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被譽為移動的堡壘,騎兵全身都裹在厚厚的裝甲之中,騎兵的坐騎也都身披重甲,只有馬的小腿裸露在外,馬眼外也都罩有防止弓箭設計的眼罩,裝備一個重裝騎兵的資金可以裝備一小隊的輕步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裝騎兵
  • 外文名:heavy  cavalry
  • 被譽為:移動的堡壘
  • 攻擊方式:依靠馬匹的衝擊速度與力度
  • 武器配置:一支騎槍,一把短劍和一面騎士
簡介,歐洲中世紀騎兵,騎士的裝甲,

簡介

歐洲重裝騎兵的武器標配包括了一支騎槍,一把短劍和一面騎士盾或一件遠程攻擊武器(弓箭、標槍等),與遠程武器配套的定額配給儲量(若干只箭支、若干只標槍),一件近身格鬥兵器。
攻擊方式有兩種:
一是是依靠馬匹的衝擊速度與力度,騎兵手持騎槍平伸向前,藉助坐騎的高速運動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實際損傷。在戰場上,重裝騎兵以小隊或者大隊衝散敵軍的戰陣,給友軍創造獲勝的契機。
二是藉助馬匹的移動速度游離於敵軍遠程攻擊兵種射程內外,使用弓箭、標槍等遠程攻擊手段造成敵軍心理壓力,誘發敵軍內部混亂。為衝擊敵陣的騎兵與步兵創造更多的戰場傾斜。
重甲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國家戰略力量,在冷兵器戰場上是一種重要的突擊力量。

歐洲中世紀騎兵

大家總還記得,古希臘重武裝步兵曾恆赫一時.在歐洲的中世紀,出現了騎兵壓倒步兵的形勢,但步兵並不馬上就讓位給騎兵,這從整箇中世紀中由步兵取勝的不少戰例可以看出.
騎兵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騎兵剛出現時確曾威震四方,但隨著古希臘方陣的出現就被降為次要的了.這是由於當時的馬還沒有馬鐙和馬蹄鐵,古希臘重武裝步兵方陣成了騎兵不可逾越的盾矛之牆.
後來,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夕,斯基泰人發明了馬鞍;公元四世紀時,日耳曼人在馬鞍兩邊安上環狀皮帶來放腳;中國最遲在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就已經有馬鐙出現了。比如,1973年出土的東漢銅馬鐙一件,期間,在湖南長沙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騎馬青瓷俑隨葬品,發現馬鞍左前側處作出三角狀鐙。到公元九世紀,才在馬蹄底釘上鐵掌.自從四世紀時出現了兩邊帶有環帶的馬鞍後,騎兵的情況就完全變了,戰鬥中也不致摔下馬來了.到馬鞍,馬鐙,馬蹄鐵都完備時,騎兵就成為中世紀時駕馭戰爭的一個決定性的力量.
中世紀歐洲人用的馬鞍,具有前橋和後橋,兩邊有環帶.騎兵打仗時兩腿直直地踩在環帶上,就象站在那兒似的.據說,諾曼第公爵,綽號“征服者”的威廉,1083年在芒特城前,由於他騎的馬踩上一塊燃著的木炭而摔倒,馬鞍堅硬的前橋將他的肚皮劃破而致死.
到公元九世紀時,北歐海盜象旋風一樣所向披靡,不斷地劫掠北區和西歐海岸.海盜的威脅使喚整個在軍事上出現了常備的機動部隊,它由經過戰爭鍛鍊的騎士組成,能迅速迎擊入侵之敵,這就是“職業化”軍隊的萌芽.

騎士的裝甲

那時騎士所穿的戰服是齊膝緊身甲.它有袖,是用皮或厚布做成的,上面鉚有魚鱗一樣的鐵片,約15公斤重.從頭部到肩,罩有一種形似風帽的有活動鎖環的鎖子甲,頭上戴有護鼻的圓錐形鐵頭盔.可這時的馬還沒有任何的鐵甲保護.
騎士的盔甲,不斷地在演變.十二世紀時,袖口還有保護兩手的連指手套;緊身甲外面再穿上一件上衣或麻布作戰服,以防甲衣上的鐵片被日 曬雨淋而生鏽;衣服和盾都飾以醒目的標誌,以便識別.到十二世紀末,頭盔變成了圓柱形,把騎士整個頭部都套進去,只有通風口和縫隙供呼吸和觀看用.十三世紀末,齊膝緊身甲被 鱗片甲所取代,鱗片甲不僅造價便宜,並穿脫較方便,它是把小鐵片鉚在皮衣或布衣裡層,所以從外面是看不見小鐵片的.十四世紀,一種堅硬的鋼甲---大白盔甲取代了鱗片甲,把騎士的軀幹,四肢和主要關節通通蓋住;頭盔讓位於帶不活動臉甲的輕頭盔;馬也有了鐵甲或鋼甲的保護.
全副大白盔甲 約重40公斤,做工精緻.用大白盔甲裝備起來的騎士團,十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歐洲的唯一模式.不論在德國,義大利,還是在法國,西班牙,騎士 的裝甲看不出任何區別,因為當時都是向同一製造作坊,特別是在米蘭購買盔甲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