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子白花菜

皺子白花菜

皺子白花菜(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台灣稱平伏莖白花菜、成功白花菜,是白花菜科白花菜屬的植物。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台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多生在苗圃、農場、路旁草地、荒地以及常為田間雜草,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皺子白花菜
  • 拉丁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 二名法:Cleome rutidosperma DC. Prodr.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十字花目
  • :山柑科
  • :白花菜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相關的種,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開展或平臥,分枝疏散,高達90厘米,無刺,莖、葉柄及葉背脈上疏被無腺疏長柔毛,有時近無毛。葉具3小葉,葉柄長2-20毫米(莖下部的葉未見);小葉橢圓狀披針形,有時近斜方狀橢圓形,頂端急尖或漸尖、鈍形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楔形,幾無小葉柄,邊緣有具纖毛的細齒,中央小葉最大,長1-2.5厘米寬5-12毫米,側生小葉較小,兩側不對稱。花單生於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較小的葉腋內,常2-3花連線著生在2-3節上形成開展有葉而間斷的花序;花梗纖細,長1.2-2厘米,果時長約3厘米;萼片4,綠色,分離,狹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長約4毫米,背部被短柔毛,邊緣有纖毛;花瓣4,新鮮標本上2箇中央花瓣中部有黃色橫帶, 2個側生花瓣顏色一樣,頂端急尖或鈍形,有小凸尖頭,基部漸狹延成短爪,長約6毫米,寬約2毫米,近倒披針狀橢圓形,全緣,兩面無毛;花盤不明顯,花托長約1毫米,雄蕊6,花絲長5-7毫米,花葯長1.5-2毫米;雌蕊柄長1.5-2毫米,果時長4-6毫米;子房線柱形,長5-13毫米,無毛,有些花中子房不育,長僅2-3毫米;花柱短而粗,柱頭頭狀。果線柱形,表面平坦或微呈念珠狀,兩端變狹,頂端有喙,長3.5-6厘米,中部直徑3.5-4.5毫米;果瓣質薄,有縱向近平行脈,常自兩側開裂。種子近圓形,直徑1.5-1.8毫米,背部有20-30條橫向脊狀皺紋,皺紋上有細乳狀突起,爪開張,彼此不相聯,爪的腹面邊緣有一條白色假種皮帶。花果期6-9月。(圖片源)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草地、荒地、苗圃、農場,常為田間雜草。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部(潞西)、台灣(台北、屏東),原產熱帶西非洲,自幾內亞至剛果與安哥拉。上世紀中(1859)傳入西印度群島(多巴哥);本世紀20年代後在亞洲先後星散見於下列各地:1920年,菲律賓的巴拉望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東海岸;1924年,新加坡;1946年,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與泰國;1948年,緬甸與馬來西亞;1958年,我國雲南西部,印度尼西亞廣布; 80年代傳入我國台灣。看來分布區正在擴展之中,已有成泛熱帶分布種的趨勢。

本種提示

與國產其他種很容易區別,本種花單生葉腋;2箇中央花瓣表面有黃色橫帶(標本室材料上看不到這個特徵,因為整個花瓣的顏色褪色為白色至粉紅色);種子表面有20-30條橫向脊狀皺紋,在40倍以上的解剖鏡下,可見脊上有乳狀突起或微柔毛;爪開張,腹面邊緣有一條白色假種皮帶。

相關的種

與“皺子白花菜 Cleome rutidosperma DC.”相關的種有:
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
美麗白花菜Cleome speciosa Raf.
醉蝶花Cleome spinosa Jacq.
黃花草Cleome viscosa L.
無毛黃花草Cleome viscosa L. var. deglabrata (Backer) B. S. Sun
黃花草(原變種)Cleome viscosa L. var. viscosa
滇白花菜Cleome yunnanensis W. W. S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