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英漢互譯,方言集匯,詳細解釋,疾病,

基本字義

zhěn   ㄓㄣˇ
皮膚上起的小包,通常是紅色,多由皮膚表層發炎浸潤以及呼吸道病毒而起:濕~。麻~(亦稱“疹子”)。風~。丘~。皰~。蕁麻疹
疹
鄭碼:TOPD,U:75B9,GBK:D5EE
筆畫數:10,部首:疒 部首筆畫:5 部外筆畫:5 四角號碼:0012

英漢互譯

anthema exanthem exanthema pox

方言集匯

粵語:can2zan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tsiin3[寶安腔]zin3zin1[海陸豐腔]zhin3[梅縣腔]zhin3[客英字典]zhin3[東莞腔]zin3[客語拼音字彙]zin1

詳細解釋

zhěn名皮膚上起的紅色小疙瘩。也指痘瘡 [rash]。如:濕疹,瘙疹,瘟疹;疹粟(肌膚因受寒而起如粟一般的疹粒);疹子(麻疹)病 [disease]遂動舊疹,纏綿經月。——《洛陽伽藍記》《康熙字典》《午集中》《疒字部》 ·疹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5
《集韻》《韻會》《正韻》止忍切,音軫。《說文》脣瘍也。 又《釋名》疹,診也。有結氣可得診見也。《玉篇》癮疹,皮外小起也。《正字通》俗呼痘瘡曰疹。 又《集韻》醜刄切,同疢。熱病。《越語》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張衡·思賦》思百憂以自疹。《注》疹,疾也。 又《五音集韻》奴結切,音涅。義同。 又《集韻》頸忍切,音緊。脣瘍也。

疾病

疹,證名。 ①指溫熱病發疹。見《傷寒九十論·發斑證》。又稱疹子。《溫熱經緯·葉香岩外感溫熱篇》:“或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疹從血絡而出,屬經。”由風熱郁肺,內閉營分,從血絡外出所致。為皮膚上發出之紅色小點,形如粟米,撫之礙手,並見發熱煩躁,咳嗽煩悶,口渴,舌絳等證。疹色以紅活為佳,紫赤者為熱盛,紫黑者為毒重。疹為邪氣外達,治宜透發。疹出而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若神志不清,系熱毒熾盛,正不勝邪,有內陷之象。治宜宣肺達邪,清營透疹。《溫病條辨·上焦篇》:“發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主之。”“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參見斑疹條。 ②指瘡疹。《丹溪心法·斑疹》:“疹即瘡疹。”  ③指久病。《素問·奇病論》:“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王冰註:“疹,久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