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型人格障礙

癔症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與早期親職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後,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癔症型人格特徵。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是本類型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癔症型人格障礙
  • 別稱: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
  • 原因:一般認為與早期親職教育有關
  • 特點:心理發展嚴重滯後
障礙介紹,表現,診斷標準,診斷標準一,診斷標準二,形成原因,遺傳,家庭婚戀,生理疾患,教育學習,社會職業,生活事件,案例,治療方法,移情焦點療法,

障礙介紹

癔症型人格又稱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徵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類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女性,各種年齡層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一般年齡都在25歲以下。
一般來講,此類型患者的人格障礙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症狀減輕。但這不能保證可以不治而愈,在應激狀態下還有可能發生癔病症狀。但這不能認為它可以不治而愈,因為患者常不能知覺到自己的真正感情是怎樣的。而且青少年時期,不加以調節,其症狀只會加重。因此,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情緒調節,在青少年時期就消除癔症型人格障礙。

表現

癔症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人注意,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這類人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她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她們常好幻想,把想像當成現實,當缺乏足夠的現實刺激時便利用幻想激發內心的情緒體驗。
3.情感易變化。這類人情感豐富,熱情有餘,而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由於情緒反應過分,往往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甚至無病呻吟的印象。
4.視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種花招使我就範,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他們的人際關係膚淺,表現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這類人喜歡別人注意和誇獎,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餘力。
此外,此類患者還有性心理發育的不成熟,表現為性冷淡或性過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過分嬌羞樣的誘感勾引他人而不自覺。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一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癔症型人格障礙的症狀診斷標準定為,患者至少具有下述項目中的三項症狀:
1.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3.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4.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5.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6.需要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譁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8.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一般來講,此類型的人格障礙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症狀減輕。但這不能保證可以不治而愈,在應激狀態下還有可能發生癔病症狀。

診斷標準二

●持續地尋求或要求安慰、贊同和表揚
●在外表或行為上有不適當的性挑逗
●對身體吸引力過份關注
●用不適當的誇張來表達情緒
●當自己不是他人注意的中心時,便感到很不舒服
●情緒變化很大且狹隘
自我中心,追求當時的滿足,對遲到的讚許和遇到的挫折無法忍受
●言語過份印象化,缺乏具體描述
(具備四項即可診斷)

形成原因

遺傳

癔症型人格障礙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則其子女有一定遺傳傾向,但對於這一點目前尚無定論

家庭婚戀

幼年時父母若過度溺愛、保護子女者,則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礙。同時,從小家庭環境優越孩子,依賴性和暗示性會比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戀愛多次受挫的年輕女性最易發此症,並以情感被動判斷婚戀的好壞。

生理疾患

生理疾患引發的癔症型人格障礙的途徑有三種:一是患有腦器質性病變或機械損傷;二是女性在痛經或月經紊亂或閉經時,因生理因素出現此症並隨周期改變;三是一般人群在體虛生病不適時或能量消耗大、饑寒感時偶爾也發作。

教育學習

文化閉塞、迷信重的地區癔症型精神障礙發病率較高;此外,缺少正規教育及文盲者、學歷雖高,但不注重主動學習、全程學習或終身學習者易感染此症。還有一種比較特殊,即所謂的“追星族”,這類易感人群不分學歷高低,女性占多數。

社會職業

就業壓力大或有職業倦怠的年輕女性最易患癔症型精神障礙。

生活事件

癔症型精神障礙患者一般在面對急性的或強烈的人或物或事的暗示及刺激容易發作;二是患者童年時曾有精神緊張、恐懼不安或尷尬難堪的情境。
這六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癔症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產生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當我們了解了癔症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更好的去尋找對策來解決這項問題,不讓我們的心理健康受到癔症型人格障礙的影響!

案例

女工小芳,工作學習都不錯、可有一點與眾不同,總喜歡高談闊論,有意無意標榜自己。在愛情方面,吹噓帥哥們是如何欣賞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難他們,大放厥詞。為了招人注意,甚至不顧個人尊嚴。而且,平時喜怒無常,高興時嘻嘻哈哈,勁頭十足,稍不順心,大吵大鬧,弄得人際關係十分緊張。一天,正當她瞎吹時,經一位朋友提醒,她頓時覺得自己並非魅力超群,立刻萎靡不振,非常難過。然而傷心歸傷心,以後她依然我行我素。
小芳的“毛病”,就是一種較為典型的癔症型人格障礙。癔症型人格又稱表演型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徵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類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女性,各種年齡層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一般年齡都在25歲以下。

治療方法

對此類型人格障礙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治療:
1. 提高認識,幫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視自己,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脹,放任自流,就會處處碰壁、導致病情發作。
2.情緒自我調整法。癔症型人格情緒表達太過分,旁人常無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種人格的人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便是問目己的親朋好友作一番調查,聽聽他們對這種情緒表達的看法。對他們提出的看法,千萬不要反駁,要捫心自問,這些情緒表現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無意識的;哪些是別人喜歡的,哪些是別人討厭的。對別人討厭的要堅決予以改進,而別人喜歡的則在表現強度上力求適中,對無意識的表現,可將其寫下來,放在醒目處,不時自我提醒。此外,還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後請好友對自己今天的表現作一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制,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3.升華法。前面講過,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我們不妨“將計就計”,讓她們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積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華。事實上,許多藝術表演都有一定的誇張成份,為了使觀眾沉浸到劇情中去,演員必須用自己的表情、語言去打動他們。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需要提醒的是,癔症型人格障礙很可能是抑鬱症等症狀的前兆,因為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事物,所以出現癔症的同時,亦要當心抑鬱症發作危險。

移情焦點療法

移情焦點治療是主要用Kernberg在發明的治療癔症人格障礙的動力學療法,一開始的名字叫做表達性心理治療。後來在1990年代Clarkin等人把這種療法系統化,手冊化,便於臨床操作,並且改名為移情焦點治療,並作了療效研究。基礎理論主要是Kernberg等人有關邊緣人格結構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相關的精神病學的理論。
基礎理論
人格結構分為根據身份認同彌散,現實檢驗能力,以及原始防禦機制存在的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1)神經症性人格結構(NPO):身份認同穩定,現實檢驗能力好,原始防禦機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防禦機制以壓抑為核心。多見於癔症型人格障礙,強迫性人格障礙,和抑鬱(受虐)型人格障礙
2)邊緣性人格結構(BPO):身份認同彌散,能夠保持一定現實檢驗能力,但是在應激條件下可出現現實檢驗能力喪失,原始防禦機制為主。包括了邊緣人格障礙,自戀人格障礙,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偏執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和依賴型人格障礙
3)精神病性人格結構(PPO):除現實檢驗能力喪失外,其他特點和BPO相同,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患者。
二)治療原理
TFP有關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學原理簡單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1)早年的創傷體驗造成患者們神經生化的改變,主要是神經遞質系統的失調。從而使患者們容易激活攻擊性和抑鬱情緒,以及對某些刺激過度敏感。這些生物學改變鑄造了患者們的氣質基礎,同時在此基礎上,患者們與重要養育者的攻擊性客體關係內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體和客體表象。
2)內化的攻擊性灌注的客體關係決定了患者們前俄狄浦斯期的固著,並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認同等原始防禦機制來保護好自體-客體不受到攻擊性的損害,這樣在心理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 了身份認同彌散的症狀。
3)在此時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複內化的病理性客體關係,從而造成了人際關係的困難。特別是在和治療師的移情關係中表現出來,通過治療師對移情的處理,患者能夠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從而獲得康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