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學名:Gloydius brevicaudus)是中國各地均有的一種小型毒蛇,它是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是造成蛇傷的主要蛇種。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在受到攻擊後常連續撲咬。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除食用外,有較高的醫藥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尾蝮蛇
  • 拉丁學名:Gloydius brevicaudus
  • 別稱:紅土球子、草上飛蝮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有鱗目
  • :蝰科
  • 亞科:蝮亞科
  • 亞洲蝮屬
  • 物種命名人: Stejneger
  • 物種命名時間:1907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地區,毒液利用,

外形特徵

短尾蝮蛇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左右交錯或並列,圓斑中央色淺,外側常開放呈馬啼形,有的標本還有一條紅棕色脊線;眼後有一呈色眉紋,其上緣鑲以黃白色邊;尾後段黃白色,但尾尖常為黑色。吻棱明顯;鼻間鱗外側尖細笛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有頰窩,有管牙。北京個體多圓斑左右相連。背鱗外側及腹面鱗間有一行黑褐色不規側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蝮蛇的主要特徵是頭部呈三角形,有頰窩,體形較小,尾較短細。體背灰褐色或土紅色,互動排列呈褐色圓形斑,亦有深淺相同的橫斑及分散不規則的斑點,體側有一列棕色斑點。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雜有黑斑。由於蝮蛇分布廣,因此色斑的變異也較明顯,主要隨所棲環境乾燥或濕潤而有淺淡或深暗之分。其鱗片最顯著的特徵是鼻間鱗短而寬,體側尖細,可與其他蛇種相區別。蝮蛇具管狀毒牙1對,平時收於口中,張嘴時則隨之直立而起。

生活習性

短尾蝮蛇從平原到海拔1900米山地都有分布。活動於河邊、草坡、林地或遠離水源的荒地、石堆,捕食泥鰍嚙齒類蟾蜍卵胎生。卵胎生,5月及9月曾見交配,8月到9月產仔2~20條,初生仔蛇全長140~170mm。一天之中如果氣溫變化較大,蝮蛇的活動時間也不盡相同。天氣冷時,它只在中午前後出窩活動;氣溫達到25℃以上時,在上午9時和下午3時活動較多;在氣溫超過30℃以上時,則於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中午卻很少出來活動。短尾蝮蛇屬惰性蛇類,喜靜不喜動,活動比較緩慢笨拙,捕食常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即選擇舒適位置盤蜷不動,頭在中間並稍稍抬起。由於身體有以假亂真的保護色而不易被小動物發現,當有蛙、鼠或小鳥等食餌從其旁經過時,蝮蛇通過頰窩和舌頭很遠就能發現。一旦達到捕捉距離即突然彈出頭部攻擊,用毒牙迅速咬住獵物稍等片刻才鬆口。獵物被咬後即刻中毒,掙扎動作緩慢,蝮蛇跟隨其後直到動物不能動時才慢慢吞食。

生長繁殖

短尾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體內發育成熟,仔蛇生出後就完全可以獨立生活。由於蝮蛇這種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體更好的保護,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雌蛇產後的失重率與繁殖年齡和窩仔重明顯相關。蛇齡小、窩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則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為蝮蛇的繁殖期,每條雌蛇可一次連產10餘條仔蛇。初生仔蛇一般體長14~19厘米,個別體長者達20厘米以上;體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當年蛻皮1~2次,體長增加1倍,體重達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剛出殼的幼蛇,7~10天內不進食,多靠卵黃維持營養與消耗;待10天后才開始少量進食,但對食物比較挑剔。據觀察,第一年秋天產下的幼蛇,即使當年吃不到食物,大部分也可成活。早春和晚秋的氣溫稍低,幼蛇活動遲緩,代謝緩慢,進食後約10~15天才能排出糞便。6~9月份是幼蛇的活動高峰期,其食慾強、代謝快,食後4~7天便有糞便排出。

分布地區

中國國內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國外分布於朝鮮半島
短尾蝮蛇分布區域短尾蝮蛇分布區域
短尾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區或城鎮結合部的田野、溪溝邊和墳丘、灌木叢、石碓及草叢中,多盤曲成團,如狗屎樣,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稱。

毒液利用

短尾蝮蛇個體大小與排毒量的關係更為明顯。通常情況下,個體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個體較小者的5倍左右。如體長30~3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為6.24毫克;體長40~4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量為17.45毫克;而體長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條每次的排毒量多達31.98毫克。因此,同樣是被蝮蛇咬傷,個體大小的排毒量卻有著較大的差異。蝮蛇的適宜采毒季節是在每年的6~9月份,但
以7~8月份為最佳月份,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適當提前。因蝮蛇在這個時期大量捕食,且體質健壯、比較活躍,其產毒量也高,但其蛇毒量與蛇本身代謝率高低密切相關。如進食不久的蝮蛇,其蛇毒已消耗很多,必然導致排毒量明顯降低;若是蝮蛇長期未進食物,其蛇毒的積累量變明顯增多。
蝮蛇毒是一種略帶黃色透明的液體,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顆粒狀物。經生化部門測定其含水量為50%~75%,比重在1.03~1.10之間。蝮蛇咬傷1次放出的乾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傷後,應立即注射抗蛇毒血清,同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蝮蛇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衛的秘密化學武器,也是臨床上良好的鎮痛、止血藥品。蛇毒的鎮痛作用雖慢但持久,安全範圍大,長期套用不會成癮。對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飢餓性癌腫痛和麻風神經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顯著;對血友病、子宮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療效。蛇毒中還含有多種溶細胞素,有關科學家已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短尾蝮蛇毒液短尾蝮蛇毒液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醫稱為風火素),是含血循毒較多、含神經毒較少的一種混合毒。此毒除用於製造抗蝮蛇毒血清外,還用於製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製品,現已廣泛用於臨床。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骨髓炎紅斑狼瘡、癌症、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症。另外,對各種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顯療效。
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還有許多複雜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進消化作用的多種酶。當蛇毒注入地對動物體內,這些酶就開始先期分解動物組織。有關科研人員曾做過試驗,毒蛇捕食鼠後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僅排出毛和爪的殘渣部分;而采毒後捕食的,則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僅僅是發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證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過程中起著促進消化的作用,這也是與無毒蛇生理機能明顯不同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