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

白花菜

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無刺。葉為3-7小葉的掌狀複葉,邊緣有細鋸齒或有腺纖毛;葉柄長2-7厘米;無托葉。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花苞片由3枚小葉組成;花梗長約1.5厘米;萼片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黃色或淡紫色,有爪;花盤圓錐狀;雄蕊伸出花冠外。果圓柱形;長3-8厘米。種子近扁球形,黑褐色。不具假種皮。花期與果期約在7-10月。

廣域分布種,在中國自海南島直分布到北京附近,從雲南直到台灣,可能原產古熱帶,現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有。是低海拔村邊、道旁、荒地或田野間常見雜草及藥用植物亞洲、非洲少數地區偶有栽培以供蔬食,亦可醃食。種子碾粉功似芥末,供藥用。全草入藥,味苦辛微毒。(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栽培技術,選地整地,定苗間苗,施肥,水分,採收,病害防治,植物毒性,主要價值,食用,藥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植物,高1米內外,常被腺毛,有時莖上變無毛。無刺。葉為3-7小葉的掌狀複葉,小葉倒卵狀橢圓形、倒披針形或菱形,頂端漸尖、急尖、鈍形或圓形,基部楔形至漸狹延成小葉柄,兩面近無毛,邊緣有細鋸齒或有腺纖毛,中央小葉最大,長1-5厘米,寬8-16毫米,側生小葉依次變小;葉柄長2-7厘米;小葉柄長2-4毫米,在匯合處彼此連生成蹼狀;無托葉。
白花菜白花菜
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花少數至多數;苞片由3枚小葉組成,有短柄或幾無柄;苞片中央小葉長達1.5厘米,側生小葉有時近消失;花梗長約1.5厘米;萼片分離,披針形、橢圓形或卵形,長3-6毫米,寬1-2毫米,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黃色或淡紫色,在花蕾時期不覆蓋著雄蕊和雌蕊,有爪,連爪長10-17(-20)毫米,瓣片近圓形或闊倒卵形,寬2-6毫米;花盤稍肉質,微擴展,圓錐狀,長2-3毫米,粗約2毫米,果時不明顯;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長5-18(-22)毫米;雌蕊柄在兩性花中長4-10(-16)毫米,在雄花中長1-2毫米或無柄;子房線柱形;花柱很短或無花住,柱頭頭狀。果圓柱形;斜舉,長3-8厘米,中部直徑3-4毫米,雌雄蕊柄與雌蕊柄果時長度近相等,約5-20毫米。種子近扁球形,黑褐色,長1.2-1.8毫米,寬1.1-1.7毫米,高0.7-1毫米,表面有橫向皺紋或更常為具疣狀小突起,爪開張,但常近似彼此連生:不具假種皮。花期與果期約在7-10月。

產地生境

白花菜屬廣域分布物種,在中國自海南島直分布到北京附近,從雲南直到台灣,可能原產古熱帶,現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有。是低海拔村邊、道旁、荒地或田野間常見雜草及藥用植物。

生長習性

白花菜性喜向陽溫暖,耐熱性強,適炎夏栽培。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 28-30度,生長最適溫度為30度左右。喜光,耐肥,抗逆性強,抗病,不怕暴雨,但不耐乾旱。

繁殖方式

選擇生長旺盛的紅梗白花菜留種,留種的白花菜不採收,開花後經 30 天左右就可發育成熟,種子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裝於布袋中,置於通風乾燥處貯藏。
播前將種子晾曬1天,以提高發芽率,做好發芽試驗,要求發芽率在90%以上,播種量為2.25-3.00千克/hm2,用細土拌播,清明後至8月中旬均可播種,如使用薄膜和大棚,可提前至3月上旬播種,推廣條播,提倡移栽,由於白花菜幼苗出土力差,應選擇晴天播種,切忌選擇下雨時播種和播後即下雨的天氣,播後第2天即打藥除草,用量與常規用量相同。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白花菜對土壤要求嚴格,宜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2-3年未種過十字花科蔬菜的旱地或水田的砂質土或壤土,不宜選擇冷水田或低濕地栽培。播種前要深耕施足基肥,施腐熟的豬牛欄肥11.25-15噸/平方小時。土地平整後作廂,廂寬1.0-1.5米,溝寬約33.3厘米,深約10厘米,廂面平整,耙細,土壤濕度以手捏成團、落地能散為宜。

定苗間苗

出苗後6-8天、苗高3.3厘米左右、2-3片真葉時,為促進幼苗早發蔸,用0.5%尿素加4%蔗糖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1-2次。3-4片真葉時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20厘米為宜。

施肥

採取平衡施肥原則,要求增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少施化肥。分期適時追肥,追肥以氮肥為主,生長前期追肥2-3次,一般定植後10-15天澆1次提苗肥,施稀水糞15噸/平方小時,以後每隔5-10天澆施腐熟稀水糞15.0-22.5噸/平方小時或尿素120-150千克平方小時,當植株有12-13片葉時施1次花芽分化肥,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15∶15∶15,下同)300-375千克/平方小時,現蕾時結合中耕培土,追施花球膨大肥,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375-450千克/平方小時,收期每採收1次追肥1次,促進側花球生長,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225-300千克/平方小時。

水分

白花菜需水量較大,尤其在花球形成期要及時澆水或灌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同時應注意種植白花菜的田塊不能積水,雨季要及時排水,做到雨停田乾。

採收

白花菜要按標準、及時、分批採收。按標準采就是在主側枝的花瓣剛露出時采,能保持醃菜特有的色、香、味;采晚了則香味淡,粗纖維多,品質差。分批采就是在整個生育期分4-5批采。第1批是在播種後20天左右、株高20厘米左右時采。采時將每株主莖離地面3厘米處折斷,主莖上留下的側枝繼續生長。採摘後施1次人糞尿,過5-6天采第2次。第2次採收時,只採達採摘標準的側枝,其上的腋芽又萌發出二級側枝,這樣採摘1次側枝,增加1級側枝的不斷重複,可使採摘期延續到2個月左右,整個生育期以中期產量最高。每季產量可達19.5-22.5噸/平方小時,待6月至7月上旬產量下降時,可用上季的種重新播種栽培,去掉上
白花菜白花菜

病害防治

白花菜整個生育期病害較少,一般不需防治。蟲害以菜青蟲小地老虎蚜蟲等為主。防治菜青蟲可用20%三唑磷乳劑1.5千克/平方小時對水750千克噴霧;防治小地老虎可選用48%樂斯本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等800-1000倍液噴灑地面;防治蚜蟲可用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20%的吡蟲啉可溶性粉劑6000倍液噴施。

植物毒性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後易引起中毒,會有選擇性地損害四肢運動神經和視神經。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後12小時左右,先後發生頭暈,噁心,嘔吐,多汗,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較重,發現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腹微隆起,腸鳴音減弱。經常規處理,3天后恢復。

主要價值

食用

白花菜富含對人體有益的17種微量元素,有胺基酸及人體必須的鈣、鐵等元素。其中每100克白花菜中含有胺基酸19.5毫克、鈣202毫克、鐵4.18毫克,明顯高於其他闊葉蔬菜。這種菜具有獨特的風味,是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其莖葉醃製後可食用,是夏季主要的一種醃菜,可炒肉、蛋炒或單炒。其味清香鮮美,能提神生津、開胃建脾、增進食慾。
醃製熟的白花菜醃製熟的白花菜

藥用

種子碾粉功似芥末,含油約25%,供藥用,有殺頭虱、家畜及植物寄生蟲之效;種子煎劑內服可驅腸道寄生蟲,煎劑外用能療創傷膿腫。
全草入藥,味苦辛微毒,主治下氣,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製成混敷劑,能療頭痛,局部疼痛及預防化膿累積;因有抗痙攣作用,亦為產科臨床用藥。
全草(白花菜):苦、辛,溫。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用於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痔瘡,帶下病,瘧疾,痢疾。
白花菜白花菜
種子(白花菜子):苦,辛。微毒。散風祛濕,活血止痛。外用於痔瘡,風濕痹痛,瘧疾。
【維藥】海布瑞夏特,扎翁,哈羅,霍茹甫:全草、種子主治用於殺胃腸寄生蟲《維醫藥》。
【德昂藥】刀艾熱: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痔瘡《德宏藥錄》。
【景頗藥】Ang chunnam:功用同德昂族《德宏藥錄》。
【阿昌藥】白花菜子:功用同德昂族《德宏藥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