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古代兵器)

槊(古代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槊,漢語詞語,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桿矛,同“矟”。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的長度,即可用於騎兵持槊衝鋒、又可舞槊橫掃。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槊出現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展為。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槊
  • 外文名:a long spear
  • 字義:中國古代騎兵使用的重武器
  • 注音:ㄕㄨㄛˋ
  • 拼音:shuò
  • 部首:木
  • 字形:上下結構
  • 總筆畫:14
  • 五筆:UBTS
  • 倉頡:TBD
  • 鄭碼:UAQF
  • 四角:87904
  • 筆順:丶ノ一└丨ノノフ一一一丨ノ丶
  • 統一碼: U+69CA
古代兵器,槊興起的歷史環境,槊的結構特點,槊沒落的歷史原因,馬槊,步槊,雜槊,使用高手,高敖曹,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李存孝,關羽,

古代兵器

槊,(又可寫作矟)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根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主編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泰斗楊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於漢朝,興起於騎兵為主的戰爭朝代,即:魏晉-隋唐。這一時期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重裝騎兵對決促進了裝甲與武器的發展,這個環境造就了中國甲騎具裝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展高峰。
槊分槊鋒與槊桿兩部分,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槊正是為了適應漢末以來越來越強大的重裝騎兵、披甲戰馬。
槊
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會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一擊而破。

槊興起的歷史環境

1、首先是騎兵對決的戰爭,南北朝時期有遊牧政權先後決戰於中原地區,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鮮卑慕容氏建立燕國氐人建立前秦,從魏晉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騎兵對決的時代,這個環境造就了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展
2、自漢末以來至隋唐強大的世家門閥執政與領兵時期,唐朝的很多門閥,血統十分久遠,可追溯至漢,例如滎陽鄭氏門閥就是源自東漢鄭玄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太原王氏等中原門閥家族。隴西李閥可追溯到漢。因此槊這種威力強大但造價昂貴的武器,只能少數貴族裝配,而一般文人貴族、官僚,佩華麗的劍足以彰顯身份。只有需要領兵作戰的門閥貴族,才需要具有實戰性的騎兵武器,因此,槊與世家貴族出身的將領結合,成為其標誌。
3、擁有精銳的重裝騎兵部隊,《南齊書·列傳·卷五十七》(拓跋宏)宏自率眾至壽陽,軍中有黑氈行殿,容二十人坐,輦邊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鐵騎為群,前後相接。
南朝的梁簡文帝,風流瀟灑、文采斐然,親自做《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南朝名將,世家貴族羊侃極為豪奢,卻以制槊為榮耀:《梁書·羊侃傳》“侃執矟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槊的結構特點

1、首先外形與槍矛一致,不過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鋒非常長,遠非槍矛的頭可以比。
2、有時會裝備“留情結”防止衝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
3、馬槊桿為通常使用柘木,是細柘桿浸泡油晾乾後,用魚泡膠黏合而成
4、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
5、再塗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
上等馬槊,往往使用柘木。(宋朝著名大殺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為身……"。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貴的一種,被視為槊的首選,其硬度與柔韌度均極其出色。)
神臂弩的木材,最重要的就是彎折回彈、瞬間復位的剛柔並濟的能力,因此可以側面論證柘木是冷兵器軍械中最好的造槊材料之一。
馬槊裡邊有非常多的講究。槊桿根本不像普通槍、矛所用的是木桿,而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那韌木以做弓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覆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丈八長(注,漢尺),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乾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桿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製造出來的槊,輕、韌、結實。 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宋史·儀衞志》:“又䂍矟,唐金吾將軍執之。宋制,鹵簿出則八枚前導。 ”以大宋名畫的《大駕鹵薄圖》為例,多達5000人的豪奢儀仗隊,僅以金吾將軍手執八枚馬槊作為前導。
槊(古代兵器)

槊沒落的歷史原因

1、宋朝之後,失去產馬的產地,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槊這種強大的騎士武器,失去使用者。
2、槊的成本昂貴,費時而且繁複,失敗幾率高,耗費大,一桿槊使用以及廢棄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強弓。
3、宋朝之後,文人領兵,世家門閥不再掌軍。
4、制式武器伴隨大集團步兵的強大的發展,宋之後,對付強大騎兵軍團的方法已經不是騎兵的對決,而是“以步制騎”

馬槊

槊的發展主要用於騎兵使用,尤其是重裝騎兵。因此,馬槊是槊的主要形式。馬槊通常為4米左右,槊首鋒刃長達60CM。在賓士顛簸的馬背上,不經過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通常為重裝騎兵所持有,漢唐以來的武將往往以持槊為出身高貴世家的象徵。

步槊

步槊不是馬槊,可見的記錄很少,通常只是南北朝時期一種對步兵的長矛型的長柄武器的習慣性叫法。並不會按照馬槊的製作方法進行繁複的製作,往往只是矛槍的一種稱呼。

雜槊

很多武器假稱槊,其形制多稀奇古怪、使用方法也無法考證、演義等也會將一些奇怪兵刃成某種槊,我們都將其統稱為雜槊。最著名的有兩種棗陽槊禹王槊,棗陽槊的形象更像一把狼牙棒;而禹王槊基本形狀是一根鐵棒的前面鑄有一隻手,取“執掌權衡”的權杖的意思。

使用高手

高敖曹

南北朝時期,北朝著名猛將。出身世家,其父:高翼,東冀州刺史。《北齊書·高敖曹傳》:龍眉豹頸,姿體雄異。《北史·高敖曹傳》:昂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時人比之項籍。

尉遲恭

唐太宗手下第一猛將,出身世家(曾祖尉遲本真,後魏冠軍將軍、漁陽郡開國公)。尤其善用馬槊,《資治通鑑》:(李)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李世民對尉遲敬德勇猛與馬槊武藝評價是極高的。

程知節

唐初猛將,程知節(演義稱程咬金),出身世家,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晉州司馬。父程婁,濟州大中正。《舊唐書》:程知節,少驍勇,善用馬槊。

秦瓊

大唐猛將秦瓊也善用馬槊,《舊唐書》: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

李存孝

唐末五代第一猛將李存孝,晉王李克用之義子。常持馬槊沖陣,《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關羽

據考證,關羽最有可能使用的武器是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