陽社火由民間民眾自發組織的一中民歌藝術活動。一般在新春佳節的夜晚舉行。紫陽民歌社火也叫玩燈,它是舞獅子、彩蓮船、龍舞、踩高蹺、地蹦子等各種雜耍藝術形式總稱。分為出燈、玩燈、臥燈和化燈幾個階段。出燈儀式其實是全部節目的預演;玩燈時,按照一定的節目順序依次表演,唱詞多以吉祥語編成的順口溜;每個玩上玩到最後一家時,便臥燈,第二天晚又從這家開始接著表演;化燈是玩燈活動結束時,把用作表演的燈具集中火化,活動結束。

民間美術

刺繡
不晚於明清,且所占比重最大。20世紀70年代前後,本縣時興一種毛線架花,即在布料窗紗上按圖樣挑進彩色毛線,成品常作被搭、茶盤罩之用,此法造型簡潔,手工粗放,易興易傳,流行較廣。
補花
用各色布料剪成圖樣貼在底布上,再經縫綴而成一種裝飾品。
印染
紫陽縣解放前,染坊甚少,品種單調,大量染花織物由家庭婦女自己完成。其主要印染方法屬唐代流傳下來的“絞 纈”法:先在布上用白粉石繪出圖樣,按圖壓上並包緊細繩,投染後拆繩而成。瓦房店金鐘敏的“綁染庫單”,線條清晰,圖案飽滿,花邊處理尤精細巧妙。網狀二方連續紋絲不亂,小菊花辮則利用撮起縫緊的紋路自然形成。
編結
紫陽編結為勾針花邊和絨線編結工藝,圖案多為花卉蟲蝶之類。花樣繁美,既是裝飾品,又有實用價值。20世紀60年代前後,各地還時興用塑膠絲和塑膠軟帶編結各類裝飾品和用具。80年代,又時興勾床褡、茶盤罩、窗簾襯花等。
剪紙
紫陽剪紙分為老派、新派、外來派。
雕塑
紫陽雕塑主要是石雕、竹雕、泥塑、麵塑,玉雕工藝多為外地流入。
除此之外,紫陽縣民間藝術還有鑲拼、燈彩、摺紙、年畫等,但不普遍,且工藝水平不高,摹仿多,突破和創新極少。

風景名勝

紫陽縣
仙人洞
仙人洞真人宮景區位於紫陽縣城南岸,是距縣城最近的旅遊景點。面積320公頃,縱深4千米,景區內植被豐富,氣候宜人,有幾百種亞熱帶植物,是安康地區最大的植物基因庫
仙人洞是道教南派創始人張平叔修煉之處,因張平叔號紫陽,紫陽縣名由此而來。張平叔生活在北宋年間,原是浙江一名縣令,因一句玩笑使其奴坤自盡,悔恨不已,被判充軍,後遇道人點化人道,雲遊至此,見此處山高林密,水流潺潺,實為修煉佳地,遂鑿洞面壁,修煉內丹,著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藝術著作,奠定了南派道教的理論基礎,開現代內功之先河,人稱紫陽真人,正式恢復道教活動經省宗教局批准,修建了真人宮。
紫陽縣
擂鼓台自然風景區
被譽為“陝南小武當”,是陝南著名道教聖地和旅遊風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擂鼓颱風景區北瞰月河川道,南臨漢江谷地,既有峻岭峽谷,又有高山階地,既有尖峭嶙峋的乾仞絕壁,又有姿態萬千的山間溪流。主峰海拔186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山寨28座,山頂有真武上殿,山腰為下殿,中有“關南第一峰”題額。
紫陽縣
任河漂流
漢江最大的支流——任河,谷狹灘險,修建了漂流旅遊項目。
任河漂流從高灘出發順河漂流而下至權河,全程15千米,有大小險灘36個,任河水道水流有急有緩,水勢有驚無險,兩岸群山連綿起伏。

地方特產

紫陽縣
紫陽富硒茶紫陽是中國兩大富硒區之一,這塊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天然含硒。紫陽縣所生產的各種食品不僅天然富硒,而且無公害、無污染。紫陽富硒茶在唐朝曾作為貢茶供宮廷享用。
特定品質:紫陽富硒茶,是出產於中國陝西省南部紫陽縣境內天然富硒區,具有特種保健功效的高級飲品。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科學鑑定的特種保健功效優質綠茶。
紫陽縣
紫陽金錢橘紫陽自古有“橘鄉”之稱。早在唐代,今紫陽海拔450米以下的漢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積柑橘種植,尤以金錢桔最為名貴。金錢桔皮紅似火,瓤嫩肉滿,汁水豐盈,酸甜適度,品味無窮,深受宮廷官吏的喜愛,因此被唐朝列為貢品,仍為陝西桔中珍品,漢王城的皺皮柑由於注重品種改良,科學種植,規模生產,已成為紫陽柑桔又一品牌。

特色小吃

紫陽地處南北分界線上,明、清兩代,曾有湖廣、閩粵移民遷徙於此,生活習俗、飲饌文化相互交流影響,故紫陽的飲食呈南北風味,飲食習俗與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年穀、洋芋、紅苕為主,豆類輔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閩粵的甜膩。傳統小吃以大米、糯米、包穀、豆類為主,如米漿饃、油糍、糍粑、洋糖餃子、豌豆餅、薺面巴、漿巴饃、包穀花糖等,城鎮兼有麻花、油條、花捲、包子、椒鹽餅子、酥炕炕等麵粉製成品。又因出產芝麻,喜食芝麻餅、芝麻糖。豆類食品最多,有豆腐、豆腐腦、豆油皮子、豆腐乾、菜豆腐、豆腐乳(素稱“紅豆腐”或霉豆腐),皮豇豆、豆瓣醬等。而最具有紫陽地方特色的則是除夕夜合家歡聚時方能見到的紫陽傳統大菜——蒸盆子
紫陽縣
油糍:將麵粉、黃豆粉、紫陽豆腐攪拌和勻油炸而成,吃時澆上澱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
漿巴饃:系桐葉包裹包穀漿和新麥面蒸就而成,其味微酥帶甜又有桐葉的清香。
水煎包子:用和好的麵團包裹蘿蔔、粉條、肉丁及各類香料,水蒸油煎而成,外脆內軟,口味獨特。
洋糖餃子:將蒸熟的糍粑在油鍋里微炸,再滾以燕麥、冰糖、花生、核桃摻和而成的拌麵,其色澤金黃透亮,油而不膩。
椒鹽餅子:將塗拌了花椒、鹽、油汁的面塊撮成條狀,左右扭動擠壓成餅,外炕內烤而成,其形整齊圓旋,其味脆麻可口。
酥炕炕:層層塗拌花椒、鹽、油汁,一面撒上芝麻,外炕內烤而成,層層酥脆,層層清香。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