籺(傳統特色食品)

籺(傳統特色食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籺,是一種傳統特色食品,也是古時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做籺、吃籺是過節最古老的傳統習俗,此俗至今尚存。籺採用糯米(粘米、麥粒或其它粗糧)主料加輔料製作而成。籺有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壽桃籺、簸箕籺、煮湯籺、菜包籺、水籺、粽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撻籺、糯米糍、發籺等等各種品種。

做籺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逢年過節做籺“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各種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而且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逢年過節、婚嫁等等多種場合都會做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籺
  • 類別:食品
  • 用途:拜神貢品
  • 口味:鹹味、甜味等
製作流程,籺的樣式,籺的做法,籺的介紹,流行地,種類,

製作流程

籺的樣式

糯米籺式樣很多,有壽桃籺、薯包籺、水煮籺、簸箕籺煮湯籺菜包籺、粽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撻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發籺等等。做籺要用新鮮籺葉。要提前一晚把糯米泡軟,做籺的當天一早把米送到碾米作坊。碾成粉後,還得篩出粗粉,用細膩粉才揉搓出好籺皮。煮粉注意粉量和火候,揉粉需要力度。用煮熟的糯米粉和生的糯米粉摻和,揉成一塊塊有韌性的粉團,達到不粘手。做籺,餡料是主角。味籺餡料是綠豆、蝦仁、花生米、冬瓜糖等。糖籺是椰絲、青木瓜絲為主。餡料提前一天備好,撮合糯米粉,捏成小圓。捏成小圓餅型,放置餡料,粘合成圓。將粘合小圓放入木製的籺印內,籺印大多是圓形,邊緣有鋸齒形花邊,也有心桃形的。將印出形狀的籺貼上鳳梨葉,放進蒸籠,蒸至十幾分鐘成型,即可熟透。
籺
籺的餡料
鹹味:糯米、韭菜、香菇、蘿蔔、豬肉、綠豆、花生、芝麻、蝦仁、椰絲、鹹肉等
甜味:糯米、木瓜絲、芝麻、花生、毛艾、椰絲、瓜糖、蓮藕等
調味料:陳皮、生薑、花生油、醬油等
以上的配料,每家每戶根據自身的口味,而進行不同的配搭。

籺的做法

各種(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籺
常見籺(壽桃籺)的做法:
1、準備相關工作:糯米粉、餡料、調味料、鳳梨葉(樹鳳梨)洗乾淨、綠豆泡好去殼淘乾淨沙、泡好米打成粉(做出來的籺口感韌不韌,粉起決定作用的,而粉精不精又是由泡米時間決定的);
2、煎油,並放入蝦仁;炒熟綠豆,將所有餡混合均勻;
3、然後在鍋里放一定比例的水燒開,再倒入適量的粉,攪勻,翻煮,煮熟了鏟起來放在早盛好一層粉的簸箕上,再加入未煮的生粉,與熟糯米粉撮合,達到不粘手;
4、將撮合糯米粉,捏成小圓,並捏成小圓餅形後放置餡料,粘合成圓;
5、將粘合小圓放入餅印內,印出桃形,或餅型;
6、將印出形狀的籺擺上鳳梨葉,並拿至蒸籠,蒸至10幾分鐘可成型,以不粘手指為熟。
註:籺的好不好吃,關鍵是餡料是否香,炒的熟糯米粉是否多。

籺的介紹

流行地

做籺、吃籺是粵人過節最古老、最傳統,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而且不同的節氣會做不同的籺,冬至、春節、二月二、端陽、婚嫁等等多種場合都會做籺。至今人們仍保持吃籺賀歲的習俗。每年在過年前幾天的年尾二十六、二十七,家家戶戶便開始做籺,以示送舊迎新,還要用籺“擺年”(將籺放在家中,跨越新舊兩年)和“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相傳,從前南越地區的先民用雜糧做成“籺”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後演變成日常食品。人們將米搗成粉,並配以餡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狀和一定味道的食物,這就是“(籺)”了。初時,人們還只是用梗米(俗稱“粘米”)粉做,後來發現糯米粉黏性更強、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專門用糯米粉做(籺),年復一年,漸成風俗。籺流行於嶺南地區(廣州,高州,化州,湛江,吳川,廉江,茂名,北海,浦北等地),美味可口。
籺

種類

壽桃籺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籺。顧名思義,壽桃籺是做成壽桃形狀的,有一個固定的籺模,裡面雕刻出壽桃的輪廓及精緻的花紋,做籺時把包好的籺往籺模里按,再倒出來時就成了背面平滑,正面飽滿,就像一個大桃子從中間切為兩半的樣子。
壽桃籺壽桃籺
傳統的壽桃籺還會用紅紙在籺面上點上紅印,以示喜慶。做壽、結婚、進宅等都有做籺分發給親朋好友吃的風俗。壽桃籺做好後,會用一片籺葉墊在背面,這籺葉在農村主要是(樹)鳳梨葉,城市沒有就用大竹葉剪成籺的形狀然後貼在籺上。
壽桃籺的種類最為繁多,有綠豆餡,有糖籺,還有艾籺。綠豆餡壽桃籺籺身呈白色,具體製作方法如下:準備好煮沸的開水,先用籺蓋盛著準備做籺用的籺粉,把它堆成小山狀,然後倒適量沸水進籺粉中間,開始搓籺粉。只要水和籺粉掌握得好,籺粉很快就能搓成一個大籺團。這時可以從大籺團上取下小小的一塊,搓成圓球狀,再在籺蓋上壓平,就成了籺坯。然後把籺坯捏薄,這個程式比較講求技巧,要求把籺坯捏得中間厚四周薄,便於中心裝餡和四周的捏合,否則容易露餡。
捏好籺坯就可把已炒熟的籺餡舀進去,再捏合,然後用籺模按成壽桃狀,就可放進籺籃(盛籺的小竹籃)進鍋蒸熟食用了。壽桃籺蒸熟後可以放幾天,食用時加熱即可。綠豆餡的壽桃籺主要餡料有綠豆、黃豆、花生、蝦米、瓜糖等。糖籺是甜的,製作的不同之處是倒進沸水這一程式換成倒煮沸的糖漿,這樣籺皮就變成了紅色,味道也不同了。籺餡可以是花生加椰絲、瓜糖,或者木瓜絲。
古粽籺
籺,已成為一種很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古中籺(古粽籺),又名“裹粽籺”,是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在茂名地區曾經流傳的一個有關“裹粽籺”的故事則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為什麼“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呢?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籺(傳統特色食品)
粽籺的品種有很多,常見的有灰水籺等灰水粽籺、梘水粽等,灰水籺類似於梘水粽,大小比古中籺短小,肉色金黃透明,脆口不膩,吃時蘸以白糖或蜜糖,別有風味。基本製作方法如下:用梘沙(或黃豆莢灰水)過濾後的水與糯米浸泡12小時。將泡好的糯米置於粽葉上,包紮好,用水煮透。用法:切小塊與糖漿一起拌勻食用。人們有端午節吃灰水籺的習慣。
薯包籺
這種籺是一種特色的街頭小吃。製作方法:用煮沸的開水與蕃薯粉攪拌(和做壽桃籺一樣)搓成粉坯,後做成一個個形狀與古中籺差不多的籺,再放進蒸壓煲(一種專蒸薯包籺的器具)煮熟。
籺餡一般有豬肉粒和花生,也可加蝦米。吃的時候用碗裝著熱騰騰的籺,加入事先熬好的豬骨湯(根據自己的愛好,可加點醋,做成醋湯,有的人還加進辣椒醬)一起食用。蕃薯粉特有的爽脆滑口,加上熱湯的浸泡,入口但覺濃而不膩,十分誘人。
薯包籺既有固定的幾個小檔,也有沿街叫賣的流動攤檔。有個比較出名的薯包籺檔還上了南方電視台的城市特搜節目,成為高州一道比較著名的小吃。
簸箕籺
簸箕炊又名蓋籺,是茂名地區特有的小食之一,很多地方的人連簸箕炊是什麼都不知道。簸箕炊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選用精細的上好大米,然後磨成很細的米粉(古代是用石磨來磨,現在多是用機器磨,不過石磨出來的米粉口感更好,所以很多鄉鎮仍然採用石磨的方法),然後邊磨邊加水,使之成為米水一樣細細流出來。
簸箕籺簸箕籺
然後就是炊了,方法有點像炊腸粉那樣,但是過程又不太一樣。首先是用大鍋炊,上面放著一個圓形的小簸箕(也叫“蓋”),淋上一層米水,蓋上再炊,一會再打開,再淋上一層,蓋著再炊,反覆幾次,直到簸箕里盛滿。一個簸箕炊就做好了,因為是一層一層的淋米水,所以簸箕炊也是一層一層的結構,一口咬下去,口感極好。
做好的簸箕炊就像一個大白餅一樣(茂名人稱這種像餅一樣的糕點叫“籺”發音@),因為是用簸箕炊出來的,所以也叫簸箕籺或者蓋籺。簸箕炊做好後,吃法是這樣的,用一把彎彎的像割禾的鐮刀一樣的小刀片,把簸箕炊切成幾十個小方塊,然後灑上芝麻,淋上香油,再加一點蒜茸,攪拌好就可以吃了!
簸箕炊的這個吃法就跟白切雞的吃法類似,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吃法,當簸箕炊沒有吃完,但是香油涼了就不好吃,可以把簸箕炊倒進鍋里炒熱,又是另外的一番滋味。湛江 、廉江和茂名都有簸箕炊,高州簸箕炊在味道上也算不錯,但是口感比不上化州的簸箕炊。
田艾籺
艾籺的籺皮則是用艾葉搗成艾蓉,後用艾蓉和大糯米粉混合而搓成的,因此籺皮呈黑色並帶灰白點點狀。籺餡一般是椰絲和花生。田艾米籺,因其工藝繁複,口感綿逸,又承載著傳統習俗,而深受歡迎。田艾米籺是廣東湛江地區常見的食品,當地一般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田艾米籺。在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厘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田艾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吳川人“二月二”做田艾米乙的習俗自古一直沿習至今,特別是農村,每到“二月二”前夕,他們就搗米粉、備田艾絨、做田艾米籺,據悉,田艾籺是用來拜神、祭祀之用,祈禱風調雨順。
籺(傳統特色食品)
煮湯籺
在當地一般叫煮籺,即是用湯煮熟食用的一種籺。籺粉用料和壽桃籺的相同,籺坯的製作過程也一樣。不過餡料有所不同,一般是用韭菜炒豬肉,加花生和蝦米等。煮籺比較大個,包好後呈半月狀,中間很飽滿,有點像放大型的餃子。通常會用鴨湯來煮煮籺。
七月十四劏鴨吃煮籺是茂名地區的高州人傳統節目。冬至也會吃煮籺,正所謂“冬至大過年”,過冬(至)時一家人會一起熱熱鬧鬧地做一頓煮籺吃。煮籺的製作過程稍為煩瑣,且不能存放,所以一般是過年過節才會做或買來吃,在孩子的心中就成了一種經典的食物,洋溢著節日的快樂,它韌軟的口感、香濃的湯汁與韭菜結合的味道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生菜籺
餡料和煮籺是相同的,不過包成球形的包子狀,然後用乾淨燙熟的大片生菜葉包住,再放進籺籃蒸熟,無須用湯煮。蒸熟後有韌性的籺身包在柔軟的菜葉里,入口另有一番風味。婦女們做煮籺時有時會順便弄一些生菜籺,菜市場上也經常與壽桃籺一起出售。
糖板籺
糖板籺則是年糕,當地的食用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把年糕切成小方塊煮糖水吃,另一種就是切成薄薄的片狀,煎熟、然後蘸糖吃。個人比較喜歡後者,入口有韌性,煎籺的香味伴著白糖,味道十分獨特。不過老人就會偏愛糖水的做法,相對軟一些,容易吞吃。
雞屎藤籺
廣西北海人用雞屎藤做成當地人三月三必吃的特色小吃,俗稱雞屎藤籺。雞屎藤是一種中草藥,可以祛風、活血、止痛。每逢三月三,當地民眾都將雞屎藤葉子絞汁,和米粉攪拌在一起,做成條狀煮糖水,全家進食。
籺(傳統特色食品)
糖心糍
分為糯米糖心糍和小米糖心糍。 糯米糖心糍,把糯米粉搓成粉坯,再把冰片糖粉和花生放進去,包成籺。小米糖心糍,先把小米蒸熟,錘成粉坯後和糖心糍的做法一樣。糖心糍最大的特色是糖很多,餡料飽滿,喜歡吃甜食的人尤其嗜好。住在茂名地區是一年到頭都食籺的,離開家鄉的高州人最惦念的往往也是各種美味的籺。籺已成為茂名地區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食物,凝結著濃濃的鄉土之情。糖心糍客家小吃
具體做法:
1、先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和,比例是糯米少點,粘米多點(大概是3:7)的比例,挫揉後,做成圓長條,叫狗拽(吊)籺,再放到水裡煮,燃後,撈起來,再混合,就可以做了。
2、餡料可以是甜的(放花生、糖等)鹹的(放豆腐、冬粉、豬肉、韭菜等),是熟料。
3、把搓好的熟粉做成象碗一樣大小的形狀,放入餡料,象包包子一樣把它包好,即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