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交響曲

第2交響曲

第二交響曲是根據作者創作交響曲的順序來命名的,如馬勒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交響曲、勃拉姆斯 第二交響曲 (田園)、貝多芬 第二交響曲等等。下面所介紹的是馬勒的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
  • 外文名稱:Symphony No. 2 in C minor—"Resurrection"
  • 創作年代:1995
  • 文學體裁:交響樂
  • 作者:Mahler—馬勒
簡介,專輯介紹,樂隊編制,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鍵盤樂器,弦樂組,樂曲賞析,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第四樂章,

簡介

中文名稱: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
英文名稱:Symphony No. 2 in C minor—"Resurrection"
指揮:Klemperer
版本:Klemperer, VPO, MA, 1963
發行時間:1995年
作者:Mahler—馬勒

專輯介紹

馬勒的音樂里有一種悲劇的美。他經常夢見天堂,這是因為他的家族有先天性心臟病,死神的敲門聲常常在夢中伴著音樂飄然而至,所以馬勒的精神世界裡總是在和死神相搏鬥,透過馬勒的音樂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宿命的悲劇色彩。但聽過了馬勒的音樂,人又會超越死亡,所謂“從一個極致到另一個極致”。
馬勒是一個猶太人,從小就顯露出音樂才華,他的主要職業是指揮家,他一生創作的10部交響曲多是為自己指揮所用。
馬勒的音樂靈感大多來自詩歌。說起來,馬勒還是位“中國迷”,他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迷戀,並把它運用到音樂創作里去。《大地之歌》就是馬勒李白杜甫孟浩然的唐詩中汲取的靈感而創作出來的。
《復活》作於1890-1894年,與《第一交響曲》比起來,要求管弦樂編制的規模更大,同時還要有聲樂部分。 就是從這部作品以後, 馬勒開始經常在交響曲中使用聲樂。其結構也不再是傳統的四樂章制,而有五個樂章。這正是馬勒走向龐大性傾向最初的作品。然而,在這首《第二交響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交響曲》 中那種真實的抒情性,愛好線條對位法, 使用民謠風格旋律等馬勒所獨有的特徵。這部作品被稱為《復活》是由於洛普斯托克的一首聖詩《復活》。作者與德國著名音樂家封·彪羅的關係非常好,曾將本曲草稿給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1894年彪羅逝世,馬勒在參加他的葬禮時,“從風琴壇上傳來了克洛普托克《復活》的合唱。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合唱部分。

樂隊編制

木管組

短笛(兼第三長笛
2支長笛
3支雙簧管(兼英國管
3支大管(兼倍低音管)
2支單簧管(bB,C)

銅管組

8支圓號
4支小號
2支次中音長號
1隻大號

打擊樂組

(鈸片與吊鈸)
管鐘

鍵盤樂器

管風琴(混合音栓+全奏)

弦樂組

2架豎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

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樂曲沒有引子,第一主題由c小調奏出,大提琴、低音提琴猛烈的動機極其瘋狂浪潮,粗獷的小號長號隨之而來。第二主題溫文爾雅,但命運的動機依然起伏在低音部(與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相似》)。發展部以兩個主題為核心,首先,兇猛的號角奏出震耳欲聾的減七和弦,表明鬥爭尚未結束。然而,以獨奏小提琴為主的新旋律(E大調)親切地出現,帶來暫時的安寧。到了再現部中,力度與呈示部相比顯得較小,但陰森恐怖的氣氛依然未能消失。

第二樂章

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發源於奧地利南部的慢圓舞曲,是圓舞曲的前身)一樣快活明朗。主部主題由弦樂奏出,親切、舒緩;副部主題為升g小調,由木管樂器奏出,有顯著的對比性格。經過兩次變奏樂曲開始獲得流暢的動力感,以表現失敗的英雄的愛。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3/8拍—三段體的詼譜曲 馬勒對這個樂章的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譁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那就像是你們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聽不見音樂的距離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舞蹈場上的舞者們在搖晃舞動的情形一樣。人生不知不覺地出現在你們眼前,也與你們常常驚叫而忽然跳將起來的惡夢很相似……”。
樂章由定音鼓和低音樂器的四度動機開始,但立即出現第一小提琴流動的明快的主題,中段主題由法國號和小號高奏出來,弦樂器再配以流暢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現後,空洞且了無生氣地靜靜終止。

第四樂章

馬勒對於這一樂章的敘述如下:“傳來了單純信仰的豪邁的歌。 我變得像神一樣, 也許我將回到神的身邊。”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樂章表示悲劇的人生;第二樂章是獲得解放了的樸實的人生;第三樂章則是描寫衝擊性的混亂中的人生,而人類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死亡的憧憬便逼近過來,並且不停歇地進入第五樂章。第五樂章:諧謔曲速度—降A大調-降E大調—4/4拍 這一樂章是在全曲中,管弦樂編制最大的樂曲。馬勒寫到:“在荒野中傳來了如下的聲音:人生所有的末日業已來臨。……聖人與天上的人,合唱著如此歌詞,《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耀。……愛的萬能的感情,促使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至。”
樂章開始弦樂淒切的吶喊著,表明作者未擺脫困境。接著幕後四個圓號和四個小號,在多種打擊樂器伴同下,吹奏出一段信號曲,在遠處消失。但這個信號曲在之後的段落內若影若現,還不時加入鐘琴小提琴豎琴營造和諧的氛圍。
之後,新的主題開始了。馬勒在這樂章的最早的總譜上注釋為“沙漠的呼聲”。木管組奏出聖詠般的新主題,經過寧靜的樂段,便進入馬勒所說的“一切已死之人的進行曲”,從打擊樂開始,樂器逐漸增加,音量亦逐漸增大,最後整個樂隊再次捲入混亂與恐怖的嘶叫聲中,有如死亡的號哭充滿了大地。
在這場風暴後,馬勒靈巧的運用人聲,將聲樂器樂融為一體,是一種新穎的構思。女高音獨唱和合唱,徐緩而莊嚴地唱出克羅斯托克帶有神秘感的《復活頌歌》,歌詞中包含了人類為了民主、人權、自由、平等、博愛而編訂成的詩歌。當全曲進入結尾的復活動機時,鐘鼓齊鳴,莊嚴的管風琴也加入總奏中,人聲大合唱和強大的管弦樂融成一體,形成強大的,充滿歡樂的高潮結束,復活的信念為人類帶來了盼望和樂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