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玦(玉玦)

新石器時代玉玦

玉玦一般指本詞條

新石器時代玉玦是新石器時代的玉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石器時代玉玦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玉器
  • 出土時間:1958年
  • 出土地點:江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
文物鑑賞
新石器時代玉玦屬新石器時代北陰陽營文化。透閃石。圓形,環體上側有缺口。磨製光滑精緻。出土時多置於人骨架的耳際,且缺口向上,成對出現,應是耳環一類的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玉玦
玉有缺則為玦,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 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 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 (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 ,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古玉器名。玉飾的一種。玦通決。形如環而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玉玦:滿者為環,缺者玦。玉玦古時多為王侯佩帶,玦者乃遇滿則缺的意思,王侯佩帶是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滿也不可自以為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