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犀角

烏犀角

犀角即犀牛角,俗稱的亞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幾斤重,犀角為珍貴的中藥材和雕刻原料。犀角有紋絲,而且較直,較粗。犀角橫切面為小砂眼,形似蜂窩狀,斜切面為魚籽狀紋,犀角的紋絲都是直線形,互不粘連,有破茬處用手一撕輕鬆到頭,犀角圓身的上面有一深溝,底部窪進部分底面凸出一條崗,俗稱天溝地崗。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和雕刻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犀角
  • 俗稱:亞洲角
  • 異名:低密(
  • 來源:蘇門犀等的角。
異名,來源,動物形態,採集,藥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犀角的功效,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名家論述,犀角雕刻珍品多,

異名

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

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

動物形態

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
體格粗壯龐大,體重僅次於大象、河馬,身長約3.2~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呈楯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普通長約30~40厘米。四肢粗壯,均3趾。生活於亞熱帶的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隻同棲,夜行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以鮮枝、嫩芽、竹、芒果等為食。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
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線。本種僅雄獸有角,生於鼻端,角較小,長僅25厘米左右。生活於熱帶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曬。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分布爪哇。
③蘇門犀,又名:雙角犀
體形最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習性與上種相同。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以上幾種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犀性兇猛,狩獵時須先隱伏路旁,開槍射殺,或察其足跡出沒之路徑,在途中設陷阱以捕獲之。殺死後將犀角割下即可。

藥材

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餘厘米。表面為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淨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約9~15厘米,深約3厘米,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米,高2~4厘米,習稱地崗。
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寬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習稱窩子,並布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
角質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紋。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鹹。以色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底盤色灰黑、特徵不完全或不明顯者質較次。主產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種:
①廣角:亦稱兕角、柱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產黑犀白犀的角。
角形長大,長可達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底盤圓形,窩子較淺,五天溝地崗及馬牙邊,有腥氣。亦有鋸成不規則小塊者,稱為廣角瓣。
②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為犀牛頂上的小角。
長3~13厘米,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較淺,多有縱裂紋。頂端圓形似小饅首。底盤圓形,直徑3~9厘米,窩子淺,沙底較細。縱剖面絲較粗,顯順紋,無絞絲,多灰黑色。鎊片多彎曲。味稍濁。

化學成分

犀角主要成分為角蛋白
此外還含其他蛋白質、肽類及游離胺基酸、胍衍生物、甾醇類等。犀角角蛋白的組成胺基酸中,胱氨酸占8.7%,3種鹼性胺基酸組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數比值為1:5:12,因此它與羊毛、牛角等相似,主要屬於優角蛋白
近來在醫療上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進了對於兩種角的成分研究。
關於兩種角的成分比較,可參考水牛角條。
簡單地說,兩種角都含膽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鹼性肽類的組成胺基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無之。
又犀角所含胍類較水牛角為少。
犀角煎液,執行紙上電泳,在陽極側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陽性點兩個,經水解後,有半胱氨酸。
又發現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胺基酸1種。
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胺基酸,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20種酸。
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藥理作用

①對心血管的影響犀角水煎劑對正常及衰弱的離體蟾蜍、兔心臟及蟾蜍在位心臟均有強心作用,犀角對犬、家兔血壓先上升,後下降,然後持續上升,此種血壓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心臟和血管的綜合作用。
對蟾蜍下肢灌流先表現短暫的收縮而後擴張。
②解熱作用犀角與廣角對大腸桿菌發熱之家兔無解熱作用,水牛角混懸劑及水牛角注射液對牛乳發熱之家兔亦無明顯解熱作用。
③其他作用犀角及牛或羊角、豬蹄爪甲煎劑對離體兔腸有興奮作用。
對家兔白細胞總數在減少後急劇上升。
在體內、體外對葡萄球菌均無抑制作用。
④從離體心臟、腸管、兔血壓、解熱、血象、抑菌等實驗的初步試驗結果,有人認為牛羊角及豬蹄爪甲與犀角的作用基本相似。
另謂犀角以生理鹽水浸煮後,對離體蛙心在短暫的抑制後有興奮作用(振幅增大,心率無明顯改變);家兔靜脈注射血壓上升,兔耳血管擴張,離體兔腸及子宮興奮;對大腸桿菌發熱之家兔,靜脈注射可使體溫降至正常;對兔眼有輕度擴瞳作用;小鼠靜脈注射30%0.5毫升可出現痙攣、呼吸不整、眼球突出,5分鐘內消失,以後呈睡眠狀態達5~6小時。

炮製

犀角片:取犀角劈鹹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乾。
犀角粉:取犀角銼粉,研成極細粉末。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治一切角,大忌鹽也。
②《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磨服為佳,若在湯散,則屑之。

性味

酸鹹,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酸鹹,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

入心、肝經
①《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犀角的功效

清熱涼血,定驚,解毒。
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①《本經》:治百毒,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
②《本草經集注》):解莨菪毒。
③《別錄》: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④《藥性論》:辟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
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
⑤《食療本草》:治赤痢,研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噁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⑥《日華子本草》:治心煩,止驚,退熱淚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⑦《綱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髮斑;痘瘡稠密,內熱里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用法與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塗。

宜忌

①《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②《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
惡藋菌、雷丸
③《綱目》:升麻為之使。
烏頭、烏喙。
④《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選方

①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譫語發斑,舌色乾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黃芩各六兩,真懷生地(冷水洗淨浸透搗絞汁)、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斤,糞清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元參七兩,花粉、紫草各四兩。
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入中黃四兩研丸。(《溫熱經緯神犀丹)
②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二錢(沖磨),元參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卷心二錢,連喬心二錢,連心麥冬三錢。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③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分,山梔子仁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犀角湯)
④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兩,茵陳二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二兩。上藥,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犀角散)
⑤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⑥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二兩(鎊屑生用),桔梗二兩(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生犀散)
⑦治下痢鮮血:犀角(屑)、乾地黃、地榆各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⑧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驚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錢匕,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⑩治小兒丹毒,遍身遊走,風熱煩躁昏憤: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五錢,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乾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⑾治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馬牙硝半兩,黃柏(銼)半兩,黃芩一兩。上藥搗篩為散,以水四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兩沸,放溫,徐徐含咽。(《聖惠方》犀角煎)⑿治亦眼腫痛:犀角末半兩,秦艽(去苗、土)二兩,黃連(去須)、滑石(碎)、馬牙硝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出油)半兩。
上六味,搗研為末,和勻,以沙糖水一處入藥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湯化洗之。
(《聖濟總錄犀角膏)⒀治瘭疽:飲犀角汁。(《千金方》)

名家論述

①《綱目》:犀角,足陽明藥也。胃為水谷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乾之,故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
②《本草經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瘡疽稠密熱極黑陷等證,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功耳。
③《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傷寒熱毒閉表,煩熱昏悶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攙入藥中,取汗速如回響。
仲景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兩物俱入陽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
每致疑詞,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熱,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於升麻也。
倘中氣虛弱,脈細無神,及痘瘡血虛真陰不足等證;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當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補劑用之。
④《本經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黃湯為專藥。
若患久氣虛,又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氣也。
痘瘡之血熱毒盛者,尤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漿之時,又為切禁,以其能化膿為水也;而結痂後餘毒癰腫,則又不忌;惟氣虛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犀角雕刻珍品多

烏犀角
犀牛是世界上的稀有動物,產於東南亞及非洲一些國家。犀角十分珍貴,呈圓錐形,稍有彎曲,長短不等,最長可達30厘米;表面為深棕色,也有淺灰黃色;有較粗的直線紋,頂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窩。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犀角的記載。到商周時,已把犀牛視為“國之寶”,也把犀角稱為“物之珍”。犀角中含角質碳酸鈣磷酸鈣和酪氨鈣等,是清熱、解毒、定驚、止血、滋補的良藥,因此,古人就用犀角製成器皿飲酒、喝水,以強身、祛病,達到療病養身的效果。
在南北朝石刻壁畫中,尤其是宴飲圖中,可以看到達官貴族高舉犀角觚杯祝酒慶賀的場面。宋代文獻中也時常有關於犀角杯的記載,但很少見到實物。明清時期,由於工藝美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雕刻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皇宮貴族不僅要擁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等,還別出心裁,將精湛的雕刻藝術擴展到犀角中,於是,花樣眾多的犀角杯脫穎而出,且聞名於世。
由於犀角得之不易,受到歷代政府的控制,犀角製成的飾物便成了等級尊卑的標誌。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傳,也未形成一種專門的工藝美術,而多由竹木牙雕藝人兼工。在文獻記載中,只有明代雕刻家鮑天成為專治犀角的名匠。
由於犀角的品種不同,犀角的色澤、外形、大小也有顯著的差別,但所有的犀角都有天生凹窪的特性,因此構成了適合於做成容器的特有條件,成為工藝大師雕刻作品時所需要的雛形。這些犀角經過他們精心的設計和製作、染色、拋光,便成為一件件色澤溫潤、雕刻精美、形制優雅的工藝精品。有的是利用“天溝”、“地岡”,就勢把裝飾作為構圖融入到凹窪之處;還有的利用犀角本身的粗細材料,截取出不同的段落而隨行布勢;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狀、質地、色澤等微小變化,做成各式杯、槎、佛等。
現藏天津博物館的明代蓮葉形荷花犀角杯,就是一件典型的利用材料形狀製成的完美藝術珍品。此杯通體黑棕色,杯體做成蓮葉形,杯口為荷花狀,敞口,杯身為交錯環繞的12株荷蓮,曲轉流暢,枝葉、花苞的彎曲向背略有誇張,底足襯以紫檀木座,堪稱明代犀角杯中的精絕之作。由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喻為品格高尚的植物,是歷代文人雅士和藝術家們熱愛的題材,故犀角器中頗多以蓮花為題材的作品。天津市文物公司2001年春季競買會上的犀角雕花瓣形《老者觀書》杯,是明代犀角雕刻的又一件珍品。杯體形成蓮花瓣形,花瓣中間坐一老人,手執書卷,周邊刻有水紋浪花,造型別致,鏤空精細,人物生動,極為精湛。它在改變犀角形狀的製作手法上非常成功,突破了因材施藝的傳統做法。
清代犀角雕刻的方式很多,有獸面紋、幾何紋、雲水紋、龍鳳紋等,結構與形象的處理都體現了很強的傳統風格。2007年北京舉辦的一場明清犀角雕刻專場拍賣,總計二十多件拍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收藏愛好者的眼球。其中一件清中期犀角雕刻螭龍葡萄杯(題圖)創下了18.4萬元的高價位。此杯雕作捲曲的葡萄葉狀,內壁刻有葉筋和11隻昆蟲;螭龍探身入杯中,作窺視狀;外壁滿雕葡萄及枝葉,並伸延至底,用葡萄葉構成杯足。這件作品刀法純熟,構思巧妙(在清代,葡萄寓意為“多子多福”),透露出時代氣息。此場拍賣,將犀角工藝品收藏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