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疹

匐行疹又稱鉤蚴皮炎、潛行疹或幼蟲移行疹,是由寄生於狗、貓、牛、羊等動物的鉤蟲幼蟲侵入人體皮膚,並在皮膚內向前移行,形成紅色略高於皮面、蜿蜒蛇形的皮膚損害。損害多發於手、足、小腿等與泥土經常接觸的部位,少數患者可發於鼻部、口腔黏膜及結膜等處。患者自覺局部瘙癢或有刺痛感。本病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季。

基本介紹

  • 別稱:鉤蚴皮炎
  • 就診科室:皮膚性病科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常見病因:本病主要由貓、狗體內寄生的鉤蟲幼蟲引起
  • 常見症狀:皮膚出現紅斑、丘疹和水皰,伴有瘙癢或刺痛感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本病主要由貓、狗體內寄生的鉤蟲幼蟲引起,如巴西鉤蟲、犬鉤蟲,其他線蟲如馬蠅和牛蠅的幼蟲、頜口線蟲以及幼絲蟲侵入人體後,幼蟲在皮膚內長期寄生並移行,破壞組織,引起病變。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於手、足、小腿等與泥土經常接觸的部位,少數患者可發生於鼻部、口腔黏膜及結膜等處。皮膚出現紅斑、丘疹和水皰,伴有瘙癢或刺痛感。2~3天后幼蟲開始爬行,1周左右發展成不規則的紅色細線狀略隆起皮面的匍行性損害,末端可形成硬結或水皰。因人體為其異常宿主,不適於生存,幼蟲在寄生到人體的第2~8周死亡。

檢查

1.痰液中可找到鉤蚴,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組織病理檢查發現幼蟲常在表皮的顆粒層或棘層棲居,蟲體周圍及附近的皮膚內,特別在血管周圍有慢性炎症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3.線狀皮損的前端可挑出幼蟲。

診斷

診斷要點如下。
1.有狗、貓、牛、羊糞便接觸史。
2.本病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季。
3.幼蟲刺入部位出現丘疹、丘皰疹或紅斑等非特異性損害,多呈線狀,單發或多發,略高於皮面,局部可形成硬結。
4.多發生於手足或者小腿,也可發生在軀幹。
5.可出現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患者的痰液中可找到鉤蚴[與5.重複]。
7.線狀皮損的前端可挑出幼蟲可診斷為本病。

鑑別診斷

本病與皮膚頜口蟲病雖都具有蜿蜒曲折的線狀皮疹,但頜口蟲病皮損還有硬結及腫塊。實驗室鏡檢可以確診蟲的種類。

治療

1.患病後要及時診治,儘量避免搔抓患處,以免影響正確診斷而延誤治療。
2.口服阿苯達唑、伊維菌素。還可外用含親脂性載體的噻苯達唑製劑,如塗搽噻苯達唑粉加入凡士林配成的軟膏;或塗搽噻苯達唑懸液後,再塗搽糖皮質激素軟膏,可收到較好療效。
3.可在匐行疹的前端0.5cm處切除皮膚及皮下組織,皮下結節則需完整切除。
4.線狀損害的末端可用氯乙烷或液氮噴射冷凍或透熱療法殺死幼蟲。

預防

1.避免與狗、貓、豬、牛、羊等密切接觸,並加強其糞便的管理。
2.避免赤足在被動物糞便污染的泥土上行走,接觸動物糞便後要及時清洗。
3.兒童要糾正吸吮手指的不良習慣。
4.避免食生魚、生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