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肉胡同

熟肉胡同

熟肉胡同位於牛街地區中部,牛街中段東側。西起教子胡同,東至牛街,呈東西走向,胡同內北與壽劉胡同相交,中段南側與小寺街相通。胡同長310米、寬3.6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熟肉胡同
  • 地點:牛街地區中部
  • 胡同長:310米
  • 狀態:已拆除
歷史沿革,創建過程,歷史變遷,現狀,胡同特色,

歷史沿革

創建過程

元代是北京街巷的奠基時代。元代從1267至1285(至元四年至二十二年)用了十八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為今天的市區奠定了基礎的元大都城,當時城周圍六十里(今測28600米),其中大部分是以後明代北京之內城。明代北京內城四十里,所占面積的三分之二與元大都重合。
元代流傳下來的街巷名西四南磚塔胡同,在元曲中出現過;菜廠胡同,在王府井大街,這一帶元代曾是菜市。沙拉胡同,在鐘樓前,曾為珠寶市場。沙剌是蒙古語,即珊瑚之意。清代曾音譯作舒嚕,今名沙拉。
明代的京師,是現在北京市區的前身。明代北京有地名的街道1230多條,清代發展到1860多條,民國時有1960多條,解放初有2550多條,後來發展4000多條。這些地名可以看做是反映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
北京胡同名五花八門,有山川井象、天文地理、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宮壇寺廟、名勝古蹟、人物姓氏,官衙府邸、地方特產、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營駐地、景物民情、方位人體等等。街巷名稱五花八門,不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自然形成和老百姓初期自發命名。
從民國以來,北京胡同名的改訂大約達到三百以上。其中熟肉胡同改成輸入胡同。

歷史變遷

門牌:1—79號、2—54號。據清朝《順天府志》記載:“熟肉胡同,熟亦作瘦”《宸垣識略》所附外城西南圖,也標為“熟肉胡同”,屬外城西城宣南坊。民國後均作“輸入胡同”。按由“熟肉”一詞轉為“輸入”,顯系民國以後對地名進行雅化而成。“熟肉”與牛街地區屠宰牛羊肉有關。熟肉有兩個解釋,一為經過煮製的肉食品,至今街里人仍稱醬牛肉為熟肉;二系牛羊肉業的行話,凡牛、羊經屠宰後的鮮肉,均稱熟肉。早年間,這裡牛鍋房林立,是北京牛肉集散地,因此得熟肉之名。當與屠宰業有關。

現狀

現輸入胡同已於2001年牛街地區二期拆遷改造中拆除。

胡同特色

一走進輸入胡同,寶記豆汁店、年糕李、五香燒牛羊肉、清真熱包子的各色招牌就在馬路兩旁擺開陣勢,玻璃櫃檯內擺放著五顏六色誘人的年糕,家家門口小黑板上寫著炸松肉麻豆腐、年糕坨,新出爐的燒餅和包子冒著熱氣,三三兩兩操著京片子的人們遛著彎就把晚飯拎了回去,有心急的當街就大啃燒餅夾肉,遊客的腳步不由自主地停頓下來,牛街就這樣以最具特色的豐富小吃美食宣告了一場精彩的開場白。
“兩把刀、八根繩”,這說的就是回民的生計,“八根繩”是挑夫,“兩把刀”指的就是屠夫和糕餅小販,如今走在牛街路上還能看到很多出售新鮮牛羊肉的攤子。而牛街的糕餅小吃更是名不虛傳,江米黏貨是其中的佼佼者,盆糕白年糕黃米年糕、小棗切糕、紫米切糕、什錦切糕,光是年糕的種類就能讓你眼花繚亂,當然還有驢打滾艾窩窩芸豆糕豌豆黃奶油炸糕糖卷果糖耳朵、螺絲轉、炸排叉麵茶、灌腸、雜碎湯等等這些早已美名遠播的名吃,一不留神,你會發現平常北京人青睞的傳統小吃竟然全部都是牛街出品。
位於輸入胡同口對面的聚寶源旁邊有一家清真超市,其中二層已經開闢成了小吃大排檔,年糕錢、乳酪魏等名牌小吃也入駐其中,建議來碗羊雜湯,配上燒餅夾肉或者牛肉包子,嘗嘗年糕和糖卷果,甜點來份乳酪和果子乾,花上20元就能把清真小吃之精髓一網打盡。
在輸入胡同甲54號有一家老爆肚滿的小店,一走近就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肉香,除了爆肚,這裡最具特色的是五香燒牛羊肉和火燒,每天上下午各有一鍋新出爐,去晚了還買不到呢!
如果要吃爆肚,在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就有一家爆肚馮,沿著法源寺后街一直向東走到菜市口大街就看到了。這裡算是吃爆肚比較正宗品種也齊全的一家老字號,羊肚仁40元,算是爆肚中的極品,肚領、散丹、肚絲等都值得一嘗,脆嫩的爆肚蘸上麻醬小料,絕對是地道的老北京口味。
輸入胡同路口的寶記豆汁店也不妨進去一坐,看看很多北京人都無法忍受的豆汁是否能夠打動您的味蕾,據說這裡的甜點炒草莓炒山楂味道非常鮮美喔!
您還可以繼續沿著牛街的胡同閒逛,買上幾個新出籠的牛肉大蔥餡包子,或者來袋脆脆的炸排叉邊走邊吃,也許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又能發現新的驚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