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重騎兵

蒙古重騎兵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在傑出領導者帶領下能夠吃苦和克服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而蒙古重騎兵就是蒙古騎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重騎兵
  • 外文名:Mongol heavy cavalry
  • 所屬族群:蒙古人
  • 類型:重騎兵
  • 傑出領導人:成吉思汗,托雷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蒙古騎兵剛開始興起之時一般都是以輕裝騎兵為主,重騎兵很少,但隨著征戰範圍的擴大,與之交手的軍隊先進武器的打擊下,也開始逐漸重視騎兵的保護,隨著騎兵戰術的變革,重裝騎兵開始出現在蒙古騎兵編制中。到了後來,重騎兵所占的比例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最終成為蒙古騎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蒙古重騎兵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也速蓋巴特爾之子鐵木真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正是他把一個由於妒嫉和連年不斷的戰爭而分裂為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而不勝的軍事組織。1211年,他在統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後即著手統一中國。五年內,蒙古人迅速占領了華北和朝鮮,他們對城市和鄉村進行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占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中國工匠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最後,成吉思汗認識到要統一中國這樣遼闊的地區需要化費很長的歲月。這時他又得知蒙古內部發生了動亂,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隊後返回蒙古。後來他又率領軍隊進攻波斯花刺子模帝國,並於1221年使之臣服。接著繼續領兵向南、向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亞洲,毀壞了大批城市和鄉鎮,殘酷地屠殺那些對蒙古人來說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這個地區備受蹂躪。接著蒙古軍隊又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經過廣泛的兵力偵察,一支大約20,000人的軍隊在速不台哲別將軍的率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並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軍擊敗了卡爾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庫曼百姓在蒙古人越過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畫。
列格尼卡戰役列格尼卡戰役
蒙古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制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十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不過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創新。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騎兵蒙古騎兵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中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蒙古騎兵蒙古騎兵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台的先遣部隊只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在戰鬥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衝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敵人分散擊潰。
成吉思汗及其能幹的下屬將領在作戰方法上從不因循守舊。如果已經發現敵人的確切位置,他們就率領主力襲擊敵人的後背或者側翼。有時他們佯裝撤退,然後在更換新的馬匹後重新發起衝鋒。
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蒙古騎兵蒙古騎兵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么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衝鋒。命令的傳送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么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蒙古人喜歡冬季作戰,封凍的沼澤河流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機動性。為了測定什麼時候河上的冰層能夠足以承受馬匹的重量,他們往往驅使當地的老百姓為他們上冰察看。1241年末在匈牙利,他們把無人照看的牛群留在多瑙河的東岸,而眼看著那年年初被他們驅趕到對岸去的難民受飢挨餓。當匈牙利人渡過河來牽回牛群時,蒙古軍隊又決定繼續向前推進了。
蒙古士兵蒙古士兵
蒙軍首領常常喜歡先派一支先遣隊迎戰敵人,打一下便向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要好幾天,最後敵人發現自己落入了蒙軍的陷阱,四周已經被埋伏著的蒙軍騎兵包圍了。
成吉思汗在中國作戰的初期,他的騎兵部隊常常在中國城市高大的城牆面前束手無策。經過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同時採用了中國南方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幾年之內蒙軍將領就創建了一種能夠攻占原先似乎無法攻破的城防設施的作戰體制。這一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支裝備精良的攻城部隊和一批最優秀的工兵,他們被蒙軍徵募而來,充當攻城部隊的士兵。
在成吉思汗及其能幹的部將蘇布台後來所進行的戰役中,任何城防堡壘都已無法阻擋蒙古軍隊進軍的步伐。對於有重兵把守的城市,蒙軍往往用一個縱隊來圍攻,並派部分或全部工兵輜重隊予以協助。主力部隊仍舊繼續前進。由於蒙軍常常巧施計謀,大膽行動,急速直搗敵城,因此,領頭的輕騎兵總是在對方還來不及關閉城門之前就緊跟著衝進城去。假如敵人預先充分戒備,使蒙軍沖不進去,那么圍城的縱隊和工兵就迅速有效地開展常規圍攻戰,蒙軍主力也竭力尋找對方的主力野戰部隊交戰。一旦勝利在握,被圍城池常常不戰自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老百姓常可少受一些災殃。
蒙古重騎兵蒙古重騎兵
但是,如果守城部隊竟敢公然抵抗,那么成吉思汗的工兵就會很快在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或者迅速為不騎馬的縱隊騎兵作好攻城準備。為了造成守城部隊的混亂,增加防守的困難,蒙軍在進攻之前先派輕騎兵在城牆前衝擊一番,發射燃燒箭,使被圍攻的兵營或城市燒成一片火海。當他們準備穿過城牆上的突破口或越過對抗工事發動最後進攻時,常常採用一種殘忍的但卻十分成功的辦法。他們讓一大群俘虜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步行的騎兵。這樣守城部隊要擊中他們就會先殺死自己的同胞。
蒙古人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養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為武器,騎兵為基礎的軍隊。戰爭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他們深深懂得並且充分運用了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了智取計賺和殘酷無情的心理戰手段。13世紀時,他們在歐洲所遇到的敵人則顯得十分笨拙,缺乏機動性,根本無法對付騎著剽悍大馬的高度機動的蒙古軍隊。假如我們能夠得到充分可靠的數據材料,那么毫無疑問,歐洲軍隊跟蒙軍的傷亡比例即使不是歷史上最高,也是名列前茅的。蒙古的侵略戰爭,殺傷了大量軍民,對被侵略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而長期的惡劣影響。遺憾的是,不能長期抵抗蒙古侵略的歐洲軍隊不僅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對付蒙古的軍隊,而且根本就沒有學到多少有益的東西。蒙古人對喀爾巴阡山地區的短期入侵併沒有對歐洲中西部國家的軍事戰術和傳統的作戰方法產生什麼直接的影響。
但是,俄羅斯人從蒙古騎兵作戰的理論和戰術中可以說是得益非淺的。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在最近給我的一封信中說:“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國輕騎兵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軍戰術為範本的。”
蒙古輕騎兵(左)與重騎兵(右)蒙古輕騎兵(左)與重騎兵(右)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西方正在對蒙軍的戰例、戰術以及軍事技術進行著廣泛的研究。休·科爾曾進一步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並請注意,美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驗教訓,批准他關於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

詳細介紹

東方大國成規模的鍛造鎧甲是甲騎具裝在東方興盛的重要原因,而蒙古人得到這些鎧甲之後,組建了規模龐大的甲騎具裝軍團,蒙古早年征服的花剌子模女真,都是以重騎兵為主要戰力的,繳獲的大量盔甲以及俘虜的工匠,迅速將原本一窮二白的蒙古人武裝到了極點,帕提亞系統再次令世界顫抖。 蒙古甲騎具裝集合了諸多文明的技術成就,雖然蒙古喜歡使用布面甲,但是那些甲騎具裝的盔甲卻都是耀眼的鐵甲,隨著戰爭的繼續,伊朗南宋這些制甲大國先後淪陷,蒙古軍團的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
蒙古人的騎兵多能射箭,近戰武器也以戰錘彎刀為主,是世界上可以號稱多用途的甲騎具裝,蒙古風格的部隊給被征服地的軍隊帶來巨大的革命,蒙古軍團的狂潮退去後,俄羅斯波蘭立陶宛各國開始用蒙古裝備,形成了獨特的東歐鎧甲風格來武裝自己,藉此坦能堡大戰中一舉擊敗條頓騎士團
 帖木兒的甲騎具裝是最完善的蒙古騎兵,另一個定居的遊牧民族突厥則擁有裝備豪華的西帕西,這是兩種代表甲騎具裝最強戰力的軍隊,中世紀末期發達的生產力和畜牧業使甲騎具裝的硬體條件完善,還沒有被舒適生活徹底同化的騎手彌補了定居民族最大的缺陷,兩種使用鏈板甲,手持重錘利斧的騎兵在伊朗展開廝殺,想當年,也是在這甲騎具裝初登王座,近200年後,王者白髮蒼蒼,卻豪邁不減當年。
蒙古軍隊1240年蒙古軍隊1240年
蒙古重裝騎兵首先出現在重要的護衛精銳部隊中,蒙古大汗的直屬怯薛衛隊就固定編有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元朝時期的南坡之變時輪值的阿速衛隊也是重騎兵部隊。
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大約有四成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里,外面罩鱗甲,扎甲或鎖子甲,後期則大量使用鏈板甲,頭戴當時頭盔。早期蒙古重騎兵騎的馬匹無甲或披有少量皮製護甲,一些精銳部隊與將領配備了具裝甲騎,後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屬鎧甲的具裝重騎兵。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占蒙古騎兵中六成的是輕騎兵,早期一般只戴頭盔,身上不披盔甲或著皮甲,隨著裝備的改善,輕騎兵的盔甲也漸漸變成了金屬盔甲或者皮甲,後期甚至出現了具裝的騎射手。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兩翼攻擊,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穿插和分割敵軍,戰鬥結束階段肅清殘敵並且跟蹤追擊逃敵。
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即非單純的輕騎,也非單純的重騎,而是種類豐富。上文所說的蒙古的五分之二重騎兵,這個說法常提出但很少有人追根溯源,至多就是找到西方戰爭藝術一書。但這個四成其實是推斷出來的,即根據蒙古的戰術需要有那么多重騎兵,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早期的蒙古本身並沒有這種輕重分類。不論擔任包抄還是突擊,其裝備都是一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