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隆

狄隆(Julian Edward Dillon O.F.M.),1897年1月19日生於美國東北部康乃狄克州所屬哈特福德縣的布里斯托鎮,美國方濟會(Order of Friars Minor)會士,天主教沙市監牧區宗座監牧(1936-19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隆
  • 外文名:Julian Edward Dillon O.F.M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康乃狄克州所屬哈特福德縣的布里斯托鎮
  • 出生日期:1897年1月19日
簡介,人物履歷,

簡介

狄隆幼年生活於哈特福德市,就讀於紐約聖文都辣學院,同時在附近的農場做工,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後又前往華盛頓求學。1925年10月3日入方濟會首會,隸屬於方濟會紐聖名會省。1926年10月4日發初願。1929年12月21日,於紐約州西部的布法羅港被天主教布法羅教區主教威廉·特納祝聖為司鐸遂在聖文都辣學院繼續學業。1932年初,前往羅馬聖安東尼大學,學習傳教學等。1933年來華,被派遣至天主教宜昌代牧區,擔任松滋縣沙道觀天主堂主任司鐸。
狄隆監牧狄隆監牧

人物履歷

1936年7月7日,教廷傳信部將沙市江陵(東部).公安石首監利、松滋等六縣,成立沙市監牧區,隸屬於天主教宜昌代牧區。1936年7月1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委任狄隆為沙市監牧區宗座監牧。監牧公署設立於沙市洪家巷天主堂內。
1936年底,狄隆派遣美國司鐸費悅義創建“新沙國小”和幼稚園,並接管了原宜昌教區所屬文都國小,改為“新沙國小分部”。又建設新校舍,創立“新沙女子初級中學”,1937年秋,增設男子初級中學。1938年,合併為“新沙初級中學,後來增加高中學制,正式定名為“新沙中學”。同年,狄隆於沙市旅寄坊設立新沙醫院,由費悅義擔任院長,兼辦新沙醫院附屬護士學校。
方濟會聖名省會士方濟會聖名省會士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1939年1月,日本空軍轟炸沙市,相繼炸毀基督教信義宗教堂等設施。狄隆將教區的學校、醫院以及部分教堂用於收容救治戰爭難民。1938年1月,狄隆受漢口代牧希賢主教的邀請,赴漢口聖若瑟主教堂,參加“悼念抗戰陣亡將士大禮追思彌撒”,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1940年5月,日軍突破襄河南下,相繼占領宜城荊門,進逼宜昌; 1940年6月8日,沙市淪陷。1940年11月,隨著日美關係的逐步惡化,日軍對狄隆以及沙市教區的壓力也逐步加大,狄隆以及其他美籍神職被迫撤離沙市,教區事務交宜昌教區比利時籍方濟會會士代理。1944年9月,狄隆返回美國紐約方濟會會院。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狄隆遂率領13名方濟會會士返回沙市,重整沙市地區教務,開設教區備修院等,直至1949年末。
狄隆和耶穌聖嬰方濟修女會修女狄隆和耶穌聖嬰方濟修女會修女
隨著新中國和教廷關係的破裂,以及韓戰的爆發;1951年4月1日,狄隆以及全部美籍方濟會會士被中國政府宣布永遠驅逐出境。狄隆遂返回美國修養,不久重返遠東地區,於韓國、日本,擔任駐韓聯合國軍、駐日美軍的避靜指導神師。
1955年初,狄隆因健康狀況不佳,返回美國,被安排至波士頓總主教區的聖安東尼堂,協助堂區主任工作。1956年,狄隆受邀訪問台灣,有感於台灣地區的傳教士缺乏,傳教工作艱難,遂決定來台傳教。
1957年7月,狄隆抵達台灣,被安排擔任台北總主教區光復南路天主堂本堂主任司鐸。1957年12月,通過狄隆的申請,原沙市監牧區的耶穌聖嬰方濟修女會由美國來台,協助各堂區傳教,同時於各學校擔任教師,不久又建立了修女會院。
1959年,狄隆於台北陽明山建立了耶穌聖嬰方濟修女會初學修院。不久,狄隆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因台灣設施簡陋,治療效果不佳,1959年4月,狄隆返回美國紐約,接受治療。1960年1月,因症狀稍有好轉,狄隆返回台北,繼續傳教工作。1960年8月,再次病重,後轉入靈醫會羅東醫院。期間,台北總主教區總主教田耕莘樞機、教廷駐中國公使高理耀總主教(義大利籍)、南京總主教區于斌總主教、長沙總主教區藍澤民總主教(義大利籍)、台北總主教區成世光輔理主教、威海衛監牧區宗座監牧甘霖(法國籍)、方濟會聖名會省省會長惠勒神父等均前來探望。
方濟小兄弟會聖名會省徽章方濟小兄弟會聖名會省徽章
1961年6月25日,狄隆病逝於羅東醫院。1961年6月26日,於台北市光復南路天主堂舉行大禮追思彌撒,主祭為台北總主教區輔理主教成世光。
1961年6月27日,狄隆被安葬於台灣省桃園縣方濟會所屬的大溪墓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