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衛

威海衛

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台)蓬(萊),北隔渤海海峽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威海衛原為濱海漁村,漢稱石落。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地處北緯36°41′~37°35′,東經121°11′~122°42′。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與煙臺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 5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85.9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衛
  • 地址: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
  • 緯度:北緯36°41′~37°35′
  • 總面積:5435平方公里
  • 海岸線長:985.9公里
  • 最大縱距:81公里
簡介,名稱由來,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貿易,教育衛生,訂租條約,條約簡介,條約原文,相關介紹,詩詞,英租期間,中國收回,著名戰役,

簡介

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裡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夼”是窪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衛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頂山西古山環繞之下而得名,依這樣理解這個名字是依地勢而取的名字。環翠樓公園東門北側還有一個立有“寶泉普濟”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打水。
威海衛威海衛
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鹹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環翠樓宣傳畫環翠樓宣傳畫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環翠樓公園環翠樓公園
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威海市
威海衛

歷史沿革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占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臺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縣(1993年7月升格為縣級市乳山市)。
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于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鬚島登入,迂迴側後攻占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曾作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軍港,清朝北洋水師基地。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台)蓬(萊),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威海衛原為濱海漁村,漢稱石落。
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經濟貿易

威海衛的進出口貿易免收關稅,這種自由貿易港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經商。商埠區鼎盛時期商號雲集,一派繁榮的景象。漁業也因海產品的暢銷而興盛起來,出現了許多漁行。
早在19世紀3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全國範圍的禁菸運動,但殖民政府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繼續在威海衛推行鴉片專賣制,允許商人通過招投標在威海經營鴉片,同時,還在租借地建有鴉片種植園。雖然當時殖民政府也頒發了禁菸令,但是“禁明不禁暗”,使煙館成為一種合法行業。

教育衛生

中華聖公會傳教士布朗創建了當時教學質量最高的學校“安立甘堂”;殖民當局創辦的唯一官辦學校“皇仁學堂”;有威海衛第一所女子學校——“淑德女校”;也有當地民眾創辦的第一所中學——“齊東中學”。
隨著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衛的醫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殖民當局開設了三所華人醫院,透過歷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區內的大英民醫院。全城設施最好、醫術最高的醫療機構當屬劉公島皇家海軍療養院,但那裡只為洋人服務,華人患者一律止步。

訂租條約

條約簡介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中,英、俄是主要的對手。1898年,沙俄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東北淪為它的勢力範圍,在華勢力大有擴張,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在中俄就旅大租借問題談判時,英國就極力反對。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勢不可免,英國政府決定強占威海衛,作為“補償”,來與沙俄抗衡。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為了達到這一侵略目的,英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骯髒的交易。由於當時威海衛還在日軍的占領之下,英國首先向日本試探。雙方互換了秘密照會,日本表示支持英國占有威海衛。英德進行秘密交涉,英國保證“無意侵犯或爭奪德國在山東省的權益”,德國認可了英國對威海衛的要求。
英治威海衛旗英治威海衛旗
在爭取日、德支持的同時,英國積極與清政府進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絕,只是軟弱無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須待日軍撤出威海衛後才能商議。但英國政府迫不及待,竟揚言要派海軍去煙臺。在英國的軍事恫嚇下,總理衙門照會竇納樂,同意將威海衛租借給英國,但租期必須與俄國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國仍可使用威海衛港停泊兵輪;英國以後不得再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竇納樂對前兩點表示同意,對第三點卻斷然拒絕。他蠻橫地宣稱,英國租借威海衛是專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勢力,如果法國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國還將“另索一處抵之”。這為日後的勒索埋下了伏筆。清政府雖然幾次提出異議,但最後還是在英國的訛詐與威脅下屈從。1898年7月1日,由慶親王奕劻和總理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恆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
《訂租威海衛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中國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10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與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歸英國管轄,但中國兵輪可在威海灣停泊。3.英國可在租地範圍內沿海一帶修築炮台,駐紮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
專條的這些規定,使英國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威海衛和旅順曾是北洋海軍根據地,它們分踞渤海灣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衛北京和華北的門戶。分別落到了俄、英手中,成為兩國的海軍基地。專條的簽訂,使華北門戶渤海灣的控制權完全落到了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這對北京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條約原文

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北京。
今議定中國政府將山東省之威海衛及附近之海面租與英國政府,以為英國在華北得有水師合宜之處,並為多能保護英商在北洋之貿易;租期應按照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所租之地系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以外,在格林尼址東經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之東沿海暨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擇地建築炮台、駐紮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又在該界內,均可以公平價值擇用地段,鑿井開泉、修築道路、建設醫院,以期適用。以上界內,所有中國管轄治理此地,英國並不干預,惟除中、英兩國兵丁之外,不準他國兵丁擅入。又議定,威海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租地之武備有所妨礙。又議定,所租與英國之水面,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又議定,在以上所提地方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應修建衙署、築造炮台等,官工須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此約應由畫押之日起開辦施行。其批准文據,應在英國京城速行互換。為此,兩國大臣將此專條畫押蓋印,以昭信守。
大清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碩慶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刑部尚書廖
大英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
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初一日

相關介紹

詩詞

威海衛陷落,被日軍占領七子之歌--威海衛
光緒二十七年大英威海衛租界錢糧執照一件光緒二十七年大英威海衛租界錢糧執照一件
聞一多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儘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英租期間

在英租威海衛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他於1902年出任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長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實現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英租威海衛初期對農村採取的是不干預政策,這樣就不利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06年推行了總董制,實現了殖民政府對農村的全面控制。
威海衛歷史博物館圖片威海衛歷史博物館圖片
英方租占威海衛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利用劉公島和大陸沿岸的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並利用威海衛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興建了避暑療養場所。每年入夏以後,人滿島內外,商號的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這時的威海衛,已經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中國收回

1898年,英國通過《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威海衛淪為其殖民地。
1931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
1931年10月1日,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在威海衛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被英人強行租借32年的中國海港威海衛,終於回歸中國。
威海衛地名郵戳威海衛地名郵戳
1921年12月,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此後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訂立《交收威海衛專約》29條,後曹錕倒台,英國政府藉機將此案擱置。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

著名戰役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本陸海軍侵犯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的戰役。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占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入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畫,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占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總計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集重兵於奉天(今瀋陽)、遼陽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北洋海軍各艦艇於旅順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艦艇27艘;港區陸上築有炮台23座,安炮160餘門,守軍19營;煙臺、酒館(今牟平東)、榮成(今舊榮成)等處另有駐軍41營。此時慈禧太后起用恭親王奕訢,令其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共籌和議。當得知日軍企圖後,始作迎戰準備。李鴻章令北洋艦隊水陸相依,陸軍固守大小炮台,艦船依託岸上炮台進行防禦。
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入,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鬚島登入,占榮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軍乘間出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執行。25日,日軍分兵兩路進攻威海衛。26日,總兵孫萬齡率部2000餘人阻擊南路日軍於橋頭以東,但北路日軍已進至鮑家村、崮山後。28日,山東巡撫李秉衡戴宗騫率所部北岸炮台守軍協同孫部夾擊北路日軍,戴軍未進,孫部孤軍力戰後退卻。南路日軍占橋頭,逼近溫泉,於30日晨同北路日軍夾攻南岸炮台。守軍奮勇抗擊,丁汝昌率“靖遠”等5艦在港內以艦炮火力支援。日軍多有死傷,少將旅長大寺安純被擊斃。戰至13時,南岸炮台失守。日軍向威海衛以西迂迴攻擊孫萬齡部,孫率部抗擊,但因部將閻得勝臨陣脫逃,被迫撤退酒館。日軍遂占威海衛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隊登北岸破毀炮台,以免資敵。2日凌晨,日軍占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艦隊遂陷於日軍海陸包圍之中。從4日起,南岸炮台日軍和聯合艦隊連日轟擊北洋艦隊各艦及日島、劉公島炮台;並在夜間以魚雷艇小隊連續突入港內實施襲擊,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布雷船“寶筏”等,先後被擊沉、擊毀。7日,北洋海軍魚雷艇11艘擅自從北口突圍逃跑,遭日艦追擊,或擱淺,或被擄。洋員瑞乃爾等勸逼丁汝昌投降,丁嚴正拒絕,仍堅持戰至船沒人盡。9~11日,右翼總兵劉步蟾、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職。陸將戴宗騫張文宣亦自盡。洋員馬格祿等慫恿威海營務處候選道牛昶昞於12日假丁汝昌名義向日聯合艦隊投降。17日,日軍占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入,成功地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全軍覆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