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謔曲

諧謔曲

諧謔曲又稱詼諧曲,一種樂曲。其主要特點是速度輕快,節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徵。它常在交響曲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以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諧謔”是指用音樂來表現詼諧,幽默的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諧謔曲
  • 外文名:Badinerie / Scherzo  
  • 別稱:詼諧曲
  • 屬性樂曲
  • 產生時間:17世紀
  • 來源小步舞曲
簡介,特點,歷史發展,代表作,海頓作曲,巴赫作曲,貝多芬作曲,蕭邦作曲,柴可夫斯基作曲,杜卡作曲,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簡介

諧謔曲原來是一種非標題音樂,但後來的標題音樂,也常常採用諧謔曲的體裁。
國際蕭邦鋼琴比賽國際蕭邦鋼琴比賽
標題音樂就是附有標題以說明內容的器樂作品。如法國作曲家杜卡的《小巫師》,就是一首諧謔曲體裁的標題音樂作品,作品的標題取材於歌德的敘事詩。在諧謔曲的引子中,慢板和快板交替出現,表現一種神秘的氣氛和小巫師淘氣的性格。圓號和小號用阻塞音吹出咒語主題,掃帚站起來準備取水。諧謔曲的主要部分是三拍子的,快板,描寫掃帚取水、大水泛濫和小巫師急躁的心情。音樂不僅速度很快,而且用了“三小節的節奏”,顯得分外活躍。所謂“三小節的節奏”,就是每三小節有一個強拍。
這在貝多芬的諧謔曲中,曾用作一種增加動力的手段。諧謔曲是一種生動活潑而富於詼諧和戲謔情趣的器樂曲,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諧謔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拍和復三段式的結構。
復三段式就是一首樂曲分為三大段,而每一大段又各自含幾個小段落,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重複。諧謔曲比小步舞曲速度快,節奏活躍,並且常用獨特的音調、不常見的節奏型、出其不意的轉調和強弱對比、突如其來地反覆前面的主題或引進新的主題、突如其來地結束一個段落或結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種幽默和風趣的效果。

特點

諧謔曲是舞曲的變種。它的前身是三拍子的小步舞曲。因此,諧謔曲常常和某些三拍子或三進拍子即六拍子、九拍子等舞曲結合起來,構成雙重的體裁。如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小提琴和鋼琴合奏的曲子,就叫做《圓舞曲-諧謔曲》,它既有圓舞曲的律動,又有諧謔曲奔放活躍的性格。
諧謔曲
“諧謔”是指用音樂來表現詼諧,幽默的情趣。作為樂曲,它的特點是快速、活潑的節奏。因此,它和小步舞曲有點相似,但速度要快一點。

歷史發展

17世紀至19九世紀,諧謔曲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體裁,而且經常作為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很多古典樂派的作曲家還把這種體裁套用到了交響樂中,一般作為第三樂章的主題出現。
貝多芬貝多芬
貝多芬奏鳴曲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有時在第二樂章)引進諧謔曲以代小步舞曲曲式結構與小步舞曲相同,採用帶三聲部中段的三部曲式構成;但展開手法常帶有動力性發展的性質,再現部分多變化。
後在蕭邦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演變為獨立器樂曲
蕭邦所作四首鋼琴詼諧曲規模較大、內容深刻;勃拉姆斯作有鋼琴曲《降e小調諧謔曲》(Op.4)。詼諧曲還常與其他器樂體裁相互結合,如德伏夏克的管弦樂曲《諧謔曲-隨想曲》(降D大調,Op.66),夏布里埃的《諧謔曲-圓舞曲》,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進行曲與諧謔曲》等。

代表作

曲式結構與小步舞曲相同,採用帶三聲部中段的三部曲式構成;但展開手法常帶有動力性發展的性質,再現部分多變化。後在蕭邦、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演變為獨立器樂曲。蕭邦所作四首鋼琴詼諧曲規模較大、內容深刻;勃拉姆斯作有鋼琴曲《降e小調諧謔曲》(Op.4)。詼諧曲還常與其他器樂體裁相互結合,如德伏夏克的管弦樂曲《諧謔曲-隨想曲》(降D大調,Op.66),夏布里埃的《諧謔曲-圓舞曲》,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進行曲與諧謔曲》等。

海頓作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中的有些樂章,名義上是小步舞曲,實際上已經具有了諧謔曲的性質。例如,他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之1)中的第三樂章,名為小步舞曲,但音樂輕盈跳蕩、氣勢奔騰,和小步舞曲清新歡暢、優美蘊藉的性格是很不相似的。小步舞曲的典型速度是小快板,而這個樂章是急板,第一部分分為兩段:第一段中不斷向上跳進的頓音,由弱而強,形成突然的力度對比;第二段中頓音和連音的交替也表現了戲謔的情趣。這些都是諧謔曲的特點。中間部分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流暢的旋律,其他弦樂器撥弦伴奏,旋律線上下跌宕。顯得生意盎然,和小步舞曲的中間部分強調恬淡幽靜也有所區別。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複。

巴赫作曲

巴赫的《諧謔曲》採用了二部曲式,a小調,快板,2/4拍,位於b小調第二管弦組曲的最後一段(作品編號BWV1067,第二組曲由7小段組成),主要主題具有明顯的快速舞曲特點,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長笛明快、輕巧的演奏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緒,滯緩弦樂低音區與之呼應,使樂曲顯得詼諧而輕快。曲子對演奏技巧的要求不高,因此成為許多業餘長笛演奏者十分喜愛的曲目。

貝多芬作曲

貝多芬最早在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大型器樂套曲中,用奔騰活躍的諧疲勞曲取代典雅的小步舞曲,作為套曲中一個固定的樂章。貝多芬不僅豐富了諧謔曲的表現力,使它成為能夠表現多方面音樂形象的體裁,而且使諧謔曲從表現外在形象的舞蹈性體裁,提高到成為能夠表現在矛盾衝突中變化發展的心理現象和精神境界的戲劇體裁
第五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戲劇性諧謔曲的典範作品。這個樂章細緻地刻劃了從疑慮和猶豫中振作起來,堅定鬥爭信念的心理活動過程。
整個樂章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音樂包含三種矛盾的因素,第一種因素表現沉著的、深思的形象,由低音弦樂器齊奏;第二種因素表現惶惑和猶豫的情緒,由小提琴、中提琴木管樂器奏出;第三種因素是鬥爭,是以被稱為“命運動機”的四個音符為基礎的(這個主題貫穿在整個交響曲的第一、第三和第四樂章中),先在弦樂器的伴奏下,由圓號強烈地吹出,然後移到木管樂器和小提琴上。第一部分就由這三種因素分三個回合互相交替著,表現內心的矛盾。但在第二個回合中,沉著的、深思的因素擴大了,惶惑和疑慮的因素不見了,鬥爭的因素則加進小號和定音鼓來加強,表現得更加剛毅有力。在第三個回合中,沉著的、深思的因素後面又出現了疑慮的因素、但它和鬥爭的因素同時結合在一起,而且逐漸變得堅定起來,最後統一為氣概豪邁的鬥爭的形象。第二部分的音樂是舞蹈性的。法國音樂家柏遼茲說這段音樂“聽來好像一隻歡欣的巨象在跳躍”。應該說。這是內心的舞蹈,表現了在鬥爭力量鼓舞下內心的活躍和翻騰。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用模仿復調的手法發展的。主題的旋律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齊奏;六小節後,中提琴和大管模仿這個旋律;再隔六小節,第二小提琴也奏出模仿的聲部;然後,隔兩個小節,第一小提琴又一次奏出了模仿的聲部。揮個聲部此起彼伏,互相糾結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蓬勃發展的音的洪流。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這一回弦樂器用了大量的撥弦演奏,不僅表現得更為果斷,而且三種因素在節奏上統一了起來。最後,在定音效雷鳴一般的隆隆聲中,力度由弱而強,調性色彩由暗而明,終於從c小調轉入 C大調,引進了由全部樂器奏出的雄渾的勝利進行曲,這已經是第四樂章的開始。它不僅表現了克服疑慮和惶惑的情緒,堅定了鬥爭的信念,而且更從鬥爭的信念,發展到充滿勝利的信心。在這部交響曲中,第三樂章的音樂是連續不斷地進入第四樂章的。

蕭邦作曲

蕭邦開始,諧謔曲被用作獨立的器樂曲。蕭邦所作四首諧謔曲也象貝多芬的作品一樣富於戲劇性,而且類似一種浪漫主義的音詩。蕭邦的b小調諧德曲作於1831到1832年間,是在1830年到1881年波蘭起義的影響下寫作的。諧謔曲的引子,是兩個不協和弦,好象一聲悲壯激昂的仰天長嘯。第一部分用一個向上衝擊的音調作為主題核心。這個主題核心象怒濤一樣起伏奔騰,表現心潮澎湃、熱情激動的形象。第一個段落以充滿憤慨的長吁短嘆結束。在第二個段落中,這個向上衝擊的音調以更大的幅度盤旋而上,從微弱的音響開始,逐漸增強,達到高潮,表現不可遏制的悲憤情緒。第一部分就是由以上兩個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而成,表現憂國之情縈迴胸懷。第二部分是和平生活的回憶,和兩端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速度放慢了,調性由小調變為大調,體裁也起了變化,暫時離開了諧謔曲,變成了搖籃曲。第二部分的第一個段落,是以一首波蘭的聖誕歌曲為基礎的,這首聖誕歌曲的名字是“睡吧,聖嬰”,蕭邦根據這首歌曲寫成一段明朗安靜的音樂,使人想起聖誕節與家人團聚,唱著這首搖籃曲的情景。第二個段落在搖籃曲的節奏基礎上,唱出了一個表現感慨和懷念的情緒的曲調。第二部分也象第一部分一樣。由以上兩個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而成。表現回憶和懷念之情流連忘返。第二部分的末尾,又一次響起了引子的兩個不協和弦,但在每個和弦的後面。搖籃曲的音調還在餘音裊裊地響著,好象在睡夢中恍恍惚惚地聽到外界的聲音一樣。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最後,在尾聲中,同一個不協和和弦以尖銳強烈的音響落續反覆了八次,激昂憤慨的情緒達到了頂點。整個諧謔曲,就在激烈的抗議聲中結束。

柴可夫斯基作曲

貝多芬蕭邦的諧謔曲,都保持著三拍子的節拍。從中可以看出它和小步舞的繼承關係。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諧謔曲,往往打破了三拍子的規範,更自由地處理這一體裁。這一類諧謔曲的特徵全在於它的活躍的節奏和奔騰的氣勢。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第三樂章,是一首二拍手的諧謔曲。
這個樂章所表現的,是在浮想聯翩中產生的、種種飄忽不定的意境。柴可夫斯基在寫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詳細解說了這部交響曲的內容。他說第三樂章“並沒有表現什麼確定的感情。可以說是一連串的幻想,象是當你喝了一點酒,感到有些昏昏然時,浮現在心頭的不可捉摸的形象。心裡既不快活,也不憂愁,內心是空空洞洞的,而想像卻象脫羈之馬。已經開始描繪出一些離奇的圖畫來了,也不知道為了什麼。忽然心中想起一個喝醉了酒的農民,聽見一首短小的街頭歌曲。遠處什麼地方走過了軍隊的行列,這些圖畫都是不相連貫的,恰如你在要入睡時,浮現在心頭的那種形象。”這個樂章中三個基本主題,是由三種不同的音色表現出來的。第一個主題描寫迷迷糊糊,恍恍惚惚的精神狀態,是由弦樂器撥弦演奏的。第二個主題描寫街頭歌曲,是由雙簧管主奏的。第三個主題描寫軍隊的行進,是由銅管樂器吹奏的。這首諧謔曲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個主題的呈示、展開和再現;第二部分是以第二主題和第三主題的對比為基礎的。當第二主題再一次出現時,先是木管樂器所吹的街頭歌曲旋律,由銅管樂器以進行曲節奏伴奏著,這樣就把第二、第三兩個主題同時結合在一起;然後第二、第三和第一主題的片段先後出現,第一主題原來是由弦樂器撥弦演奏的,改為由木管樂器用頓音吹出。這一段音樂真實地描繪了在朦朧的意識中,各種印象混雜在一起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在尾聲中,第一主題的片段在三種調性上先後對照,從而表現出三種印象糾纏在一起的情景。這三種調性是F大調、降D大調和A大調。F大調是第一主題的調性,降D大調是第三主題的調性,而A大調則是第二主題的調性。音樂雖然只是出現了第一主題的片段,而調性卻是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主題的。在調性對照的同時,還有音色的對照:木管樂器是屬於第二主題的,而弦樂器則是屬於第一主題的。在這首諧謔曲中,表現三種形象的三個主題,各有其自己的曲調、自己的音色和自己的調性。在尾聲中,不僅用不同的旋律,而且也用不同的調性、不同的音色,把三個主題混雜在一起,重疊在一起,來表現複雜的心理感情狀態。

杜卡作曲

杜卡用了和貝多芬同樣的手法。在《小巫師》的主要部分,始終貫穿著三小節的節奏。諧謔曲的主要部分分兩個階段逐漸加強力度、加快速度,向高潮發展。音樂達到第一個高潮以後,突然從高潮上下降,意味著小巫師企圖制止大水泛濫,把掃帚一劈為二,然後音樂又向第二個高潮發展,描寫帶來了更大的水災;直到尾聲中出現師父的咒語主題為止。尾聲中的咒語主題,是採取向引子中咒語主題相反的旋律進行的。

維尼亞夫斯基作曲

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小提琴和鋼琴曲《諧謔曲-塔蘭台拉》,也是一首具有雙重體裁的樂曲。6/8拍子的塔蘭台拉本來是一種非常活躍的舞曲,但這首曲子的音樂時動時靜,時而有舞曲的特點,時而有歌曲的特點,時而輕盈,時而熱烈,從而表現出一種詼諧風生的情趣,所以叫做《諧謔曲-塔蘭台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