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頭鎮(汕頭市澄海區灣頭鎮)

灣頭鎮(汕頭市澄海區灣頭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灣頭鎮,隸屬汕頭市澄海區,位於澄海東郊,現以劃入蓮下鎮管轄,處於國道324,貫穿省道231。水域資源豐富。東南與南澳島隔海相望,北貫穿潮州饒平,福建詔安,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灣頭片區東側即將投入位於運行的澄海寶奧城是國際玩具產業綜合體,成就世界玩具航母級產業集群。優越的地理位置讓灣頭鎮近幾年經濟不斷發展,全區玩具重鎮,擁有大大小小玩具企業1200多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灣頭鎮
  • 外文名稱:Wantou
  • 別名:灣頭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汕頭市澄海區
  • 下轄地區:北灣、南灣、東灣、海後、北村、南份
  • 政府駐地:蓮下鎮政府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835
  • 地理位置:靠近澄城和南澳縣
  • 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
  • 人口:7萬人左右
  • 方言潮汕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松軒公園,北灣文明橋,北灣文化公園倍隆沙灘(指揮部)
  • 火車站:汕頭站
  • 車牌代碼:粵D
  • 學校:灣頭中學
  • 機場:揭陽潮汕機場
區位優勢,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北灣,海後,北村,南份,東灣,地理環境,人口民族,著名人物,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北灣,海後,北村,南份,東灣,著名人物,

區位優勢

優越的地理位置。灣頭鎮位於汕頭市澄海區,處於國道324,貫穿省道231。水域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寶奧城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金鴻公路蓮下灣頭段,項目定位為國際玩具產業綜合體,建設內容包括四大平台(國際玩具採購平台、物流平台、國際會展平台、電子商務平台)和三大中心(玩具設計研發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綜合行政服務中心)。澄海寶奧城將建設國際採購、物流、電商、會展四大平台,打造創意研發、金融服務、綜合服務三大中心,成就世界玩具航母級產業集群。
豐厚的文化內涵。北灣村、南灣村、東灣村、海後村、北村、南份村各有多年的歷史文化,早在明朝中葉(約1500年)吳、陳、郭諸姓到此定居,後周、李等姓陸續遷入。古與南灣、東灣為同一村落,稱三灣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灣村改稱灣興村。1914年,灣興村分拆為南灣、北灣和東灣三村。

建制沿革

2014年北灣建成北灣綜合市場,是全灣頭乃至蓮下鎮的市場重要消費地區。2015年建成北灣村文化公園,是澄海區村級最大的公園;2016年起將建成停車場與游泳館,豐富村民生活,近幾年來,灣頭鎮圍繞工業化、城市化目標,致力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投資環境,提高人文素質,取得豐碩成果,玩具禮品產業成為該鎮經濟支柱重要的一部分。經濟建設步上新台階。2001年全鎮GDP11.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3.6億元,財政總收入5770萬元。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6.2/64.1/19.7,形成了以玩具工業為主體、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廣東省“先進鄉鎮黨委”、“文明村鎮”、“文明示範鎮”、“鄉鎮企業百強鎮”等省、部級以上稱號。

行政區劃

北灣

灣頭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2萬。相傳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福建莆田周、吳2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取“雲水直天、邊遠地帶”之意,名“雲天寨”;後合南面2個村落,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本村處3村之北,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29.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生柑、西瓜籽等。工副業以南金加工為主。有公路西北通蓮下,並接324國道。

海後

在澄海市澄城東5.2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200人。因處鳳飛壠南面,初名南村。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因村臨南海,改稱海後。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13.8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北通灣頭、蓮下。

北村

在澄海市澄城東北6公里。屬灣頭鎮。人口2500人。相傳明末(約公元1630年)[HTSS]謝、戴2姓漁民遷此建村。因處韓江支流東溪出海口北側鳳飛壠北面,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78公頃,泥沙質土。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家庭副業以飼養母豬,繁殖豬苗為主。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通灣頭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南份

南份在澄海市澄城東6.6公里,蓮陽河口北岸。屬灣頭鎮。人口518人。相傳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外砂李厝李氏遷此建村。因位於天壠之南,故名。日本侵占澄海時(公元1939—1945年)曾多次受日寇血洗,鄉散長達三年之久。1951年與海後、東灣北村合稱四聯鄉。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9.5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盛產西瓜籽。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通蓮下。

東灣

東灣(Dōngwān)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南灣
在澄海市澄城東4公里,蓮陽河東岸。屬灣頭鎮。人口122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黃、章、翁3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後合北面2村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因處3村最南部,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35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特產火蒜(蒜頭)、烏個白菜脯著稱。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北通灣頭。

地理環境

優越的地理位置。灣頭鎮位於汕頭市東郊,處於國道324,貫穿省道231。水域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相傳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福建莆田周、吳2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取“雲水直天、邊遠地帶”之意,名“雲天寨”;後合南面2個村落,稱灣興。

著名人物

北灣比較有名的人物有國民教育倡導者陳伯良,原廣東省科技幹部學院副院長李才進,原汕頭地區戲曲學校副校長陳炳光,原潮州紀委書記陳克昌,中科院高級工程師李自高,水稻育種專家陳坤朝,原泰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陳榮鏗,前泰國訪華代表團成員李偉光等。

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灣頭鎮圍繞工業化、城市化目標,致力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投資環境,提高人文素質,取得豐碩成果,玩具禮品產業成為該鎮經濟支柱重要的一部分。經濟建設步上新台階。2001年全鎮GDP11.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3.6億元,財政總收入5770萬元。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6.2/64.1/19.7,形成了以玩具工業為主體、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廣東省“先進鄉鎮黨委”、“文明村鎮”、“文明示範鎮”、“鄉鎮企業百強鎮”等省、部級以上稱號。
灣頭鎮(汕頭市澄海區灣頭鎮)

交通運輸

發達的交通運輸,擁有國道324、省道231、金成路、南北路、文化路,金鳳公路等。

基礎設施

完備的基礎設施。灣頭地處科教發達的澄海區,鎮內學校、醫院、銀行、郵電等社會服務體系完備,中學1所,是汕頭市一級學校、國小5所,其中北灣開智國小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無數的人才,是廣東省汕頭市一級學校。以及正在建設的麗景灣將成為改鎮的一道靚麗風光。以及北灣生活市場,
灣頭鎮(汕頭市澄海區灣頭鎮)

特色產業

玩具業
現有玩具企業一千多家,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左右,外貿出口額4.51億美元。在產“三資”企業20家,投資總額5.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4億元。規模以上企業65家,經濟比重占全鎮87.33%。木製品、塑膠玩具、日用化工、印刷包裝、工藝服裝、食品加工等成為本鎮六大經濟支柱行業。全鎮擁有上市公司2家,中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4件,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5個,專利授權量1034件,獲國家“產品質量免檢證書”產品3個。“宜華”木製品、“蒂花之秀”化妝品、“金奇”服裝等一批品牌飲譽海內外。鎮級工業園區3個,面積3000多畝,集聚企業132家,建成面56%。
灣頭鎮(汕頭市澄海區灣頭鎮)

建制沿革

2014年北灣建成北灣綜合市場,是全灣頭乃至蓮下鎮的市場重要消費地區。2015年建成北灣村文化公園,是澄海區村級最大的公園;2016年起將建成停車場與游泳館,豐富村民生活。

行政區劃

北灣

灣頭鎮人民政府駐地。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2萬。相傳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福建莆田周、吳2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取“雲水直天、邊遠地帶”之意,名“雲天寨”;後合南面2個村落,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本村處3村之北,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29.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生柑、西瓜籽等。工副業以南金加工為主。有公路西北通蓮下,並接324國道。

海後

在澄海區澄城東5.2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200人。因處鳳飛壠南面,初名南村。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因村臨南海,改稱海後。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13.8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北通灣頭、蓮下。

北村

在澄海區澄城東北6公里。屬灣頭鎮。人口2500人。相傳明末(約公元1630年)[HTSS]謝、戴2姓漁民遷此建村。因處韓江支流東溪出海口北側鳳飛壠北面,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78公頃,泥沙質土。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西瓜籽等。家庭副業以飼養母豬,繁殖豬苗為主。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西通灣頭在澄海市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南份

南份在澄海區澄城東6.6公里,蓮陽河口北岸。屬灣頭鎮。人口518人。相傳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外砂李厝李氏遷此建村。因位於天壠之南,故名。日本侵占澄海時(公元1939—1945年)曾多次受日寇血洗,鄉散長達三年之久。1951年與海後、東灣北村合稱四聯鄉。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9.5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生柑。盛產西瓜籽。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通蓮下。

東灣

東灣(Dōngwān)在澄海區澄城東北5公里。屬灣頭鎮。人口33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馬、丁、洪3姓遷此建村,以打漁、耕作為業。後合南、北2個村落,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分設,本村處3村之東,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西瓜籽、生柑等。辦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村南有公路西北接324國道。
南灣
在澄海區澄城東4公里,蓮陽河東岸。屬灣頭鎮。人口12200人。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60年)福建莆田黃、章、翁3姓遷此建村,以捕魚、耕作為生。後合北面2村統稱灣興。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三村析置,因處3村最南部,故名。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35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甘薯、甘蔗、生柑。特產火蒜(蒜頭)、烏個白菜脯著稱。有國小、幼稚園及醫療站。有公路北通灣頭。

著名人物

北灣比較有名的人物有國民教育倡導者陳伯良,原廣東省科技幹部學院副院長李才進,原汕頭地區戲曲學校副校長陳炳光,原潮州紀委書記陳克昌,中科院高級工程師李自高,水稻育種專家陳坤朝,原泰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陳榮鏗,前泰國訪華代表團成員李偉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