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詩詞名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詩詞名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一個成語,出自李賀的詩《金銅仙人辭漢歌》。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亦有引用此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外文名稱:if Heaven has feelings, Heaven too will become aged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金銅仙人辭漢歌》
  • 文學體裁:古詩
  • 作者:李賀
  • 作者別稱:詩鬼
  • 引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
詞語釋義,語源探究,金銅仙人辭漢歌,譯文,賞析,行路難,名句之外,傳統對句,作者簡介,

詞語釋義

【成語】:天若有情天亦老
【拼音】: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
【解釋】: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會隨著歲月蹉跎而老去的,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
【出處】: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事例】:毛澤東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万俟詠憶秦娥》:“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
宋初石延年(曼卿)贈友聯: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語源探究

金銅仙人辭漢歌

【唐】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譯文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里埋葬的劉郎,好像秋風過客匆匆而逝。
夜裡曾聽到他的神馬嘶鳴,天亮卻杳無蹤跡。
畫欄旁邊棵棵桂樹,依然散發著深秋的香氣。
長安城的三十六宮,如今卻是一片苔蘚碧綠。
魏國官員驅車載運銅人,直向千里外的異地。
剛剛走出長安東門,寒風直射銅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處的漢月,伴隨銅人走出官邸。
懷念起往日的君主,銅人流下如鉛水的淚滴。
枯衰的蘭草為遠客送別,在通向鹹陽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
獨出長安的盤兒,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
眼看著長安漸漸遠去,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在古代就早已聞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
宋初石延年(曼卿)贈友聯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長圓”,一語既出,驚動四座。這件事記載在《蓼花州閒錄》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詩,引喻生長、興衰,石氏用“月如無恨月長圓”作對句,不僅詞性聲律等恰相對仗,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融為一體。
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
悵望浮生急景,淒涼寶瑟餘音。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常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減字木蘭花》 歐陽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宋代身兼豪放婉約兩家之長的大詞人賀鑄賀梅子曾在其代表作之一《行路難/梅花引》引用過。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文化傳承:
1、《金銅仙人辭漢歌》·唐·李賀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2、宋初石延年(曼卿)贈友聯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長圓”,一語剛出,驚動四座。此事記載在《蓼花州閒錄》中。
……………………………………
3、《憶秦娥》·宋·万俟詠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
……………………………………
4、《河滿子》·宋·孫洙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
5、《減字木蘭花》·宋·歐陽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
6、《行路難/梅花引》·宋·賀鑄
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7、《木蘭花 其一 前重陽幾日籬下始見菊放數花嗅香挼慨然有感而作以貽山中二三子》·金末元初·段成己
佳時苦恨歡悰少。鏡里衰顏難再好。試將離恨說渠儂,天若有情天亦老。
……………………………………
8、《蝶戀花》·元好問
過眼風花人自惱。已□尋芳,更約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
9、《壽陽曲·酒可紅雙頰》元初張弘范
酒可紅雙頰,愁能白二毛,對樽前盡可開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
10《朝雲集句詩七言律詩(十首)》·明·孫蕡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此聲腸斷非今日, 風景依稀似去年。
……………………………………
11、《金縷曲 為藏山題畫》清末民國初·沈曾植
絕唱酬希聽。我非魚、子猶非我,會心誰勝。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華萎難認。
……………………………………
12、《玉樓春 其十》·清末民國初·程頌萬
花開未老人年少。頃刻光陰都過了。坐來雖近遠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14、《題沈本千西湖長春圖卷》·近現代·施蟄存
從今不老即年輕,正須妙達南華旨。天若有情天亦老,長春請用無情始。
……………………………………

賞析

據朱自清《李賀年譜》推測這首詩大約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時,詩人“百感交並,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
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亡國之慟。此詩寫作時間距唐王朝的覆滅(907)尚有九十餘年,詩人產生興亡之感的原因,要聯繫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境遇來理解、體味。自從天寶(742-756)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蹶不振。憲宗雖號稱“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此伏彼起,西北邊陲烽火屢驚,國土淪喪,瘡痍滿目,民不聊生。詩人那“唐諸王孫”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詩人的心情很不平靜,急盼著建立功業,重振國威,同時光耀門楣,恢復宗室的地位。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金銅仙人辭漢歌》所抒發的正是這樣一種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詩共十二句,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前四句慨嘆韶華易逝,人生難久。漢武帝當日煉丹求仙,夢想長生不老。結果,還是像秋風中的落葉一般,倏然離去,留下的不過是茂陵荒冢而已。儘管他在世時威風無比,稱得上是一代天驕,可是,“夜聞馬嘶曉天跡”,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長河裡,他不過是偶然一現的泡影而已。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表現了李賀傲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可貴精神。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四句是第一個層次,借金銅仙人的“觀感”慨嘆韶華易逝,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為“客”,表現了李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精神。中四句為第二個層次,用擬人化手法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的酸苦慘淒情態,亡國之痛和移徙之悲躍然紙上。特別是“酸”、“射”兩字,把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義極為豐富。末四句為第三個層次,寫出城後途中的情景。“衰蘭”一語,寫形兼寫情,而以寫情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語,構想奇偉,意境遼遠,感情深沉,司馬光稱為“奇絕無雙”;末聯進一步描述了金銅仙人恨別傷離,不忍離去,而又不能不離去的情懷,感人至深。
“夜聞”句承上啟下,用誇張的手法顯示生命短暫,世事無常。它是上句的補充,使“秋風客”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也為下句展示悲涼幽冷的環境氣氛作了必要的鋪墊。漢武帝在世時,宮殿內外,車馬喧闐。此時物是人非,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飄逸,三十六宮卻早空空如也,慘綠色的苔蘚布滿各處,荒涼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寫是金銅仙人的“觀感”。金銅仙人是漢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圍”(《三輔故事》),異常雄偉。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它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後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習鑿齒《漢晉春秋》說:“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即銅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賀故意去掉史書上“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三國志》注引《魏略》)的情節,而將“金狄或泣”的神奇傳說加以發揮,並在金銅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物和人、歷史和現實便融為一體,從而幻化出美麗動人的藝術境界來。
中間四句用擬人法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時的淒婉情態。金銅仙人是劉漢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見證人”,眼前發生的滄桑巨變早已使他感慨萬端,神慘色淒。而自己又被魏官強行拆離漢宮,此時此刻,興亡的感觸和離別的情懷一齊湧上心頭。“魏官”二句,從客觀上烘托金銅人依依不忍離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遙遠。從長安遷往洛陽,千里迢迢,遠行之苦加上遠離之悲,實在教人不堪忍受。“東關”句言氣候惡劣。此時關東霜風淒緊,直射眸子,不僅眼為之“酸”,亦且心為之“酸”。它含有“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的意味,表現出對漢宮、對長安的深切依戀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渾厚凝重。特別是“酸”字,通過金銅仙人的主觀感受,把彼時彼地風的尖利、寒冷、慘烈等情形,生動地顯現出來。這裡,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義極為豐富。
詩人時而正面摹寫銅人的神態,時而又從側面落筆,描繪銅人四周的景物,給它們塗上一層憂傷的色調。兩種手法互動運用,使詩意開闔動盪,變幻多姿,而又始終圍繞著一個“愁”字,於參差中見整飭,色調統一,題旨鮮明。“魏官”二句,側重描寫客體,“空將”二句則改寫主體,用第一人稱,直接抒發金銅仙人當時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驅使下離別漢宮,作千里之行。伴隨著“我”的唯有天上舊時的明月而已。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而稱月為“漢月”,它抒發的是一種懷舊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所詮釋的:“因革之間,萬象為之一變,而月體始終不變,仍似舊時,故稱‘漢月’。”金銅仙人親身感受過武帝的愛撫,親眼看到過當日繁榮昌盛的景象。對於故主,他十分懷念,對於故宮,也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牽引的車子上,漸行漸遠,眼前熟悉而又荒涼的宮殿即將隱匿不見,撫今憶昔,不禁潸然淚下。“憶君”句中“淚如鉛水”,比喻奇妙非凡,繪聲繪色地寫出了金銅仙人當時悲痛的形容——淚水涔涔,落地有聲。這種感懷舊事、恨別傷離的神情與人無異,是“人性”的表現,而“鉛水”一詞又與銅人的身份相適應,婉曲地顯示了他的“物性”。這些巧妙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銅仙人這樣一個物而人、物而神,獨一無二,奇特而又生動的藝術形象來。
末四句寫出城後途中的情景。此番離去,正值月冷風淒,城外的“鹹陽道”和城內的“三十六宮”一樣,呈現出一派蕭瑟悲涼的景象。這時送客的唯有路邊的“衰蘭”,而同行的舊時相識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盤而已。“衰蘭”一語寫形兼寫情,而以寫情為主。蘭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為秋風肅殺,對它無情摧殘,更是愁苦的情懷直接造成。這裡用衰蘭的愁映襯金銅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開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更加婉曲,也更為新奇。
蘭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會衰老枯謝。別看蒼天日出月沒,光景常新,終古不變。假若它有情的話,也照樣會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構想奇偉,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它有力地烘託了金銅仙人(實即作者自己)艱難的處境和悽苦的情懷,意境遼闊高遠,感情執著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聯進一步描述金銅仙人恨別傷離的情緒。他不忍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離開故都越來越遠。這時,望著天空中荒涼的月色,聽著那越來越小的渭水流淌聲,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渭城”句從對面落筆,用“波聲小”反襯出銅人漸漸遠去的身影。一方面波聲渺遠,另一方面,道阻且長。它藉助於事物的聲音和形態,委婉而深沉地表現出金銅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離別情懷,而這正是當日詩人在仕進無望、被迫離開長安時的心境。
這首詩是李賀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構想奇創,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鮮明而又變幻多姿。怨憤之情溢於言外,卻並無怒目圓睜、氣峻難平的表現。遣詞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剛柔相濟,恨愛互生,參差錯落而又整飭綿密。這確是一首既有獨特風格,而又諸美同臻的詩作,在李賀的集子裡,也找不出幾首類似的作品來。

行路難

金銅仙人辭漢歌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⑴,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⑵,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⑶。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⑷。
茂陵劉郎秋風客⑸,夜聞馬嘶曉無跡⑹。
畫欄桂樹懸秋香⑺,三十六宮土花碧⑻。
魏官牽車指千里⑼,東關酸風射眸子⑽。
空將漢月出宮門⑾,憶君清淚如鉛水⑿。
衰蘭送客鹹陽道⒀,天若有情天亦老⒁。
攜盤獨出月荒涼⒂,渭城已遠波聲小⒃。
後來被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化用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說,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見證了人世間這么多的興衰悲歡,也會因感慨而變老.李賀用這句表達了他對他所處時代的無奈及悲天憫人的情感,而毛主席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但骨子裡已少了無奈!這句詩很巧妙,用反證,間接的形式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情懷!而"月如無恨月長圓"是改編的句子,是說月亮如果沒有感情也就沒有陰晴圓缺。

名句之外

李賀之佳句,為何於一千二百年間,竟惹眾多鐘愛詩詞之人為之努力辛苦?
千二百年來,眾心共鳴之聲不斷。“天若有情天亦老”,於李詩之中,是一種窮困潦倒、命途多舛的無奈,於詞歐之中,是一種離愁別緒的高雅悽美,於孫詞之中,別緒離愁有增無減,於毛詩之中,則又化為勝者王霸之氣。共同之處,皆因一個情字未了。
因為有情,梁與祝卻將“今生纏綿意”報於“來世蝶雙飛”;因為有情,陸游與婉君,只能“人成各,今非昨”;因為有情,雖貴為天子,卻只能“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若有情,天亦會老;月若無恨,夜夜常圓。對美好的期望,世人期待能地老天荒。然而,因為有情,人世間空灑落多少離人淚?以我十分情深,換君幾許回眸?
於是,晏殊在《玉樓春》詞中寫道: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清之才子納蘭亦道“情到多處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隨後的魏子安在《花月痕》中感嘆“情到盡時轉無情,無情更比多情累”;及至當代,蕭逸之武俠片《甘十九妹》片尾曲《多情總比無情苦》更用歌聲對“天若有情天亦老”作了最好的現代詮釋——“如果來生還是今世的重複,縱然多情要比無情苦。”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雖然才人們明了無情與多情之別,卻依然未有獲得最終的解脫。因為失卻了維繫個人精神至上感情,生命亦將黯然無色。有情乃至多情,箇中雖有幾多無奈,怎知不為一種追尋而不得的美麗?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有情天未老,無恨月常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君憔悴又何妨?

傳統對句

石曼卿對句如下:
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對句: 月如無恨月常圓

作者簡介

李賀(公元790年——816年),字長吉,漢族,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陽)人,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20歲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父親名為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後由於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