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腹

短尾腹

短尾腹,蝰科亞洲蝮屬的一種小型毒蛇,可食用,有較高的醫藥價值,在我國廣泛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尾腹
  • 拉丁學名:Gloydius brevicaudus   
  • :蝰
  • 亞科:蝮
介紹,地理分布,鑑別特徵,繁殖特點,毒性及用途,攝食特點,南北差異,溫度影響,咬傷措施,生物學資料,

介紹

中文學名: 短尾蝮
拉丁學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中文俗名: 紅土球子、草上飛,蝮蛇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tejneger,1907
分類地位:蝰科 --> 蝮亞科 --> 亞洲蝮屬
短尾蝮是中國各地均有的一種小型毒蛇,它是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是造成蛇傷的主要蛇種。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在受到攻擊後常連續撲咬。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 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除食用外,有較高的醫藥價值。蛇膽、蛇皮都是上等的中藥材,在臨床上套用已有悠久的 歷史;改蛇的毒液是暢銷藥品——蝮蛇抗栓酶的主要材料。蝮蛇種源易得,適應性特彆強,近年不斷有蛇傷報導,與人們擴展旅遊區,野外休閒的興起有一定關係。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 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國外分布於朝鮮半島。
短尾蝮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區或城鎮結合部的田野、溪溝邊和墳丘、灌木叢、 石碓及草叢中,多盤曲成團,如狗屎樣,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稱。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 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每年的5~6月為交配期,每胎產2~12條仔蛇,產仔期在8~10月,初 產仔期長約14~17厘米左右。

鑑別特徵

全長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左右交錯或並列,圓斑中央色淺,外側常開放呈馬啼形,有 的標本還有一條紅棕色脊線;眼後有一呈色眉紋,其上緣鑲以黃白色邊;尾後段黃白色,但尾尖常為黑色。吻棱明顯;鼻間鱗外側尖細笛向後彎;背鱗中段21行; 腹鱗+尾下鱗167-196,平均180。有頰窩,有管牙。北京個體多圓斑左右相連。背鱗外側及腹面鱗間有一行黑褐色不規側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色, 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
的主要特徵是頭部呈三角形,有頰窩,體形較小,尾較短細。體背灰褐色或土紅色,互動排列呈褐色圓形斑,亦有深淺相同的橫斑及分散不規則的斑點,體側 有一列棕色斑點。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雜有黑斑。由於蝮蛇分布廣,因此色斑的變異也較明顯,主要隨所棲環境乾燥或濕潤而有淺淡或深暗之分。其鱗片最顯著的 特徵是鼻間鱗短而寬,體側尖細,可與其他蛇種相區別。蝮蛇具管狀毒牙1對,平時臥於口中,張嘴時則隨之直立而起,咬住地害部位。

繁殖特點

短尾蝮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體內發育成熟,仔蛇生出後就完全可以獨立生活。由於蝮蛇這種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體更好的保護,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對人工養殖非常有利。雌蛇產仔後體重明顯減輕。
雌蛇產後的失重率與繁殖年齡和窩仔重明顯相關。蛇齡小、窩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則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為蝮蛇的繁殖期,每條雌蛇可一次連產 10餘條仔蛇。初生仔蛇一般體長14~19厘米,個別體長者達20厘米以上;體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當年蛻皮1~2次,體長增加1倍,體重達至 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初生仔蛇色斑差異很大,有人曾對100條孕蛇產出的仔蛇進行統計,其中33%左右的色斑;還有少數是一窩三種色斑的。與其他幼蛇明顯不同的是,剛出 生的仔蛇能馬上爬行,以擺脫殘餘卵黃和蹭帶臍帶,一般10分鐘後仔蛇便進行第一次蛻皮。蛻皮後的仔蛇體色鮮艷,色斑明顯,尾尖呈黃色,腹部有臍孔和臍溝。 蛻皮後的仔蛇活動迅速,反應靈敏,稍受驚動後便有強烈的攻擊行為,能咬死併吞食比其體重稍大的幼蛙和幼鼠,並有毒液分泌。因此,不要徒手去抓拿,以免被咬 中毒。
仔蛇雖出生後不久進行第一次蛻皮,且體長可增加10毫米左右。但仔蛇出生後,一般當年的體重和體長變化不是太大,只有到第二年的活動高峰期,體重和 體長才有明顯地增加。特別是9月份以後出生的仔蛇,由於冬眠前大多沒有進食機會,所以越冬及翌年的死亡率相當高,達50%以上。為了避免仔蛇越冬出現過多 死亡的現象,必須在越冬前讓其有足夠的營養積累,脂肪積累率要達到7%以上。出蟄後,要馬上提供其喜食的飼料和飲水。此外,仔蛇越冬的溫度宜保持在 2~6℃左右。若在0℃以下時,仔蛇易死亡;溫度高於冬眠溫度時,仔蛇活動量會加大,體內的營養消耗較多,是不必造成翌年仔蛇較高的死亡率;濕度也是制約 仔蛇死亡率的另一關鍵性問題,越冬環境的濕度易在65%~75%之間,大於這個數字,仔蛇易患皮膚霉爛病而死亡。在仔蛇的越冬期,一旦有鼠類入侵冬眠場 所,也是危害仔蛇生存的另一大天敵,必須採取防範措施。
剛出殼的幼蛇,7~10天內不進食,多靠卵黃維持營養與消耗;待10天后才開始少量進食,但對食物比較挑剔。據觀察,第一年秋天產下的幼蛇,即使當 年吃不到食物,大部分也可成活。第二年6月中旬開始投餵蝌蚪和小泥鰍等食物,到10月中旬,仔蛇的成活率可達50%以上,平均增重3.3克,體長增長 7.13厘米。飼餵時發現幼蛇對雞蛋、蚯蚓、螞蚱、黃粉蟲及蛹都不吃,硬填也吐出來,沒吐出來的也因不適應而死亡;幼蛇的投食頻率,要根據其在不同季節的 代謝情況而定。早春和晚秋的氣溫稍低,幼蛇活動遲緩,代謝緩慢,進食後約10~15天才能排出糞便。6~9月份是幼蛇的活動高峰期,其食慾強、代謝快,食 後4~7天便有糞便排出。

毒性及用途

短尾蝮個體大小與排毒量的關係更為明顯。通常情況下,個體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個體較小者的5倍左右。如體長30~3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 排毒為6.24毫克;體長40~4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量為17.45毫克;而體長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條每次的排毒量多達31.98毫克。 因此,同樣是被蝮蛇咬傷,個體大小的排毒量卻有著較大的差異。蝮蛇的適宜采毒季節是在每年的6~9月份,但以7~8月份為最佳月份,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適 當提前。因蝮蛇在這個時期大量捕食,且體質健壯、比較活躍,其產毒量也高,但其蛇毒量與蛇本身代謝率高低密切相關。如進食不久的蝮蛇,其蛇毒已消耗很多, 必然導致排毒量明顯降低;若是蝮蛇長期未進食物,其蛇毒的積累量變明顯增多。
蝮蛇毒是一種略帶黃色透明的液體,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顆粒狀物。經生化部門測定其含水量為50%~75%,比重在1.03~1.10之間。蝮蛇咬傷1次放出的乾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傷後,應立即注射抗生素毒血清,此藥對該蛇咬上有特效。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衛的秘密化學武器,也是臨床上良好的鎮痛、止血藥品。蛇毒的鎮痛作用雖慢但持久,安全範圍大,長期套用不會成癮。對三 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以飢餓性癌腫痛和麻風神經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顯著;對血友病、子宮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療效。蛇毒中 還 短尾蝮蛇毒液含有多種溶細胞素,目前有關科學家已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醫稱 為風火素),是含血循毒較多、含神經毒較少的一種混合毒。此毒除用於製造抗蝮蛇毒血清外,還用於製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製品,現已廣泛用於臨床。臨床上 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骨髓炎、紅斑狼瘡、癌症、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症。另外,對各種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顯療效。
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還有許多複雜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進消化作用的多種酶。當蛇毒注入地對動物體內,這些酶就開始先期分解動物組織。有關 科研人員曾做過試驗,毒蛇捕食鼠後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僅排出毛和爪的殘渣部分;而采毒後捕食的,則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僅僅是發酵而未被其 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證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過程中起著促進消化的作用,這也是與無毒蛇生理機能明顯不同的地方。

攝食特點

短尾蝮屬惰性蛇類,喜靜不喜動,活動比較緩慢笨拙,捕食常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即選擇舒適位置盤蜷不動,頭在中間並稍稍抬起。由於身體有以假亂真的 保護色而不易被xi奧動物發現,當有蛙、鼠或小鳥等食餌從其旁經過時,蝮蛇通過頰窩和舌頭很遠就能發現。一旦達到捕捉距離即突然彈出頭部攻擊,用毒牙迅速 咬住獵物稍等片刻才鬆口。獵物被咬後即刻中毒,掙扎動作緩慢,蝮蛇跟隨其後直到動物不能動時才慢慢吞食。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蛇園內可飼養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動物,供其自由捕食。無論是長江流域的蝮蛇,還是產在東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歡捕食魚類。飼養季節可每天傍晚將購來的淡水小雜魚攤在木板上或地板磚上, 放在蝮蛇經常出沒的地方及蛇窩附近,蛇嗅到魚腥味即刻出窩覓食,有時會傾巢出動,場面非常壯觀。大規模飼養蝮蛇時,根據蝮蛇對魚腥味有較強的識別功能這一 特性,可將動物的下腳料如豬肺等切成小塊與碎魚塊混合攪勻後,大部分蝮蛇十分愛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動物,對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興趣,這部分蛇可 去飼料池捕獲活得小魚、泥鰍或蛙類。飼養中不提倡人工填餵。一旦形成規模(哪怕是小規模),填餵是不現實的。
短尾蝮蛇的食性與棲息場地能提供的食物種類有關,很容易形成慣性食物。蝮蛇的食慾較強,且進食量很大,一條成年蝮蛇可連吞3~5隻麻雀或小白鼠等。 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消化的高峰多在進食後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與環境有直接關係。當溫度達到 25~28℃左右時,消化最快;低於15~18℃時,消化緩慢;低於10℃時,則不吃食物,給其強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來。在不太飢餓的情況下,一般不捕食;30℃以上進窩棲息不動,直至溫度適宜方才出窩覓食。

南北差異

短尾蝮的活動有一定的自然規律, 屬晨昏性蛇類。大多傍晚5時左右出窩活動捕食,至早晨9~10時左右回窩休息。但我國地處溫帶、熱帶及亞熱帶,一年四季寒暑變化明顯,蝮蛇的活動也表現出 明顯地南北地域差異。長白山地區的蝮蛇冬眠期比較長,從10月上旬開始入蜇,到翌年5月上旬才陸續出蟄,冬眠期為7個月左右。而處在南方地帶的蝮蛇活動期 較長,從3月末~11月末,長達8個月之久,且5~10月為活動、覓食、蛻皮和增重的高峰期。
蝮蛇一般出生在2~3年達到性成熟,雄性蝮蛇比雌性蝮蛇的成熟期早,小型蝮蛇比大型蝮蛇成熟期早。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帶的蝮蛇性成熟要晚些,尤其是產 地在東北地區的,性成熟時間還要延遲;而南方省(區)的蝮蛇性成熟要提早很多,這是最為明顯的南北差異。此外,北方蝮蛇冬眠的死亡率有時高達43%以上, 而南方蝮蛇則低於這個數。

溫度影響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天之中如果氣溫變化較大,蝮蛇的活動時間也不盡相同。天氣冷時,它只在中午前後出窩活動;氣溫達到25℃以上時,在上午9時和下午3時活動較多;在氣溫超過30℃以上時,則於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中午卻很少出來活動。
蝮蛇是變溫動物,溫度當然是決定蝮蛇活動的一個主要因素。因其體溫隨著氣溫的升高而上升,當外界氣溫升到28~30℃時,常常盤曲不動;高於30℃ 以上即開始騷動不安,呼吸加快;高於36℃則有劇烈竄動行為,呼吸急促;一旦高於40℃時,即會出現大批死亡。雖然蝮蛇可以生活在2~38℃的範圍內,但 其最佳的生長溫度為20~28℃。低於10℃時無進食慾望;5℃以下便會進入冬眠。蛇島蝮蛇的耐寒能力強於東北蝮蛇,氣溫在4℃以下也出來活動,0℃才是 它的活動最低限度。

咬傷措施

蝮蛇是中國劇毒蛇類中分布最廣的一種,約占各類毒蛇咬傷的50%以上,其中在江、浙兩省及東北林區的危害最大,為此必須充分認識到防治蝮蛇咬傷的重要性。下面將蝮蛇咬傷常用的中成藥詳介如下:
(1)南通蛇藥和解毒片(片劑)
適用於各種毒蛇咬傷及蠍子、蜈蚣等毒蟲咬傷,特別適用於蝮蛇咬傷。用法:首次量各20片。現將藥片搗碎,用酒50毫升(不會飲酒者可用開水吞服)加等量溫開水,以後每隔6小時服10片。
(2)上海蛇藥(片劑、針劑)
對蝮蛇、五步蛇、蝰蛇、烙鐵頭竹葉青等咬傷均有效。用法:可單獨使用,如與沖劑配合使用療效更佳。首次服10片,以後每小時服5片,病情減輕可改為6小時服5片。一個療程3~5天,病情較重可酌情增加。
若使用本藥的針劑,可1號注射液和2號注射液結合使用,其功效與片劑相同,與衝擊配合使用療效更佳。1號注射液第一天每4小時注射2毫升,以後每日 3次,每次2毫升,總重約20~30毫升。一般給予肌肉注射,必要時可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實施靜脈滴注,或用25%~50%葡萄糖 溶液20毫升稀釋後靜脈緩慢推注。使用2號注射液每4小時或6小時肌肉注射2毫升,一個療程3~5天。
另外,沖劑配合片劑和注射液在一起,作用效果更佳。首次服2包,開水沖服,以後每日3次,每次1包,一個療程為3~5天。
(3)蛇傷解毒片(注射液)
對中國常見毒蛇咬傷均有效。用法:片劑首次20片,以後每4~6小時內服7~10片,中毒症狀好轉後酌情減量,連服5天。針劑首次8毫升,在傷口周圍及結紮上端注射,以後每6小時1次,每次肌肉注射6毫升,全身中毒症狀減輕後改為口服片劑。
(4)群生蛇藥(水劑、針劑)
適用於蝮蛇,亦可用於五步蛇、眼鏡蛇、竹葉青、烙鐵頭、銀環蛇大毒蛇咬傷。用法:水劑首次服量為20毫升,以後每次10毫升,每日3~4次。針劑首 次量4毫升,以後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4~6次。重症患者酌情增加劑量,兒童劑量酌減。水劑和針劑視中毒病情需要,可單獨或合併使用。
(5)廣州蛇藥(7118#蛇藥為片劑)
適用於蝮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等毒蛇咬傷。用法:首次14~20片,重症者首次加倍,以後每3~5小時7片,用溫開水送服。
(6)祁門蛇藥(片劑)
適用於蝮蛇、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咬傷。用法:首次12片,每日4次,以後每次服8~10片。
(7)青龍蛇藥(片劑)
對各種毒蛇咬傷有效、對毒蜂、蜈蚣等蜇傷也有療效。用法:每次服10~20片,每日4~6次,冷開水吞服,首次用量加倍。
(8)精緻抗蝮蛇毒血清(注射液)
該藥是從免疫馬的血清中提純出來的球蛋白溶液。為了防止過敏反應,用錢可作皮試。使用中,同時加入地塞米松10~30毫升注射,可減少或減輕過敏反 應的發生。用法:取該血清6000單位,加入5%~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靜脈點滴。註:在蝮蛇咬傷出現少尿期,抗蝮蛇毒血清是否仍需套用,臨床報導 認為套用仍有助於防止或減輕腎實質性損害。

生物學資料

從平原到海拔1900米山地都有分布。活動於河邊、草坡、林地或遠離水源的荒地、石堆,捕食泥鰍、嚙齒類、蟾蜍,卵胎生。北京僅僅分布於1000米 以下的山谷平原。卵胎生,5月及9月曾見交配,8月到9月產仔2~20條,初生仔蛇全長140~170mm。是我國南北廣為分布的一種劇毒蛇,是造成蛇傷 的主要蛇種。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在受到攻擊後常連續撲咬。在北京市主要分布於北部、西部低山區,近年不斷有蛇傷報導,與人們擴展旅遊區,野外休閒的興起 有一定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