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浮屠(鐵浮圖)

鐵浮屠

鐵浮圖一般指本詞條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圖,浮屠是佛語中鐵塔的意思。根據記載,屬於具裝重騎兵,即人馬俱披重型盔甲,對敵陣發起衝擊的騎兵,與拐子馬一起隨同完顏宗弼(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1140年,金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圖屠一起,浩浩蕩蕩殺奔南宋行在臨安,途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潁河邊上的順昌。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終於將完顏宗弼(金兀朮)的五萬大軍、一萬拐子馬、三千鐵浮屠全部剿滅。金兀朮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岳飛攔截,兩千鐵浮屠、五千拐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屠徹底覆滅。

基本介紹

歷史,汪若海的描述,覆滅,參加的主要大戰役,“鐵浮屠”甲冑,

歷史

“鐵浮圖”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別稱,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最早記載“鐵浮屠”(“鐵浮圖”)。文中稱,金兀朮“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這“叉千戶”便是指侍衛親軍。
岳家軍郾城之戰大破金軍“鐵浮屠”重騎兵想像圖岳家軍郾城之戰大破金軍“鐵浮屠”重騎兵想像圖
《金虜圖經》記載,金軍“專尚騎”,騎兵是早期金國唯一的正規軍,金軍中所有的步兵都由漢人簽軍充當,他們不是常備的正規軍,其作用“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般糧草而已”。他們是不可能裝備造價昂貴的重型鎧甲的。也就是說,穿戴此等重鎧的不會是金軍的步兵,而有資格穿戴重鎧的只能是女真騎兵。
金軍騎兵的主力只能是輕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騎兵“拐子馬”,而非重裝騎兵“鐵浮圖”。這是因為古代重甲十分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由於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見諸南宋史籍,凡提及“鐵浮圖”,必會稱其“常勝軍”、“精銳特甚”、“所向無前”諸如此類等等,其身份也應當不同於一般的女真騎兵。除此之外,才是“重鎧全裝”,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的重裝騎兵。“拐子馬”可以“或進或退,見可而前”,而“鐵浮圖”去必須“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與“拐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圖”的任務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為代價而裝備如此厚重鎧甲的原因。

金軍的“鐵浮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某些不利於重裝騎兵作戰的場合,他們經常下馬,作為重裝步兵使用。
如汪若海所說“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騎在馬背上顯然是無法攻城的。“鐵浮圖”重裝騎兵下馬攻城的事例還見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四所載的紹興四年仙人關之戰,金軍“人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
此外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也提到:“虜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復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重兵既多,即作圓陣以旋敵人;若敵人復作圓陣外向,即下馬步戰,待其敗走,上馬追之。自用兵以來如此。”
《三朝北盟會編》卷202——《汪若海札子》記載,順昌之戰時,金軍“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乃“鐵浮圖”用於“攻城”之時舍馬步戰。
《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所載,“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其實正是“鐵浮圖”作為重裝騎兵進行正面攻堅的記述。然而,岳珂編寫《鄂王行實編年》時將“拐子馬”與“鐵浮圖”混為一談,系誤。

汪若海的描述

當時擔任順昌通判的汪若海,去杭州向朝廷請求救兵,沒有參加順昌戰役。他為了表明自己也是這場戰役的直接參加者,在順昌戰役結束,返回到順昌以後,親往戰地,訪問當時的參戰之人以及被俘逃脫的人士,寫成了一篇《札子》送呈南宋朝廷。其中中有專談“鐵浮屠”和“拐子馬”的一段:
“兀朮所恃,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被兩重鐵兜鍪,周匝皆綴長檐,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軍。”

覆滅

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拐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終於將完顏兀朮的五萬大軍和一萬拐子馬、三千鐵浮圖剿滅。完顏兀朮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岳飛的攔截,兩千鐵浮圖與五千拐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圖因而覆滅。

參加的主要大戰役

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後,金兀朮乘機帶領五千拐子馬和一千鐵浮圖中原進軍。
1128年,鐵浮圖和拐子馬在金兀朮的帶領下,再次攻打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
112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圖和拐子馬第三次南下,直逼長江天險。
1130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圖圍攻黃天盪,企圖一舉打下長江天險,結果慘遭抗金名將韓世忠挫敗。
1131年,金兀朮再次南下,與宋軍周旋於太行山一帶,結果中了岳飛王彥的埋伏,慘遭挫敗。
1132年,金兀朮再次南下,企圖一舉打敗南宋軍民,途中與岳飛大戰於南霸橋,遭受重創。
1133年,金兀朮聯合偽齊大舉南下中原,途中遭受岳家軍攔截,損傷過半。
1134年,金兀朮再次南下,企圖攻下川陝,但途中又慘遭南宋大將吳階兄弟的攔截,全軍覆沒。
1135年,岳家軍首次北伐,企圖收復故都汴梁,途中遭遇鐵浮圖,雙方展開你死我活的拼殺,結果鐵浮圖險些全軍覆沒。
1136年,岳飛再次北伐,途中再次遭遇鐵浮圖,雙方又展開激烈的戰鬥,鐵浮圖損傷過半。
1137年,金兀朮再次南下,企圖消滅南宋的川陝部隊,但又慘遭吳階攔截,全軍覆沒。
1138年,金兀朮大軍南下,大敗宋軍的山西部隊,占領山西地區。
1139年,金兀朮再次南下,途中遭遇岳家軍,被岳家軍圍剿。
1140年,金兀朮再次南下,勢如破竹地殺到長江天險,遭遇宋軍的頑強抵抗,鐵浮屠與拐子馬損失過半,半路又遭遇岳家軍的攔截,全軍覆沒。

“鐵浮屠”甲冑

鐵浮屠制式鎧甲,重甲騎兵一兵多馬,金重騎兵的重鎧稱“鐵浮屠”,三馬相連稱“拐子馬”。
塔形重鎧,如果“鐵浮屠”真的特指鎧甲外形如塔狀,那么這副重鎧應是金國鐵浮屠重鎧極好的參照物。其甲片不是細小的甲葉,而是層理感強的板狀長甲條,一層一層圈在身上。浮屠是塔的梵音,中國塔到金代已經是逐級向上遞減的梯狀結構。
鐵浮屠的頭盔,史書記述為戴鐵兜鍪,周匝綴長檐,這說明了兜是一種笠形鐵盔。宋金以及後來的元代非常流行笠帽,宋代鐵笠重檐兜鍪是別具一格的盔形,由小圈到大圈、一圈一圈製成的。
典型的金朝式鎧甲大對襟,柳葉甲片編綴成長條狀基件,再將若干長條基件聯成整甲。可以看出與塔的形狀非常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