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烏達盟

昭烏達盟

昭烏達盟是一個地域名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也是赤峰市的前身。“昭”,蒙古語中有丘陵、廟宇、百數之意,這裡是泛指複數而言。“烏達”,蒙古語意柳樹。

昭烏達地方盛產柳樹,周圍草場肥美,蘆荻叢生,灌木成蔭,水流縱橫,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烏達盟
  • 起源:清代建立的蒙古旗的會盟制度
  • 演變:行政區域名稱
  • 建立時間:1639年
  • 撤銷時間:1983年
會盟歷史,近代行政沿革,

會盟歷史

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敖漢、奈曼翁牛特左、右翼旗,會盟於翁牛特左翼旗東部昭烏達(今翁牛特旗大興鄉境內)地方,稱昭烏達盟。
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九年(1652年),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右翼、扎魯特左、右翼、克什克騰先後建旗編入昭烏達盟。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派內大臣、尚書博羅色冷、侍郎綽克托到昭烏達盟主持奈曼、敖漢、翁牛特左、右翼、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右翼、扎魯特左、右翼、克什克騰等10旗會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喀爾喀左翼一旗從漠北遷至遼河流域,編入昭烏達盟。至此,昭烏達盟共8部11旗。
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派尚書喀蘭圖、侍郎綽克托到昭烏達盟主持8部11旗會盟。
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廷派尚書喀蘭圖、侍郎阿穆瑚郎主持昭烏達盟會盟。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內大臣奇塔特、侍郎博羅特主持昭烏達盟會盟。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昭烏達盟會盟地改到翁牛特左冀旗達爾罕(今翁牛特旗新蘇莫蘇木境內)。
同治年間,昭烏達盟會盟地遷到阿魯科爾沁旗南部德布色克敖包地方(今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鄉境內)。
後金天聰到清康熙年間,陸續把歸降的蒙古扎魯特部、阿魯科爾沁部巴林部克什克騰部翁牛特部敖漢部奈曼部和喀爾喀左翼部編成11個扎薩克旗。
會盟於翁牛特左旗境內的昭烏達,稱昭烏達盟。清代內札薩克會盟,原定敖漢一旗(後分兩旗:左翼旗,即札薩克王旗;右翼旗即海楞王旗);
巴林二旗:左翼旗(即小巴林旗又稱巴林貝子旗)、右翼旗(大巴林旗,又稱巴林王旗);翁牛特旗二旗:左翼旗(東翁牛特旗)、右翼旗(西翁牛特旗);
札魯特二旗:左翼旗、右翼旗;阿魯科爾沁一旗;喀爾喀左翼一旗;奈曼一旗;克什克騰一旗,共十一旗於昭烏達地方會盟,故稱昭烏達盟。

近代行政沿革

1914年,民國政府設熱河特別區,昭烏達盟歸其管轄。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改熱河特別區為熱河省,昭烏達盟屬之。
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會盟製取消,代之以省領旗,統屬偽國務院興安局。
1945年11月,新熱河省成立。1946年6月建立昭烏達盟臨時行政委員會。轄克什克騰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阿魯科爾沁旗、扎魯特旗、經棚縣、林西縣、開魯縣和林東行政委員會。屬熱河省。1949年5月,昭烏達盟及所屬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克什克騰旗和林西縣從熱河省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其所轄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寧城、赤峰、烏丹三縣劃入昭烏達盟。
1969年7月,昭烏達盟從內蒙古自治區劃歸遼寧省。
1979年7月,昭烏達盟從遼寧省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10日,撤銷昭烏達盟,成立地級赤峰市,昭烏達盟從此成為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