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

蛇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滿鱗片。大部分陸棲,也有樹棲和半水棲,水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蛇咬
  • 治療方法:蛇毒血清
  • 藥物來源:蛇毒本身
  • 禁止使用:對馬匹過敏的人
簡介,蛇的習性,蛇的種類,蛇的習性,致命紀錄,醫治方法,

簡介

銀環蛇銀環蛇

蛇的習性

蛇的種類

蛇的種類品種雖然名目繁多,但不同品種蛇的對棲息地的要求卻大致相同。那就是大多喜歡棲息在溫度適宜、離水不遠、隱蔽條件好、陰暗潮濕、食物豐富及人跡罕見的幽靜地方,如草叢山地、林區水邊、溝角洞穴及遠離村莊的偏僻農舍或廢棄磚窯、防空洞、院落廢墟等。蛇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地方作為它們的棲息藏身處和活動“領地”,主要是滿足自身的捕食和隱蔽需要,為日後健康生長留有“餘地”,平時它們多以洞穴、裂縫、枯草枝下或雜亂的磚石瓦塊下盤附不動,多數待夜幕降臨後出來活動和覓食,如赤峰錦蛇、棕黑錦蛇、赤練蛇等;但也有少數蛇是白天出來活動的,如烏梢蛇和各種水蛇等。
蛇的習性蛇的習性

蛇的習性

蛇類一般不會視人類為獵物,多數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受到驚嚇或傷害,它才會發動攻勢,否則一般而言蛇類都會避免與人類發生接觸。除了一些巨大的蛇類(如蟒蛇、蚺蛇)外,大多數無毒的蛇類都不會為人類帶來威脅。無毒蛇類的咬擊通常沒有太大殺傷力,因為它們的牙齒主要是用作抓東西多於撕開東西,因此普遍不會造成較深的傷口。雖然被蛇所咬皮膚及肌肉組織畢竟會有所損害,但相比起毒蛇的咬擊而言,無毒蛇類的咬擊實在不足為患。
蛇咬
蛇是較為典型的變溫動物,對周圍環境的溫度反應比較敏感。外界氣溫在20-30度適合各種蛇類生長,當氣溫在25-32度左右,蛇出窩活動較為頻繁;氣溫下降到20-13度是,蛇便會本能的尋找溫暖場所;氣溫上升到33度以上時,蛇便找尋陰涼的地方或是爬到水中浸泡納涼,以期度過炎熱天氣,即短暫的“夏眠”。初春陽光多溫馨明媚,當氣溫達到18度以上時,上午10點到下午3點是蛇喜歡曬太陽的最佳時間;夏天的暴雨過後,尤其是臨近傍晚,蛇集體出窩透氣的特別多,幾乎給人一種傾巢而出的感覺,此種天氣赤峰錦蛇就表現的尤為突出。而一旦到了晝夜溫差較大的秋天,素有“冷血動物”之稱的蛇,出窩活動的時間又有所變化了,像蛇白天的出窩時間基本上取決於自身需要的溫度了,像王錦蛇、赤練蛇、黑眉錦蛇等。另外,蛇本身沒有汗腺和汗孔,不能調節自身的體溫,其體溫是隨棲息環境的溫度變化而發生變化,當外界的環境溫度降低時,蛇體內的新陳代謝便會降低或降至最低,其活動量明顯減少,以至於不吃不喝不動,處於懶散或昏睡狀態,以“冬眠”的形式來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待到來年春天氣溫逐漸升高時方才出窩活動。此外,蛇不但怕冷怕熱,而且也懼怕風。三四級風時蛇很少出窩,五六級風時蛇幾乎不外出活動;正在蛇園覓食、飲水、蛻皮或活動的蛇,一旦遇到惡劣天氣變化或突降暴雨急雨時,多立即返回窩內躲避。由此可見,蛇是何等聰明的低級動物啊!
蛇咬
蛇咬

致命紀錄

被蛇所咬而致命的紀錄實際上並不算多,因為多數受毒蛇咬擊的情況都能以肢體切除手術來避免死亡。全球約有725種毒蛇,當中只有250種毒蛇能以一口咬擊立即奪人性命。雖然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多毒蛇聚居的地方,但平均一年只有一遭咬擊是由有毒蛇類所導致的;在印度,一年約有2,500,000多宗蛇咬案件,但當中只有50,000宗涉及死亡。

醫治方法

醫治蛇咬的方法種類繁多,最典型及常用的方法是運用由蛇毒本身制煉的抗毒血清。一些抗毒血清是專為個別及少數近類蛇種而用的(例如在美國當地,基本上除了珊瑚蛇外,所有毒蛇都屬於蝮亞科的),而另一種能治療多種蛇毒的血清是“蛇毒血清”(antivenin polyvalent)。製作蛇毒血清時,研究者會把多種毒蛇的毒素同時注入一匹馬的體內,劑量由輕至重逐步提升,直至馬匹能對毒素免疫為止;接著便從馬匹身上抽取血液,再以淨水加以稀釋,並冷凍貯存,最後成功製造血清。可是亦因為這個原因,一些對馬匹過敏的人便不能使用這些血清。在印度、南非及澳大利亞等地,當地人亦針對較為危險的蛇類(如曼巴蛇、太攀蛇及眼鏡蛇),以同樣手法製作特種抗毒血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