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

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

2010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山東曲阜隆重舉行。繼2007年發起會議之後,世界儒學大會迄今已舉辦至第三屆。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秉承以往各屆的一貫宗旨,營造思想獨立、對話平等的學術氛圍,鼓勵跨學科、跨行業的儒學研究,既關注儒學的理論價值,又將儒學研究與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問題緊密結合,開拓儒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
  • 開始時間:2010年9月27日
  • 結束時間:2010年9月29日
  • 地點:山東曲阜
概述,焦點,評價,延伸,

概述

主辦單位: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省文化廳、中國孔子基金會等機構
大會地點:孔子故里山東曲阜
大會時間:2010年9月27日——29日
參會人員:中國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台灣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美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儒學專家。
大會議題:“儒學思想的時代發展與國際傳播”“儒學與美學”“儒學與倫理學”“儒家與文化多元化發展”等。
補充說明:本屆儒學大會還評選出第二屆“孔子文化獎”的獲獎學者和機構,分別是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龐朴先生和國際儒學聯合會。

焦點

儒學思想的時代發展與國際傳播是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的成中英教授提出,當前儒學的發展面臨著多元發展而不求整合、只求適應時代需要而不求建立自我德性的危機。他強調要重建儒學“本、體、知、用、行”的五層次的哲學邏輯思維方式與整體融通的發展模式。
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何懷宏教授將大陸近年來的儒學發展分成信仰的儒學、轉化的儒學、詮釋的儒學和普及的儒學等四種傾向,認為既需借重傳統的儒家思想資源,也需對傳統進行一番細緻轉化的工作,才能和現代社會接軌。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洋學部主任金聖基教授指出,儒家倫理可以在21世紀擔當全球普遍倫理的功能,其超越之結構,以及自然觀、宇宙觀、人觀等皆符合後現代普遍倫理價值系統。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徳(RichardTrappl)指出在當今人類社會,“不同”或多或少地體現在文化傳統、國家體制以及未來規劃之中。如果我們不積極尋求一個“和”的全球理念,人口的膨脹和資源的匱乏最終會衍變成衝突,乃至戰爭。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功能:促進世界和平;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成為中國56個民族、13億人民的精神軸心;促進中國和平統一;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儒學與美學、倫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學科的跨學科研究也是與會代表熱烈探討的議題。
台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董金裕指出孔子的哲學包含一種階梯哲學指導下的教育學思想,其施教方式能夠認取每個人的所長所短,於其所長之上更鼓舞其往更高層級發展。
輔仁大學哲學系的陳福濱教授提出,儒家的教學具有將教學轉化為教學藝術,以美感化教學活動的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套用倫理中心的王延光研究員提出,運用儒家倫理對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進行跨學科研究,可以在儒家生命倫理學領域實現學術創新。
西南政法大學的俞榮根教授提出,董仲舒的“<春秋>決獄”不僅開創了法律儒家化進程,而且實現了古代司法由“峻”向“和”的轉折。
台灣中華孔子聖道會的劉振瑋、高秉涵提出,在司法中貫徹忠恕之道,將溫情的人道主義注入嚴格的法律條文中,是孔子的司法思想和司法實踐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

評價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在為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發表的致辭中指出:儒學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脈,在諸子爭鳴中發展,在三教交融中豐富,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近代以後,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逐漸向現代轉化,並在與西方文化的融通中,不斷充實,滋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個性和精神氣質,鑄就了中華文化的內在神魂,亦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儒學大會每年將儒學研究學者匯聚於此,鑽研儒家的千古美文,咀味聖賢的百代哲言,探尋國學的精微奧義,傳播中華的文化經典,已成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年度盛事。
山東省副省長黃勝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在文化開放的全球化形勢下,要真正延續儒學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必須把儒學融入世界、融入社會,使它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真正體現人生價值和人類情懷,切實做到“經世致用”、“惠及大眾”。世界儒學大會是儒學研究的國際盛會,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們向世界展示當代儒學價值觀的橋樑。

延伸

世界儒學大會(WorldConfucianConference)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省文化廳、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合會、濟寧市人民政府、孔子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國際性儒學盛會。其宗旨是在世界範圍內組織、舉辦儒學研究活動,推動各國、各地區儒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增強各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