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琥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和傳世的虎形玉器,有圓雕、浮雕和平面線刻的虎紋,多作為佩飾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琥
  • 館藏地點:美國哈佛大學藝術館
  • 所屬年代:漢代
  • :高7.1厘米
  • :寬19.0厘米
簡介,海外流失文物,歷史演變,出土文物,

簡介

據文獻記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來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來發兵。但從現在出土發掘情況來看,尚未見到琥的實物。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圓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稱為虎形玉佩,屬於裝飾品類,並不作為發兵或禱旱之用,也不是儀禮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認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命名,前加“虎紋”二字;對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可稱為玉琥。

海外流失文物

文物名稱:玉琥(漢代)
玉琥(漢代)玉琥(漢代)
收藏機構:美國哈佛大學藝術館
基本信息:高7.1厘米,寬19.0厘米
保存情況:現存於法國巴黎居美藝術館

歷史演變

商代玉琥或作圓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圓眼或“臣”字眼;張口露齒,身飾雲紋或條形紋等;屈足,作行走狀,長尾後卷。西周玉琥為扁平體,昂首,圓口,身細長,裝飾簡樸。
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狀,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橢圓眼,上唇上卷,下唇內捲成孔,肢足前屈,作伏臥狀,長尾下垂,尾端上捲成孔。身以雙陰線飾龍首紋、雲紋等,周邊輪廓線飾繩紋。
戰國玉琥基本承襲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漢代玉琥多以一種紋飾圖案出現,裝飾於玉鋪首等四靈紋中。單獨的琥形佩其頭部則很像龍頭,輪廓線也飾以繩紋。
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臥狀,圓眼細眉,簡潔生動,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氣。
元代玉琥作行走狀,俯首,單圈眼,身以雙陰線刻長短條斑紋。
明清時期玉琥圓雕較多,細部刻畫一絲不苟,注重寫實,尤其對琥的神態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體現琥的威猛之美。

玉琥
玉琥玉琥

出土文物

玉琥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佩飾物之一,為虎形玉器,在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出土。1964年在我市北窯西周墓就出土了一件玉琥。
該玉琥高3.8厘米,長16.5厘米,厚2厘米。其玉質青中帶黑,圓雕,呈捲曲爬臥狀,頭部下垂,張口豎耳,後尾上卷,耳、頸、背為黑色,頭、尾、腹、腿為青色,背部飾雷紋,耳部飾捲雲紋,背脊飾平行波折紋,兩側腹部刻捲雲紋。
洛陽博物館保藏部主任張玉芳說,從雕刻手法看,該玉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所用線條多為弧線,線條流暢,一氣呵成。而且,在琢制過程中,玉工還利用了玉石的天然色澤紋理,施以適合玉材的雕琢,使作品的造型與顏色達到完美的結合,堪稱西周玉器的經典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