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

景海峰

景海峰任教於深圳大學,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明裕”訪問學人;1997-1998年,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訪問學者;2001年,為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現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海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寧夏賀蘭
  •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簡介,研究方向,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景海峰,現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武漢大學兼職教授、國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研究員。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廣東儒學會副會長等。
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和儒學的研究。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合著)、《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等,編有《當代新儒家》、《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百年中國哲學經典》(5卷,合編)、《理一分殊》、《積薪集》、《傳薪集》、《拾薪集》、《文明對話》、《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等,合作整理校點《熊十力全集》(9卷10冊)等,執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4輯)、《文化與傳播》(5輯)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儒家思想現代詮釋的哲學化路徑及其意義》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二等獎,《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獲第三屆廣東省期刊獎優秀論文二等獎。
景海峰
多次赴香港台灣美國韓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訪問交流。曾參加過兩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研究,獨立承擔過國家教委青年社科基金項目。在研的課題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標項目“儒學與詮釋學”(項目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儒藏》精華本”(子課題負責人)等內容。
2015年10月當選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和儒學研究。

成就及榮譽

《梁漱溟評傳》(“國學大師叢書”之一)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廣東省高校第二屆人文社科評獎優秀專著三等獎。
《儒家思想現代詮釋的哲學化路徑及其意義》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獲廣東省第三屆期刊獎優秀論文二等獎;《20世紀儒學的三次轉折》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獲深圳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評獎優秀著作一等獎;《熊十力哲學研究》獲深圳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評獎優秀著作一等獎。
《從詮釋學看儒家哲學的教化觀念》獲第17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巴黎)頒發的2011年傅偉勛基金會最佳論文獎。

個人作品

主要著作
1.《熊十力》(世界哲學家叢書),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6月版
2.《梁漱溟評傳》(合著,國學大師叢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修訂版
3.《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熊十力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6.《當代新儒家》(編著),三聯書店1989年4月版
7.《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編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8.《百年中國哲學經典》(5卷本,主要編選者),海天出版社1998年9月版
9.《理一分殊》(編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熊十力全集》(9卷10冊,合作整理校點),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11.《積薪集》(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2.《傳薪集》(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熊十力選集》(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4.《文明對話》(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5.《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6.《拾薪集》(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主要論文
(1) 試論熊十力的體用觀,《深圳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2) 熊十力先生論著考略,《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 論合理利己主義的幸福觀,《青年學者論學集》,《深圳大學學報》增刊1986年
(4) 熊十力小傳,《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
(5) 國內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
(6) 當代儒學思潮簡論,《深圳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87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87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87年第9期)
(7) 熊十力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九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老子道德關係論,《深圳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88年第1期)
(9) 熊十力早期著作《心書》研究,《晉陽學刊》1988年第2期
(10) 熊十力與中國現代哲學,《東西方文化評論》,《深圳大學學報》增刊1988年
(11) 唐君毅先生之生平與著作述略,《深圳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12) 略論熊十力哲學思想的演變和形成,《玄圃論學集》,三聯書店 1990年
(13) 唐君毅先生對華嚴思想之闡釋,《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Ⅱ),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14) 中國哲學體用論的源與流,《深圳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1年第5期)
(15) 春意滿園先發枝——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評介,《深圳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6) 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著作,《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
(17) 現代新儒家研究的重要成果,《學術論壇》1991年第2期
(18) 唐君毅的新人文觀試探,《東西方文化評論》(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19) 熊十力與中國近代佛教唯識學,《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第四輯),三聯書店1991年
(20) 略論唐君毅對華嚴思想的闡釋,《學術論叢》1991年第5期
(21) 宗教化的新儒學——略論唐君毅重建中國人文精神的取向,《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22) 簡議“新理學”的形上學系統,《深圳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馮友蘭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23) 牟宗三的文化哲學及其歷史觀析論,《深圳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24) 當代儒宗熊十力,《20世紀中國十大學問家》,青島出版社1992年
(25) 略論中國近現代佛學發展的精神方向,《文化與傳播》(第二輯),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26) 梁漱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受容,《深圳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27) 和而不同兩大師——熊、梁辯難所引發的問題與思考,《學人》(第七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灣文津出版社1997年
(28) 梁漱溟早期思想論略——以佛學研究為中心,《文化與傳播》(第三輯),海天出版社1995年
(29) 朱子哲學體用觀發微,《深圳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30) 梁漱溟的出世間與隨順世間,《中國哲學史研究》1996年第1期;《文化與傳播》(第四輯),海天出版社1996年
(31) 古籍整理的三種境地,《圖書館》1996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6年第9期)
(32) Liang Suming’s Understanding and the Embracing of Western Culture,The Fourth Soka University Pacific Basin Symposium,Soka University Press.1996
(33) 從傅偉勛看當代中國哲學辯證的開放性,《文化與傳播》(第五輯),海天出版社1997年
(34) 當代儒學走向多元化,《明報》(紐約),1997年7月8日
(35) 儒學發展的新出路,《明報》(紐約),1997年7月18日
(36) 傅偉勛對當代佛學研究的貢獻,《二十一世紀》1997年10月號
(37) 現代性與當代中國文化的價值闡釋,《學術研究》1998年第10期
(38) 從仁厚先生所贈書觀其“昭熊述牟”之志,《蔡仁厚教授七十壽慶集》,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39) 簡議牟宗三圓善論的理性主義困限,《深圳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1999年第4期)
(40) 香江哲人劉述先,《香港書評》1999年第5期
(41) 試析容格評論《太乙金華宗旨》的意義,《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3期;《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42) 從《劍橋哲學詞典》看當代中國哲學,《學術研究》1999年第8期
(43) 儒學草根性的當代省思,《鵝湖》1999年第9期
(44) 儒學定位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意涵,《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第2期);《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念學術論文集),八方文化企業公司(USA)2001年
(45) 儒學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問題,《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國際儒學研究》(第十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中國儒學年鑑》(2001創刊號),商務印書館2001年
(46) 清末經學的解體和儒學形態的現代轉換,《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第7期);《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47) 葉適的社會歷史本體觀——以“皇極”概念為中心,《哲學研究》2001年第4期;《葉適與永嘉學派論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
(48) 陳白沙與明初儒學,《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1年第8期);《陳白沙研究論文集》,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49) 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深圳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1年第5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年鑑》(2003),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 學科創製過程中的馮友蘭——兼論“中國哲學史”的建構歷程及其所面臨的困境,《開放時代》2001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1年第10期)
(51) 解釋學與中國哲學,《哲學動態》2001年第7期
(52) 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境遇及其維度,《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2年第3期)
(53) 湯一介先生與中國解釋學的探索,《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54) 傅偉勛對當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求是學刊》2002年第1期;《玄圃論學續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5) 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新亞研究所(香港)2002年
(56) 近代中國禪宗第一高僧,《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28日
(57) 儒學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定位,《儒學現代性探索》,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58) 文明研究:從橫向視域走入歷史的深處,《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5日
(59) 三十年的畜艾——《杜維明文集》出版感言,《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5日
(60) 中國詮釋學的幾種思路,《光明日報》2002年9月26日
(61) 20世紀中國哲學的豐碑——寫在《熊十力全集》出版之際,《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62) 小康社會的歷史語境和時代意義,《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63) “詮釋”考,《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
(64) 儒家詮釋學的三個時代,《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商務印書館2003年;《經典與解釋的張力》(《經典與解釋》·1),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65) 從“哲學”到“中國哲學”——一個後殖民語境中的初步思考,《江漢論壇》2003年第7期
(66) 中國哲學面臨的挑戰和身份重建,《深圳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3年第12期)
(67) 從後殖民主義反思現代中國哲學,《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1期)
(68) 哲學史類型與中國思想的敘述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
(69) 儒學的現代轉化與價值自覺,《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商務印書館(香港)2005年
(70) 現代中國哲學的身份意識和形態特徵,《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台灣)第六期,2006年6月
(71) “哲學”東來與“中國哲學”建構,《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72) 中西思想激盪與交融的壯麗歷史畫卷,《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
(73) 從訓詁學走向詮釋學——中國哲學經典詮釋方法的現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
(74) 中國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及發展趨勢,《光明日報》2005年1月4日(《新華文摘》2005年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5年第5期)
(75) 中國文化形象的世紀性轉折,《齊魯學刊》2005年第1期
(76) 文明對話與當代新儒學的發展,《深圳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5年第9期)
(77) 張岱年先生教我“學”史料,《不息集——回憶張岱年先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78) 論柏格森對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現代哲學》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5年第10期)
(79) 儒家思想現代詮釋的哲學化路徑及其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6年第1期)
(80) 熊十力與柏格森,《儒林》(第一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81) From“Philosophy”to“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Fall 2005(Vol.37 No.1).2006
(82) Modern Hermeneutics of Confucian Thought: The Path to Philosophical Status and Its Significa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6
(83) 儒家倫理的形而上追尋,《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6年第12期)
(84)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倫理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九州出版社2007年
(85) 哲學史與中國思想的敘述方式,《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86) 儒家詮釋學的當代發展,《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九期),2006年
(87) 從“三綱五常”看儒家的宗教性,《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88)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湯一介對新時期中國哲學的貢獻,《探尋真善美——湯一介先生80華誕暨從教55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89) “三綱五常”辯義,《鵝湖》(台灣)2007年第5期
(90) 湯一介與新時期的中國哲學建設,《深圳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91) 儒學的現代轉型及其哲學化詮釋,《儒學釋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2) 以制度化為背景的中國哲學建構,《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7年第6期)
(93) Rethinking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7
(94) 國學:從書本走向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7年第1期
(95) 中國哲學“體知”的意義——從西方詮釋學的觀點看,《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7年第7期)
(96) 從傳統理解現代 以現代解釋傳統——景海峰教授訪談,《學術月刊》2007年第5期
(97) “中國哲學合法性”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拾薪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98) 重新定位儒學:從書本走向生活,《社會科學報》2007年9月20日
(99) 湯一介先生談儒學,《今日中國論壇》2008年第1期
(100) 20世紀儒學的三次轉折,《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8年第5期)
(101) 五倫觀念的再認識,《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六輯),九州出版社2008年
(102) “體知”的意義——從詮釋學的觀點看,《中國儒學》(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103) 文明對話與當代中國哲學建設,《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22期)
(104) 詮釋學的研究現狀及前景,《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5) 國學與中國哲學之間是何種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8日
(106) 在文明對話中發展儒學,《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9月
(107) 中國哲學研究的範式變化與前景探索,《文史哲》2009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9年第12期)
(108) 中國現代佛學發展的四個路向,《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0期
(109) 中國文化形象的重塑,《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6年講座精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4月
(110) 20世紀儒學的三次轉折,《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7年講座精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111) 軟實力的出場,《特區實踐與理論》2010年第1期
(112) 國學與當代中國文化,《河北學刊》2010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第二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9月
(113) 現代三聖:熊十力與梁漱溟、馬一浮,《中國文化》第三十一期(2010年春季號)
(114) 國學的三種形態,《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2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5期)
(115) 啟蒙與教化之別——一個詮釋學的分析,《現代思想衡慮下的啟蒙理念》(胡治洪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116) 儒家詮釋學的當代發展,《中國詮釋學》(第八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情理之間——馮達文教授七秩壽慶文集》,巴蜀書社2011年5月
(117) 教化:理解中國哲學的新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9日
(118) 從詮釋學看儒家哲學的教化觀念,《深圳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1期)
(119) 簡論中國哲學的現代敘述方式,《江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治道新詮》(黎紅雷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120)在全球化視野下闡釋中國哲學,《中華讀書報》2012年2月29日
(121) 當代中國哲學的敘述脈絡與融通取向,《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122) “理一分殊”釋義,《中山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